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待制智勘灰闌記

包待制智勘灰闌記

元代李行道的雜劇《灰闌記》,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劇寫富翁馬均卿娶妾張海棠,生有一子。馬的正妻與姦夫趙令史合謀,毒殺親夫,反誣海棠;為謀奪家產,又強稱海棠之子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詳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欄計”,判明海棠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並審出馬妻與姦夫合謀的殺人罪,給予嚴懲。本劇構思新穎,情節曲折,戲劇性很強。在內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斷是非的智慧。

簡介


【稱】雜劇《灰闌》,《包待制智勘灰闌》。
【著】元·李
【朝】元
【版本】涵芬樓影印明萬曆臧氏刻本

提要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亦作《包待制智勘灰欄記》,簡名《灰闌記》、《灰欄記》、《灰蘭記》。劇寫富翁馬均卿娶妾張海棠,生有一子。馬的正妻與姦夫趙令史合謀,毒殺親夫,反誣海棠;為謀奪家產,又強稱海棠之子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詳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欄計”,判明海棠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並審出馬妻與姦夫合謀的殺人罪,給予嚴懲。
本劇構思新穎,情節曲折,戲劇性很強。在內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斷是非的智慧。《曲海總目提要》(卷二)說:“決獄斷獄,頗得情理,足為吏治之助。”同時揭露了狼狽為奸、誣陷善良的社會風氣以及吏治的黑暗,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是一本比較出色的公案戲。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西漢潁川有妯娌二人爭兒,丞相黃霸命一卒抱兒,距兩婦各十餘步,讓兩婦自往取兒。長婦用力拉扯,弟婦恐傷親兒,任大婦拉去。黃霸以此把兒判給弟婦。此故事經過長期流傳,情節逐漸發展和豐富。《灰闌記》很可能據此敷衍而成。
類似這類公案故事,在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也有流傳。《舊約》里所羅門王以劍判爭兒案的故事,與“灰欄拉子”也很相近。近代人也有以此故事加以發展、推陳出新的,如德國布萊西特有<高加索灰欄記> ,法國勒伯朗的亞森羅蘋小說《鳴鐘八下》中也有一段類似的描寫。古今各國發生這種類似的故事,想是因為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共同之處,不必肯定同出一源。該劇已有英、德、法等各種文字譯本,在國外傳布,影響頗大。
此劇《錄鬼簿》、《太和正音譜》均有著錄,今僅存《元曲選》本。題目、正名:《元曲選》本作“張海棠屈下開封府,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天一閣本《錄鬼簿》作“張海棠屈死下陰牢,包待制智勘灰欄記”。現據《元曲選》本整理。

劇情


寫妓女張海棠渴望從良,過正常人的生活。嫁給馬員外作妾后,生下一子。馬員外之妻與姦夫趙令史合謀害死了馬員外,誣指海棠為兇手,並謊稱海棠之子為已生,妄圖霸佔馬家全部財產。鄭州太守蘇順,不聽海棠分辯,完全聽信於趙令史,將海棠嚴刑拷打,造成冤獄,送往開封府。開封府包拯在查看卷案時,發現其中冤屈。為審清此案,他採用了一個極聰明的辦法,即通過灰闌(用石灰畫出的園圈)拉子之計辯明了真假,平反了這場冤假錯案。
《灰闌記》是元代公案戲中比較優秀的作品之一。其故事情節“與《舊約聖經》(即《舊約全書》中蘇羅門王判斷二婦爭孩的故事十分相類。也許此劇題材原是受有外來故事的影響。”(見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思想


《灰闌記》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而且與其它包公戲里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完全兩樣:既描寫了包拯的富於正義感和高度的智慧;又寫了他是一個具有濃厚人間煙火味的人。沒有把包拯神秘化、神話化。包拯的形象也很樸實、親切而感人。

影響


範本

範本

元雜劇的《灰闌記》講的是關於一則包公斷案的故事。講的是馬員外家妻妾二人爭一孩子。包拯複審時,命人用石灰於庭階中畫一個欄(闌通欄,即圈),將孩子放置其中,宣稱誰將孩子拽出來了誰即為生母。妾張氏不忍用力拽扯,大渾家馬氏則將孩子用力拉出。包公據此判定張氏為孩子生母,並為之伸冤。該劇主要歌頌的是包公的智慧,作為斷案的邏輯前提則是,若心懷真情真愛,是寧可放棄所有權,寧可自己蒙受冤屈,也不肯傷害孩子,孩子的利益高於一切。
改編《灰闌記》的故事在歐洲有法語、英語等多種譯本,而影響最大的是德國著名戲劇家貝·布萊希特於1945年改編創作的<高加索灰闌記> 。《高加索灰闌記》講的是喬治亞總督在暴亂中被殺,總督夫人倉惶出逃時將親生兒子小米歇爾遺棄;善良的女傭冒著生命危險,歷經艱辛將他撫養成人;叛亂平息后,總督夫人為了繼承遺產索要孩子,法官阿茲達克採用灰(粉筆)欄斷案:心貪性殘的總督夫人不顧死活使勁往外拉扯孩子,而女傭則不忍心孩子被拉傷……故事的結局是,小孩沒有判給其生母,而是判歸養母女傭。顯然,在布萊希特心中,真愛高於血緣關係,故事的邏輯合乎歷史進程地升華了。

改編

合璧 德國名劇取材於元劇

合璧

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汲取中國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的斷案情節,將其改編成著名話劇《高加索灰闌記》。此次中德合作的川劇版《灰闌記》,充分借鑒布萊希特話劇版《高加索灰闌記》,改編成荒誕實驗川劇,登上上海世博舞台。“德中同行”項目總負責人、德國“歌德學院”院長阿克曼將其認為是“布萊希特20世紀創造的經典劇目重返中國。”
作為世博會德國國家館日活動參演劇目之一,本次《灰闌記》由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沈鐵梅參與策劃和主演,德方投資並提供劇本,是中國川劇與西方投資的首次合作,開創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川劇《灰闌記》的創作彙集了中德兩國戲劇和戲曲方面的重量級藝術家。德國方面推薦了在德國戲劇方面頗有造詣的翻譯家李建鳴,將布萊希特的戲劇劇本翻譯成中文,中方則特別邀請了重慶劇作家陽曉依據川劇的戲曲特點和中國特色對劇本進行了大膽改編。中方以重慶川劇院負責音樂作曲,中央戲劇學院張仁理作為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張武進行舞美指導,如此強大的黃金陣容為本次《灰闌記》中國化改編打下基礎。
通過李建鳴的溝通,中德藝術家對劇本進行了細緻的探討,讓戲劇還原到戲曲時仍然保留原劇本的精髓。“歌頌純潔的愛心、鞭笞銅臭的靈魂,這是全球藝術家的共同願望。如劇中主角杜鵑身為丫環卻要作為單身母親帶著郡主的孩子逃命,抉擇時她面臨人性的考驗,最終她犧牲自己嫁給一個殘疾丈夫,這便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奉獻的勇氣。”

作者


李潛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絳州(今山西新絳)人。生卒年不詳。當時絳州治所在今新絳縣東北,屬晉寧路(即平陽),李潛夫為元曲平陽七大家之一。賈仲明著的《錄鬼薄》中,稱他為“絳州高隱”。他一生未仕,隱居鄉間。整天掩門讀書寫作,寄情於青山綠水,過著恬淡清苦的生活。他精心編寫的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被選入《世界戲劇》一書。由英國倫敦阿普爾頓出版公司出版。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的《設置加索灰闌記》即根據李潛夫原作改編而成。

鏈接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