幼兒健康
幼兒健康
幼兒健康是指幼兒期各個器官、組織的正常發育,能夠較好地抵抗各種疾病,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
般幼健康:
、健康
幼健康首指幼各器官組織構造,各系統良揮,效抵禦各疾病。,組織構幼、增速,雖幼展,展必須保持範圍。
2、心理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幼兒的心理發展健全,能正常地對待外界的各種變化,從情緒到內心均能適應並調整。其重要標誌是情緒反應適度,社會適應良好,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和新生活。
在幼兒心理健康中,智力發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因為智力發展正常決定了幼兒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條件。
總之,幼兒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這二者是渾然一體的,不可割裂開來。一個健康的幼兒,應該是身心發展都處於健康狀態之中的。
何謂心理健康呢?總的來說,心理健康並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過程。心理健康也不是對任何事物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對待環境和問題的反映上能更多地表現出積極的適應傾向。心理健康指的是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並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心理發展可以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內容,心理健康是以心理發展為基礎,同時心理健康又為心理的繼續發展提供保證。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題。3-6歲的學前兒童還處在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由於他們在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有時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它不僅是為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質的基礎。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國際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心理學會,為了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心理權益宣言》等文件。把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革,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這意味著,跨世紀的一代,不僅要有良好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
兒童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性行為、膽怯、多動、情緒障礙等等。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因此,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改革中一個極其重要和無法迴避的課題。
幼兒健康標誌(healthy signof young children),指幼兒身心發育指標達到正常標準的狀態。包括:幼兒的形態發育符合年齡標準,或處於高水平;身體各部分(皮膚、皮下脂肪、胸廓、脊柱、牙齒等)發育正常,功能健全;;動作發育即頭、頸、胸、背和四肢的發育和動作發展等均正常,如手指的細小動作發育良好,下肢能用一隻腳站立或跳躍,能從台階上跳下或能跳遠,屈肌發育比伸肌發育早等;智力發育正常,如3-4歲幼兒表現出活躍敏捷,能勝任與年齡相稱的各種動作,好發問,能講故事、唱歌,會朗誦詩歌,會說出自己的名字等;對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不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