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印刷
元代王禎發明的印刷術
木活字印刷是雕刻在木板上的單個文字,通過排列組合以印刷不同內容的書籍。在我國印刷歷史上,木活字的重要性僅次於刻版。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改進者王禎,曾用木活字印製《旌德縣誌》,製法是,先在木板上刻字,逐字鋸開,修整一致,然後在木框內排字,行間隔以竹片塞緊后即行印製。王禎還設計了轉輪排字架,活字依韻排列,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字效率和節省了勞動力。他所著的《造活字印書法》附載在《農書》之末,是最早系統地敘述活字版印刷術的文獻。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中,也曾發現過元代的維吾爾文木活字。自元至明清各代,木活字流行很廣。歐洲在15世紀初,從雕刻版到金屬活字版之間,也使用過木活字。
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我國古代活字印刷的傳統工藝,指在木板上刻好反字后,鋸成單字,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並用小竹片墊平塞緊后塗墨鋪紙的一種印刷方式。木活字印刷工藝十分考究,需用到多種工具,如雕刀、雕盤、印板、上手刷(棕刷)等。整個做譜工藝流程有15道工序,除開丁(登記)、謄清(理稿)等文稿環節外,印刷環節有字模、撿字、排版、校對等,全憑手工操作。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印刷術”的大型表演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穿越時空重現於世人眼前,令全世界嘆為觀止。近日,福建省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在寧化縣客家祖地發現了仍在被使用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藝。原來,這一“文化化石”非但未被湮滅,而且傳承至今。昨日,相關部門為這一重大發現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經初步調查,寧化縣現存木活字數量超過三十萬枚。據當地藝匠介紹,這些木活字既有清代祖傳,也有現代新刻。更具價值的是,這幾位民間藝匠都能熟練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筆書寫、刻制、揀字、排版、校對、刷印、回字、裝幀等技藝,會背誦流傳的檢字口訣,並至今仍使用木活字為當地人印製族譜。
由於此次發現的木活字數量龐大,專家表示它們當中極有可能整理出一個非常完整的漢字字型檔。不過,如今在寧化一地會木活字技藝的藝匠人數已寥寥可數,可採訪到的最年長者已有八十多歲,年輕者也都年屆四五十,技藝傳承已瀕危。由於現今修訂族譜的人群越來越少,一些藝匠只能依靠修鎖、刻章維生。
在寧化存活木活字被發現之前,浙江瑞安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中國唯一已知被保存下來並仍在使用的木活字技藝,其技藝傳承源頭也來自福建。瑞安的發現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當時瑞安僅發現了三四萬個木活字,而此次在寧化發現的木活字數量大大超過前者。福建師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方寶川等專家認為,寧化木活字印刷術的存留,一定程度佐證了福建自宋代以來是中國三個刻書印刷中心的歷史地位。對此次發現的研究,可能改寫福建古代印刷業歷史,將為我國和世界印刷史、文明史增添精彩篇章。
相關文化保護及研究工作正在深入進行中。
走進平陽縣青街鄉垟心村的文化禮堂,一股墨汁的芳香撲鼻而來。一字排開的長形木桌上,放著幾碗水及墨汁、刷子、木尺、字盤等工具。那些經過墨汁長久浸潤的一個個字模,組成可任意編排的木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母版。如果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涌動的活字印刷板表演,讓人驚艷,那這些墨色字模更讓人清晰地讀懂了那段撲朔迷離的千年傳奇。屋子中央的白熾燈下,坐著一位老先生,正戴著老花鏡,端詳著一個個小小的墨色木塊,他便是省級非遺傳承人徐世榮。今年73歲的徐世榮,是我縣木活字印刷術的第4代傳承人。他告訴記者,製作一個版需兩個小時,即便一天工作16個小時也只能製作八個版。他每天與墨汁打交道,手上早已印滿洗不掉的墨色文字。他說,喜愛是傳承道路的基石。正是這份喜愛,讓他誠心“困”於此地,完成這份沉重的任務。
“木活字之所以得到傳承,基本上是依賴姓氏族譜的修訂。現在,平陽縣只有一家人還在從事‘譜師’行業。”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半年前好不容易才收到一個徒弟。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株林村的肖時華,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活字印刷修譜。他希望能有一天自己可以辦起一個老手藝體驗館,把這項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木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