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胎毒的結果 展開

胎毒

胎毒

胎毒,是產後急性過敏重症的俗稱,主要表現為各種皮膚變態反應,如瘡、疥、痘疹等。《幼科概論》記載:“凡初生嬰兒,數月或周歲及兩歲以內,頭面環唇等處,忽生瘡結,細如粟米粒,白膿頭破裂即連成片,熱脹痛癢不安,時時流出淡黃腥膿水。附近的好皮膚,一經流出的黃膿水浸染,旋復成瘡,初起在皮膚外間潰爛紅腫,若不治漸漸即漫延至肌肉表層,亦發淡紅腫而潰爛。治不得法,日久能由頭面漫延遍身,此即所謂胎毒也。”《幼幼集成》有云:“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本病主要由於孕產婦恣食辛熱、肥甘厚味,或生活調攝失宜,或郁怒悲思、情志不遂等因素,遺毒於胎所致。

簡介


● 英文名稱:Fetal Toxi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辨證

古籍摘選


● 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之類是也。(《幼幼集成•卷二•胎病論》)

名詞解釋


● 嬰兒在胎妊期間稟受母體之熱毒,可成為其出生后易發生瘡疹諸病的病因。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胎毒的形成

● 胎兒形成前或胎兒期,由於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過極化火,或房事過度,或孕母感受寒熱之邪,或誤用藥物,誤食傷胎之物,則“毒”附胎元,形成胎毒。
● 元代朱震亨《格致餘論•慈幼論》對胎毒致病甚為重視,認為“若夫胎孕致病,事起茫昧,人多玩忽,醫所不知。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母之飲食起居,尤當慎密”。

胎毒致病

● 遺毒於胎,至小兒出生后可表現為多種疾病,包括鵝口瘡、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蟲癤、流丹、濕疹、癰癤等皮膚疾病,胎黃、胎驚等新生兒疾病以及麻、痘等傳染性疾病。內蘊胎毒、外感天行時氣,為麻疹、天花的主要病因。
● 現代由於醫學水平的提高,疫苗的接種,“麻、痘”已經很少見,然而胎毒病證如新生兒黃疸、鵝口瘡、嬰兒濕疹等疾病仍很常見,是否可以應用胎毒理論防患於未然值得進一步研究。
● 譬如嬰幼兒濕疹,可由多種內外因素誘發,“胎毒”致病只是其中之一,即母體雌激素通過胎盤傳給胎兒,以致新生兒皮脂增多,導致新生兒脂溢性濕疹,所以需要辨證施治。
● 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胎毒包含某些傳染病,在胎兒期由親代傳給子代,如梅毒、艾滋、乙肝等。

胎毒的防治

● 古代醫家對胎毒十分重視,通過在產前胎孕之時給孕婦服用某些藥物,或在小兒初生后採取初生拭口和服用各種去胎毒藥物(如甘草、黃連、淡豆豉、牛黃等)進行防治。
● 但需注意胎毒的防治不是純用清熱解毒之法,具體治療時需辨證施治,視熱毒、濕毒、火毒、風毒、寒毒而予以相應的治療,或內服,或外用。如過用清熱解毒之品反可致胎毒。
● 此外,父母應在懷孕之前維持健康狀態;懷孕期間重視胎教,營養均衡,保持心情舒暢,起居有常,注意勞逸結合,預防胎毒形成。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