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陸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2008林俊傑創作專輯
陸
漢語漢字
陸,漢語常用字,讀音lù、liù,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高出水面的土地:陸地;引申含義為隨從的樣子:陸陸續續。
陸的常用組詞為大陸。包含陸的常用成語為水陸雜陳。
陸
《說文》認為“陸”從?(阜),從坴,坴亦聲。段玉裁註:“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張舜徽約註:“陸與陵雙聲,語之轉也。漢縣有名陵者,王莽皆改曰陸,以二字聲同義近耳。陵與陸析言雖別,渾言則皆高地之稱也。”有的學者認為,從商周陸字古文字形體看,初本從阜,?聲或坴聲,本不從“土”,從土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的,這個“土”當為附加符號,為春秋戰國文字習慣,與字的構形無關。許慎等人認為“土”旁是形符,故宜存疑。
陸lùㄌㄨˋ
● ● 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
● ● 隨從的樣子:~~續續。
● ● 跳躍:「……翹足而~,此馬之真性也」。
● ● 〔~離〕a.色彩繁雜,如「斑駁~~」;b.長(cháng),如「帶長鋏之~~兮,冠切雲之崔嵬」。
● ● 姓。
陸
陸liù
[數]
● ● 數目字「六」的大寫[six]
● ● 另見lù
基本詞義
陸
陸lù
〈名〉
● ● (會意。從阜(fù),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從坴(lù),土塊很大。「坴」亦兼表字音。本義:陸地,高而平的地方)
● ● 同本義[land]
陸,高平地。——《說文》
鴻漸於陸。——《易·漸卦》
陵阜陸墐。——《國語•齊語》
陵衍平陸。——《穆天子傳》三
水陸草木。——宋·周敦頤《愛蓮說》
水陸俱下。——《資治通鑒》
● ● 又
水陸並進。
● ● 又如:大陸(廣大的陸地);水陸(水面和陸地上);陸毛(陸地之所產。指獸類);陸田(旱田。對水田而言);陸徑(即陸路);陸船(即旱船。船形的花車)
● ● 路;道[road]
● ● 陸路[land route]
運鹽之法,凡行百里,陸運斤四錢,船運近一錢。——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
● ● 又如:水陸兼程;水陸交通
● ● 西漢侯國名[Lu state],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
● ● 象聲詞。如:陸陸(狀聲詞。形容轆轤沿著繩索下降的聲音)
● ● 姓。如:陸費(複姓)
詞性變化
陸
陸lù
〈形〉
通「碌」。平凡[ordinary]。如:陸陸(很平凡的樣子。同「碌碌」)
陸
陸lù
〈動〉
● ● 通「踛」。跳躍[jump;spring]
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莊子•馬蹄》
● ● 卸;摘[unload;pick]
一邊就摘了帽子,陸了網子,脫了布衫子。——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 ● 通「虜」。擄掠[loot;pillage]
會公孫瓚師旅南馳,陸掠北境。——《後漢書•袁紹傳》
● ● 另見liù
【卷十四】【?部】力竹切(lù)
陸,高平地。從?從坴,坴亦聲。
?,籀文陸。
說文解字注
陸,高平地。
段註:《釋地》《毛傳》皆曰:高平曰陸。
從?,坴聲。
段註:《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大徐作從?從坴,坴亦聲。力竹切。三部。
?,籀文陸。
段註:從古文?省。從籀文?不從土者,從?而土見矣。
【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畫:16·部外筆畫:8
古文:?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竝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於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卑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為中也。西方之宿,昴為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即今之蚶也。疏:即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后因姓陸。
又春秋陸渾之戎,后亦為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陰符經》:龍蛇起陸。葉上宿下覆。
又葉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集韻》作?。
方言集匯
◎粵語:luk6
◎潮州話:lêg8(lêk)log8(lôk)lag8(lâk)<姓>lêg8
上古音系
字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
陸 | 坴 | 覺 | 六 | m·ruɡ |
廣韻
字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
陸 | 六 | 力竹 | 屋三 | 屋 | 入聲 | 三等 | 開口 | 東 | 通 | 入一屋 | li̯uk | lĭuk | liuk | liuk | lɨuk | liuk | luwk | lv4 | liuk | liuk | 髙平曰陸又髙也厚也亦陸離參差也又姓出吳郡河南二望本自古天子陸終後 |
蒙古字韻
字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
陸 | ꡙꡦꡟ | lÿu | ly | 入聲 |
中原音韻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
陸 | 錄 | 魚模撮 | 魚模 | 入聲作去聲 | 撮口呼 | liu |
洪武正韻牋
字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
陸 | 祿 | 盧谷 | 一屋 | 東 | 入聲 |
分韻撮要
字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
陸 | 六 | 篤 | 第六東董凍篤 | 陽入 | 同上又路也高平曰 |
字形對比(楷體)
【筆順】①㇌(橫撇彎鉤)②丨(豎)③一(橫)④一(橫)⑤丨(豎)⑥㇗(豎折)⑦丨(豎)
【規範提示】“阝”2畫,㇌(橫撇彎鉤)一筆寫成。
【寫法提示】“阝”窄“擊”寬,頂部“阝”低,底部左右旁齊平。“阝”,鉤部在橫中線。“擊”,兩橫上短下長,長橫在橫中線;中間長豎在豎中線右側;㇗(豎折)從豎中線左側起筆,與右邊短豎形成框底,托住上部。
3張
篆書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六 | 通 | 入聲 | 一屋 | 東 | 來 | 合口呼 | 三 | 次濁 | 力竹切 | ljuk | |
集韻 | 六 | 通 | 入聲 | 一屋 | 東 | 來 | 合口呼 | 三 | 次濁 | 力竹切 | liuk | |
韻略 | 入聲 | 屋 | 力竹切 | |||||||||
增韻 | 入聲 | 屋 | 力竹切 | |||||||||
中原音韻 | 錄 | 入聲作去聲 | 魚模 | 來 | 撮口呼 | 次濁 | liu | |||||
中州音韻 | 入聲作去聲 | 魚模 | 葉慮 | |||||||||
入聲作去聲 | 尤侯 | 葉溜 | ||||||||||
洪武正韻 | 祿 | 入聲 | 一屋 | 東 | 來 | 來 | 次濁 | 盧谷切 | luk | |||
分韻撮要 | 六 | 陽入 | 第六東董凍篤 | 篤 | 來 |
讓陸、險陸、皋陸、商陸、三陸、陸葉、登陸、陸沈、陸鹽、陸輸
光怪陸離、斑駁陸離、神州陸沉、潘江陸海、潘陸江海、水斷陸絕、水陸雜陳、陸離光怪、陸離斑駁、陸海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