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

中科院外籍院士

葉軍,男,1967年11月出生於上海,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任職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1989年葉軍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得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執教於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2009年任正教授;201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獲得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葉軍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激光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人物經歷


1967年11月,葉軍出生於中國上海。
1989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得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
1997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7至199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作博士后研究。
1999年,任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物理學家;同年,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同年,任國國家標準和技術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地(JILA)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葉軍
葉軍
2004年,任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院士(Fellow)。
2008年,葉軍已於約翰·霍爾退休後接管了他在科羅拉多大學的實驗室。
201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0年12月,獲得“墨子量子獎”。

主要成就


研究領域

葉軍主要從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測量、多體量子物理、激光技術等領域研究。主要成就如下:
1.基於在超冷原子、相位穩定激光等領域的突破,發展了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做出了許多世界首創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中性原子態-不敏感光阱的方法,使原子的內部和外部自由度精確分離,為實現高精度原子光鍾奠定基礎。首次精密測量了光晶格中鍶原子的光學頻率,並建立鍶原子光鍾系統,在穩定性、可重複性和精確性三個關鍵參數均達到世界最高指標。發展了最穩定的激光並獲得了最窄的激光光譜線寬,激光穩定性達到0.01Hz水平。開拓了進行光學頻率遠程比較和原子鐘信號分發的光相位相干長程光纖網路研究。精確測量費米原子系統中的光鍾頻移;發現當多體系統的粒子數增加時,測量精度和準確性也同時提高;研究了多體量子自旋系統,自旋對稱性及其對多體系統的影響;並將光鍾精密測量用於物質的拓撲態性質研究。
2. 實現極性分子量子氣體,開拓了超冷化學和量子化學基本問題的研究。與Deborah Jin合作,他製備出世界上首個極性分子的量子氣體,為超冷化學、關聯量子物質和物理常數的測量奠定了重要基礎,開拓了超冷化學新領域;在強相互作用偶極量子氣體的控制工作方面,他創造性地使用三維的光學晶格來將極性分子一個接一個地限制在獨立的格點中,首次觀察到了固定在深的三維光學晶格中的極性分子長程偶極相互作用。
3. 發展了光學頻率梳及其在光譜學中的應用,拓展了在遠紫外和中紅外光譜區域的頻率梳及其應用。他在約翰·霍爾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實驗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首次提出並發展了“直接頻率梳譜”。這些進展使人類呼吸樣本、危險痕量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和環境氣體監測的超靈敏探測得以實現。
因“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獲得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表彰授予單位
2020年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墨子量子基金會
2017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
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
2007年卡爾·蔡司研究獎--------------
拉比獎美國物理學會
2006年威廉·梅格斯獎美國光學學會
Stratton獎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
析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研究獎--------------
美國光學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
2005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
阿瑟·弗萊明獎美國聯邦政府
2004年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院士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
2003年美國總統科學和工業學早期職業獎-------------
2002年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00位頂尖年輕創新者-------------
2001年美國商業部金獎(團隊)美國商業部
1999年阿道夫·倫獎美國光學學會
葉軍的博士導師正是約翰·霍爾。做博士是葉軍科學生命中的重要一步。“回過頭看,比較清晰的物理思想就是在博士階段形成的。”葉軍曾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說,他在博士階段最大的收穫就是“干實事”。據葉軍介紹,霍爾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他的偉大之處是讓你相信,你能用自己的雙手比別人做得更好。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他們能做,但我不能做得更好”。“我在他手下學到的一個最好品德是做事嚴謹,什麼事都要想想人家為什麼會那樣做,我們能發現做得更好的新方法嗎?”葉軍說。
葉軍1999年8月回到JILA,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雖然是獨立研究,但與約翰·霍爾博士有密切合作。幾年前,霍爾退休時,葉軍接管了他的實驗室。他在霍爾的諾獎成就——解決光梳技術最關鍵的實驗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謂的“光梳”是指擁有一系列頻率均勻分佈的光頻譜,這些頻譜彷彿一把梳子上的齒或一根尺子上的刻度,光梳可用於測定未知頻譜的具體頻率。
1978年,漢斯首次提出光梳的概念,20世紀末,漢斯、霍爾、葉軍及其他研究人員對光梳技術進行了有效改進,測量精度達小數點后15位。葉軍要更上一層樓,他和他的博士生、博士后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做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 2006年12月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他的研究小組的最新突破成就:《在1秒時間範圍內光原子的共振》(optical atomic coherence at the 1-Second Time Scale)。
美國《新科學家》雜誌預言:(葉軍的)這台鍶原子鐘將取代現存於NIST的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黃金計時標準。卡爾·蔡司研究獎的網站這樣評價葉軍的鍶原子鐘:“從精度和穩定性看,他的測量裝置是目前世界上測量光躍遷的鍶原子鐘中最領先的裝置之一。專家們預測,這台鐘測量時間的精度比目前保存在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中的銫原子鐘更準確……其準確率相當於7000萬年差一秒。”
站在巨人的肩上,葉軍有更大的夢想:“我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時受到不同風格的影響,受益很多。我的博士后導師吉夫·金博教授強調新思想和創造性思維。霍爾是很厲害的實驗學家,金博是偉大的思想家,我希望自己能學到這兩位導師最優秀的品質。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的夢想!”
2020年12月10日,葉軍榮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貢獻中國

葉軍為中國物理學科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2004年以來他堅持參加激光科學研討會,並自2010年起與張傑成為該研討會共同主席,努力提升中國激光科學的研究水平。他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年輕學者,其中包括多名青年千人。他還對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西大學、中科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等的物理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任職

2006年,葉軍任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葉軍是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人物評價


非常優秀的世界級物理學家,是天體物理領域最前沿的領軍人物。(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評)
葉軍今年只有40歲,但已被國際同行公認為光學領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卡爾·蔡司研究獎的新聞公告評)
葉軍為中國物理學科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