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嬰兒濕疹的結果 展開

嬰兒濕疹

發生於嬰兒時期的常見過敏性皮膚炎症

徠嬰兒濕疹又稱“奶癬”,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最早可見於2—3個月的嬰兒,2歲以後發生的概率會明顯減小。嬰幼兒濕疹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會出現。應對嬰兒濕疹的原則是: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合理餵養,精心護理,重視預防。使用濕康寧治療,適用於濕疹的各種類型。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兒科

病因


● 嬰兒濕疹的病因較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
● 內在因素
● ● 易患嬰兒濕疹的嬰兒往往有過敏的家族性傾向,如果父母曾患有濕疹,嬰兒患病的概率也隨之增加。嬰兒的免疫系統還未成熟,接觸到不適應的物質時,極易引發過敏反應,形成嬰兒濕疹。
● 外在因素
● ● 常見於以下情況:
● ● 食用雞蛋、番茄、柑橘、牛奶、魚或魚肝油等食物,不少嬰兒對這些食物過敏。
● ● 嬰兒接觸到塵蟎、花粉或者飛塵中的毛織品纖維。
● ● 少數嬰兒在接觸到肥皂、潤膚油膏及有色衣服后,也可出現濕疹。
● ● 冷空氣刺激、餵食過多、消化不良和便秘也可引起嬰兒濕疹複發或加重。

癥狀


● 嬰兒頭面部出現紅斑或紅丘疹,並逐漸增多。
● 逐漸發展為丘皰疹、小水皰,可糜爛、結痂。
● 隨病情進展,向頸、肩、背、臀及四肢等部位蔓延。
● 因劇烈瘙癢,患兒夜間哭鬧、躁動不安。
● 因瘙癢而抓撓,破潰后可繼發感染。
● 反覆慢性發作,可出現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及色素沉著。

檢查


● 嬰兒濕疹缺乏特異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主要通過醫生視診來判別典型皮疹即可診斷,血常規檢查可輔助診斷本病。

診斷


● 根據典型表現不難診斷本病,血常規檢查也可輔助診斷。
● 生后即見或出生2~3個月後開始發病。
● 頭面部的散在或密集的小紅丘疹或紅斑。
● 劇烈瘙癢。
● 有滲出。
● 時好時壞。
● 反覆發作。
● 血常規: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可增加。

鑒別診斷


● 嬰兒濕疹與間擦疹、尿布皮炎、念珠菌感染等疾病的癥狀相似。當嬰兒出現小紅丘疹及紅斑、小水皰、瘙癢、煩躁不安等癥狀時,家屬不必太過驚慌,應儘快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通過日常調理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和緩解嬰兒濕疹病情。

日常調理

● 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應食用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
● 最好給嬰兒穿純棉製品的衣服,不要使用鹼性肥皂洗嬰兒衣物。
● 患兒應該每天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和濕潤,要使用溫水給嬰兒洗澡。
● 為防止患兒搔抓患處繼發感染,可以給嬰兒戴小手套。

藥物治療

● 外用藥物治療
● ● 紅斑、丘疹多而無滲出時,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爐甘石呋喃西林洗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
● ● 大量滲出時應選擇1%~3%硼酸溶液、0.1%呋喃西林溶液冷濕敷,濕敷后可用氧化鋅油劑,有感染時外用1%氯黴素氧化鋅油。
● ● 小丘疹多、有滲出紅腫、結痂減輕時,建議用1%~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外洗,塗氧化鋅糊劑、糖皮質激素乳膏。
● ● 若皮膚粗糙、肥厚、有丘疹及鱗屑,建議非激素軟膏(如20%~40%尿素軟膏、5%~10%水楊酸軟膏等)與糖皮質激素軟膏配合交替使用。
● 系統藥物治療
● ● 氯苯那敏抗組胺葯可使瘙癢減輕。
● ● 嚴重患兒可服用潑尼松,但停葯后容易複發。
● ● 有繼發性感染時應用抗生素。

危害


● 由於瘙癢患兒哭鬧可出現睡眠不良、餵養困難、生長發育遲緩、反覆發作,經濟負擔加重,家長可能出現焦慮情緒。
● 如果病情發展至兒童期,患兒可能會出現社會適應障礙、自我形象紊亂,引起自卑、孤立心理。

治療后的效果


● 大部分患兒常在1歲左右斷乳后逐漸自愈。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癒。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經過及時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由於病變在表皮,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預防


● 母乳餵養時,母親要避免食用辣椒、蔥、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也應減少海鮮等易致過敏的食物。
● 嬰兒出生后4~6個月後添加輔食,要堅持由少到多的原則,每增加一種輔食,都要等嬰兒適應后再慢慢加量。糖和脂肪要適量,少鹽。對於懷疑有食物過敏的兒童,必要時需要查過敏原,決定是否忌口。
● 給嬰兒穿寬鬆、柔軟、純棉的衣服。
● 嬰兒的衣物、枕套等要常換洗,避免使用鹼性肥皂洗嬰兒衣物。
● 給嬰兒洗澡要用溫清水。
● 注意防寒保暖,不要使嬰兒著涼、受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