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論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

精神分析論,其實就是精神分析理論,又稱心理分析論,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實踐中產生的,後來成為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有時稱為“深層心理學”。

概述


創立者為奧地利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論也稱弗洛伊德主義。為了有所區別,該理論在弗洛伊德之後的發展被稱為新弗洛伊德主義或新精神分析理論。

早期精神分析理論主要觀點


早期精神分析理論主要觀點有:①意識與無意識。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無意識是包括個人的原始衝動、各種本能及與本能有關的慾望。這些衝動和慾望受風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壓抑或排擠到意識閾限之下,但未被消滅,仍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和追求滿足。被壓抑的慾望以性慾為主。在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還有潛意識,即無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
②釋夢。夢是通向無意識的迂迴道理,通過釋夢,可以發現神經病患者的被壓抑的慾望。夢分“顯夢”和“隱義”。夢的工作方式有 4種:凝縮、換位、戲劇化和潤飾。
③力比多。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間接與性有關。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驅使人去尋求快感,叫“力比多”,即性力。正常情況下,它可在正當性活動中發泄,但在失常時會迂迴到非正常的道路,附著到別的活動,包括科學和藝術創造,此即弗洛伊德所謂的“升華”。社會風俗、制度、宗教以及精神病都與“力比多”有關。
④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嬰兒的初級心理系統的特點是順從心理衝動、追求快樂,這就是快樂原則;同時,人生活在社會中,道德、法律等都要求人們剋制本能衝動,適應現實生活,否則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痛苦,這就是現實原則。
⑤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成和增進,代表著愛和建設的力量,而死的本能則體現著恨和破壞的力量。
⑥人格結構。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慾望組成,同肉體聯繫著並從中得到能量。自我是有意識的部分,處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動,同時控制和壓抑本我。超我是社會規範的內化,亦即良心。
美國心理學家A.阿德勒和德國心理學家C.G.容格等人對弗洛伊德過分強調生物本能的理論,作了修改和補充。阿德勒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但所有人或多數人又都有一種自卑感,他們為克服缺陷以達到優越目標,就會力圖補償。人們對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加以總結和歸納,逐漸被固定下來,形成一套特殊的行為方式,即“生活風格”。他還認為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處地位對人格形成有重要影響。容格對弗洛伊德關於“力比多”的觀點作了修正,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榮格的個體結構包括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原型,即遺傳的先天傾向;人們的科學和藝術創造都是原型在起作用。原型有多種,但以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瑪(anima)、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最突出,可分別代表特定的人格系統。榮格還把人格分為外傾和內傾兩種類型。

新精神分析理論


20世紀30年代以後,一批德國精神病學者移居美國,其中較著名的人物有:H.S.沙利文、K.霍尼、E.弗羅姆、A.卡迪涅爾、E.H.埃里克森。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強調精神病因的社會因素,重視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影響。這些代表人物的理論側重點各有不同。但他們對弗洛伊德理論既有繼承,又有修正和發展,所以稱他們為新精神分析學派。

相關連接


1.http://www.wqxlw.com/portal.php?mod=view&aid=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