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黃湯茶

六大茶類黃茶類中的黃小茶

平陽黃湯茶,屬於六大茶類黃茶類中的黃小茶,是中國四大傳統黃茶之一,與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等知名黃茶齊名。原產於浙江平陽,品質以平陽北港朝陽山所產為最佳,因清代曾被列為貢品而聞名。

2014年5月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4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名錄。

歷史沿革


平陽黃湯茶歷史悠久。地處江南的溫州,自古就出好茶,而平陽又是溫州產茶佳處。早在《唐書·食貨志》就有記載:“浙產茶十州五十五縣,有永嘉、安固、橫陽、樂城四縣名。”其中的橫陽,就是今天的平陽。雖然當時還沒有“黃湯”之名,但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已經初具雛形。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喜愛家鄉茶的故事在平陽民間廣為流傳,可知平陽黃湯在元代就大受人們尤其是文人的喜愛。“黃湯”之名的由來或與黃公望有關。
清代,平陽黃湯茶已經聞名天下,作為浙江省唯一的黃茶品系,在乾隆時期被列為朝廷貢品,一直延續到宣統年間。萬秀鋒等《清代貢茶研究》云:“浙江的貢茶中,數量最大的不是龍井茶,而是黃茶。黃茶是作為清宮烹制奶茶的主要原料。如乾隆三十六年(1779)巡行熱河時,茶庫給乾隆御備的六安茶六袋、黃茶二百包、散茶五十斤。黃茶是浙江地方官督辦的主要例貢茶,每年要向宮廷進貢數百斤。”書中還描述了當時宮廷用黃茶製作奶茶的配方:“牛乳三斤半、黃茶二兩、乳油二錢、青鹽一兩。”當時浙江並無其他地方出產黃茶,書中所言浙江進貢的黃茶,就是平陽黃湯。
20世紀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餘擔平陽黃湯茶運銷上海、營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後因多種原因停產,加之原先茶葉加工由農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統、書面的文字記載,以致平陽黃湯加工工藝逐漸失傳,茶市上不見其影。直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才重新開發生產。2010年,平陽縣農業局茶葉技術人員林平等人開發的“平陽黃湯茶葉加工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1年,平陽黃湯茶樣被中國茶葉博覽館館藏。2012年,平陽黃湯加工技藝非遺傳承人、高級技師鍾維標以平陽特早茶為原料,用“九燜九烘”古法恢復了傳統名茶“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此後,平陽黃湯茶產業快速發展,加工技術成熟穩定,產品獲得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國際名茶評比等國家級以上特別金獎、金獎40多枚。2014年“平陽黃湯茶”入選農業部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名錄,2016年“平陽黃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商標總局核定註冊。2017年中央電視台首部茶鄉記錄片《鄉土·行走魅力茶鄉》完整記錄了平陽黃湯採茶、制茶、祭茶、品茶及茶鄉景色、民俗風情、茶文化等內容。2018年“平陽黃湯”榮膺浙江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成長性十強品牌”。平陽縣因此先後獲得“中國黃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等稱號。

產地環境


平陽黃湯茶主要產於浙南平陽縣水頭、昆陽、南雁等地,品質以平陽北港的南雁盪山脈朝陽山區所產為最佳。朝陽山最高海拔近700米,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是雨霧天氣,水源充沛,峰巒連綿。製作出平陽黃湯的茶樹,就種在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這裡的土壤偏酸性,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植被很適合茶樹生長。

品質特徵


平陽黃湯茶是浙產茶葉的重要代表,浙江主要名茶之一,曾以“干茶顯黃,湯色杏黃、葉底嫩黃”的“三黃”和“濃而不澀,厚而甜醇”等特徵傲立茶業界。其外形條索細緊,色澤黃綠,湯色杏黃明亮,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口,葉底芽葉成朵勻齊。其茶葉清明節前開採,採摘標準為細嫩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要求大小勻齊一致。平陽黃湯茶製造分殺青、揉捻、悶堆、初烘、悶烘五道工序。

地理標誌


2014年5月,平陽黃湯茶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4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名錄。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4-01-1393
規劃範圍:平陽縣水頭鎮、鰲江鎮山門鎮騰蛟鎮昆陽鎮萬全鎮、南雁鎮、順溪鎮等8個鎮42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0°24′00 ~121°08′00 ,北緯27°21′00 ~27°4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