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村

廣東梅州平遠縣東石鎮下轄村

東石村位於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在東石圩以北,由三個較大自然村組成,即大和村、大水村和黃機塘組成。轄上大營、下大營、禾坪崗、溪子背、坑尾、上屋、下屋、崗上、塘背、山塘、門樓、老屋、上學堂、大巷、大園、深坑唇共16個村民小組。全村728戶,農業人口2668人。林、李、朱三姓人共居。漢族,講客家話。東石村委會東與汶水村相接,南與雙石村相鄰,北鄰錫水村,西部與河頭鎮丙子畲毗鄰。

歷史沿革


因地處東石圩附近而取名東石村委會歷史沿用。人民公社體制時稱東石大隊,后改東石管理區,1999年起設東石村委會。東石村委會辦公樓建在東石圩南北直街上。

社會概況


該村地處圩鎮附近,村民從事商務、運輸、加工等,平遠-仁居公路經過村裡,村道3公里已達到水泥路面硬底化。
東石中心衛生院、鑄造廠設在該村黃機塘境內。村內設大水小學一間。

經濟概況


東石村地下資源有石灰石鉛鋅礦,暫未開採。
東石村共有耕地1580畝,農產水稻、花生、黃豆、蔬菜等,水果以梅州金柚三華李為主,農業人均收入3526元。
東石村原為歷史旱區,解放后本縣的高峰灘水利建成后,把水引到了東石村,旱情基本上得到解決,正常年份農業生產有保障。村民基本上都用上山泉水和自來水。

信息通道


【山塘里】以前有天然山塘一口,故名,距村委會1.5公里,姓林,100戶400多人,明嘉靖四十年從福建上坑遷來定居,現已傳至二十五、六代了,地處旱區,以農為業。
【黃機塘】據傳林氏未遷來之前,這裡住黃、呂、唐三姓人家,後來逐步外遷,漸由黃、呂、唐諧音演變村“黃機塘”。這裡距村委會1公里,住林姓230戶1000多人,明嘉靖四十年從福建上杭遷來,地較乾旱,舊有民謠傳頌:“有女莫嫁黃機塘,大杓滔水細杓量,三子家娘共盆水,還要留碗煮糟湯”。高峰灘引水工程到達后,因地處乾渠末端,旱情仍未徹底解決。村民以農業為主。
【溪子背】地處東石河(溪)側,故名,村委會東北,距0.5公里,林姓,明嘉靖四十年從福建上杭遷來,已傳到24—26代,100戶,250多人,東石至新布公路從旁經過,交通便利,村民以農為主,利用距東石圩場較遠的優勢,部份村民從事種蔬菜或經營小商販。
【窩裡】村北距村委會1.5公里,宅建山腳窩裡而得名,住林姓30戶100多人,祖先跟周圍人一樣,從福建遷來,多以種田、耕山為主。
【深坑唇】旁有一條較大較深的山坑而得名,林姓30戶120人,明末從福建遷來,以種田耕山為業。
【大水坑】村委會西北面,距1.5公里,朱姓130戶650人,約公元1650年從外地遷來(不詳)今已是20代了,大水坑民國前稱“大樹坑”,后稱大水坑,村中有新建水泥村道,交通便利,村民以種水稻花生為主。
【坑尾】位於大水坑村的尾部而得名,村委會西北部,距1.5公里,朱姓28戶100餘人,祖先從外地遷來已傳至20代,村民以種田為主。
【崗上】地處村委會西北,距1.5公里,姓朱30戶130多人,此處原是一個小山崗,祖先建房定居后,一直命名為崗上,村民均以種田為主。
【山下】住宅建在村的山下而得名,村委會西北距1.5公里,住朱姓35戶130人,從外地遷來已傳至21代了,村民以農業為主。
【樓下】村委會西北,距1.5公里,昔建樓於此而得名李姓,12戶27人,1800年左右從外地遷來,至今已傳至22代,以農業為主。
【上大營】上、下大營是大營里的統稱,原名是大仁里,1931年的國軍陳濟棠部的李常忠團部在這裡集訓,駐了大營軍而得名大營里,上大營距村委會0.5公里,住林姓60戶外238人,明嘉靖四十年從福建上坑遷來,已至24代,以農為業。
【下大營】地名來歷與上大營相同,處村委會周圍,林姓32戶167人,以農業為主,地處圩場附近,多有做小生意和賣蔬菜。
【禾坪崗】相傳舊有大禾坪而取名,地處村委會背,林姓45戶216人,以農業為主,離圩場較近,多有賣小菜和小生意為業者。
【移民隊】又稱戲院背,地處東石戲院背後,1964年建冷水坑水庫時從冷水坑遷來多戶,後由汶水村等地陸續遷來形成一個新居民點,住林、李、張等姓16戶183人,以耕田和經營小生意賣小菜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