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打銅街的結果 展開

打銅街

廣東省揭陽古城轄街

打銅街位於揭陽古城中心,南銜新溪橋,北接石獅橋,延伸至思賢路,水陸交匯,交通便捷。往日的槳聲燈影,商貿繁榮,都充分顯示出了打銅街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它所蘊藏的巨大商機。走在打銅街,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築物矗立兩旁,一間間統一整齊的商鋪是歷史繁華的見證,顯示出這裡曾是一條名噪一時的商業街。曾幾何時,叮叮噹噹的打銅聲打響了“五金”的牌子,這條位於揭陽古城中心的專業特色街聲名遠播。

概況


歷史悠久街,儘管城區,狹窄,穿梭流街依充。早九紀初,聚集五產品匠,規模逐漸壯,形銅器五坊產業街,“銅街”。
思賢,碩“五銅街”招牌顯,招牌旁“誠營,譽九洲”八概括銅街悠久商業歷史。榕城區政府銅街“五街”造,充考慮銅街歷史商業化傳承恰商業貿易。
據考證,早宋,土爐煉錫,明朝中葉,揭陽冶鍊已甚興盛。據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潮州府志》記載,當時揭陽之冶鍊“工競巧利,所制銅、錫遍行天下。”到了清代,打銅街已非常鼎盛,成為打造銅錫器的集中場地,熔銅、打鐵等五金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都頗具規模。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打銅街帶來了飛躍發展的契機。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市場規模的發展,“當時這裡的五金生意比現在好做多了,許多農民都會到打銅街來買鋤頭、鐵鏟等耕作農具,一些罕見的五金產品,也都能在打銅街找到。”
如今的打銅街,尋常巷陌依舊,當年的古建築依然傲立,但早已物是人非。除了空氣是滿滿的,大多時候這裡的店面是冷冷清清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打銅街發生了很大變化。昔日不少民間工藝店,都已逐漸消失。現在的打銅街,是五金店、少男服飾一條街,間中還有寥若晨星的幾間樂器行、日雜店。各種林立的商鋪正在逐漸消磨著這條特色老街的底蘊,一切現代的演變似乎與這條老街格格不入。現今的打銅街猶如一個破落戶,只有寬敞的門臉還依稀刻錄著當年銅器商行演繹過的繁華。時過境遷,這條沒有了銅匠身影的小街,只剩下了空殼般湮沒在高樓大廈中。
打銅街退出商業舞台打銅街41號的“許盛利”老字號鋪子已經經營了將近85年,年逾七旬的許伯告訴記者:“父輩在這裡最初是經營印染行業的,後來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開創了五金業的天地,現在主要是在經營五金零件。”提起打銅街的往昔,40號“何良順興”的老鐵匠何伯的心中五味雜陳,他說:“‘一錘一鋸一齒’就是我們何氏家人的創舉,祖上解放前就率先在打銅街打鐵營生。解放后,這裡還曾是國營五金廠的經銷點。我們這個歷經四代人的‘打銅人家’也成為打銅街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周圍的老人告訴記者,如今年輕人都不願意繼承這一門手藝,而且許多新型的金屬開始慢慢替代了銅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比如鋁和不鏽鋼,又輕巧,成本又低,人們當然不用銅了。現在隨著銅資源的短缺,銅價越來越貴,用銅器的人就越來越少,打銅業的消失只能是一種必然。
眾人的一番話令人噓唏不已。我知道,又一種古老的行業——打銅,也許在明天就會消失。當然,這和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有關,現在的人都已經開始遠離銅器生活。作為一種古老的手工技藝——打銅,將來可能只會留在書本、電影和人們的記憶里了。
現在,曾經輝煌的打銅打鐵業就這樣只剩下最後幾位零星的堅守者。面對漸行漸遠的打銅打鐵聲,他們選擇了堅守,堅守者也是守望者,但守望的距離又有多遠呢?
商業老街的重生之路古城舊街的風土人情日漸消逝,也許再晚些時候,人們只能通過那些老照片和老人們的講述,再去探尋它的風采。榕城這片昔日繁華的商業街區迅速地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卻也成為了榕城人無法忘卻的集體記憶。
歷史街區是屬於城市的記憶,是文化的載體,兼具有文脈和功能上的雙重含義。一片老的歷史街區,一般而言,在發展變革時代總是要從成熟走向衰落。在這個轉折關頭,如何及時搶救,保留一點過去時代的城市片斷,讓發生過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留下某些空間物證,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底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如今的打銅街更換了身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一個城市的繁榮,不會再寄托在一條短短的小街上,那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使命。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打銅街帶來了飛躍發展的契機,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市場規模的發展。在思賢路,碩大的“五金打銅街”招牌十分顯眼,招牌旁邊“誠信經營,譽滿九州”八個字更是概括出了打銅街悠久的商業歷史。2007年,榕城區政府把打銅街作為“五金街”來打造,正是充分考慮到打銅街對歷史商業文化的傳承和恰當的商業貿易定位。
走出這條已經名存實亡的“打銅一條街”,這裡風光不再,繁華已逝。古老的打銅技藝堪稱民間瑰寶,然而,飽經歲月滄桑的打銅匠們沒有固守傳統,也沒有延續這門古老的手工活。打銅街就這樣漸漸地退出了城市的商業中心舞台,但它從來不曾被人遺忘。那叮叮噹噹的打銅聲,只能被作為一種記憶,在不經意時,偶爾被人們想起,並對過去進行咀嚼和回味。
今天,過去的歷史和故事都已經遠去,只剩下已顯殘破的騎樓舊鋪。舊時那些傳統小吃:豬腸脹糯米、豬肚湯……再熟悉不過的味道還在熙攘的人群中飄散,老字號門前依然人頭攢動。樂器行里幾位老人依舊吹拉彈唱,自娛自樂,那悠揚的樂聲,一彈三嘆的婉轉古琴聲,溫婉不絕於耳……
打銅街
打銅街

重慶打銅街


重慶渝中區,沿小什字,途經羅漢寺往東水門方向,橫切新華路連接陝西路的那條斜坡就是打銅街。
清代開始,重慶城的銅匠們便帶著鑄銅工具,三三兩兩的來到現在的打銅街,打銅街的名字由此喊響了。這是一段不足400米的斜坡,只有8米寬,傾斜不下30度。上世紀40年代初,朱自清坐黃包車下打銅街,曾被驚出一身冷汗,這在《朱自清散文全編》里也有記載。
據《重慶地名志》記載:重慶因商業而興的城市和物資貿易市場,不少街(地)名是以手工業、商業、服務業以及行幫作坊、商肆店鋪等作專名,如磁器口、打銅街。
打銅街最輝煌的時候,街道兩旁的銅器店不下百家,晝夜可聞打銅聲。到了冬季,很多無家可歸的人,晚上都聚到打銅街過夜,因為打銅鋪灶膛的火永不熄滅。
“燈兒晃”的發源地
據《重慶市市中區志》記載,重慶在電力照明之前,使用植物油燈,夜間行路用燈籠、火把、纖藤竿、松節棒,城市街坊掛“號燈”,官邸豪門掛“宮燈”,來去行人借光照路。1921年,重慶商務督辦公署委託燭川電燈公司,在打銅街、陝西街、小什字等主要街道安裝路燈百餘盞,這是重慶路燈之始。
民間口傳稱,“陪都”時期,打銅街街道兩側豎杆子,牽線,將路燈懸吊馬路中央。每每微風一吹,路燈前搖后擺;由於路燈下多為鬧市街區,生性滑稽的重慶人則稱晚上閑逛為“燈兒晃”。從此,“燈兒晃”一詞傳遍四川。截至1936年,全城有400條街道安裝路燈,總數1338盞。
而打銅街也作為重慶市第一條安裝上路燈的街道,成為重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第一街”。
見證水碼頭輝煌
20世紀初,重慶城基本格局已經定型。從東水門碼頭上岸,經陝西路穿過打銅街到新華路,重慶城戛然而止。打銅街儼然成為了重慶上下半城的分水嶺。
重慶城最開始是個水碼頭,兩江環繞決定了重慶的商業是從碼頭興起的。上個世紀初,打銅街遠比都郵街(現在的解放碑)有名,大大小小的商人經過打銅街,將自己的商品運到水碼頭,通過船運出;順便又將買進的貨物,經過打銅街運回。在一張開埠前夕(1891年)的重慶地圖上,打銅街的地名已經赫然在列。
上世紀20年代初,重慶上半城的開發初具規模,商家開始大量遠離碼頭。到了30年代,上半城繁榮起來,貫通上下半城的打銅街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打銅街淡出歷史舞台
2007年12月26日清晨,山城薄霧。記者從解放碑出發,沿途打聽打銅街的地址。路人告訴記者,順著小什字,經過羅漢寺往東水門方向,橫切新華路連接陝西路的那條斜坡就是打銅街。
街口兩邊是兩棟老式樓房,撥開密匝的樹枝,可以看到二樓狹窄修長的拱形窗,全都外開。84歲的趙桂英老人,坐在自家樓下的布鞋攤前,滿臉難理的紋路卻很是清晰。她告訴記者,這裡沒得銅器賣了,“最早安裝的路燈解放前就看不到了,圓圓舞廳也關門了,銀行也換了……老房子都要拆了。”
跟記者說了半晌的話后,趙桂英老人有些累,但一提到打銅街的路燈,老人竟興奮起來,“我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了。最早的路燈桿桿是木頭的,只有三四米高,上面有個蓋蓋,全是白熾燈。”那時候,見到玩伴們去爬燈桿,趙桂英害怕得不得了,“家長都追起打,生怕娃兒爬上去被電死了。”
打銅街路燈的安裝情景,老人從老一輩人那裡知道個大概。“通電那天好熱鬧哦,重慶城的人都來看稀奇,火炮滿街都在響……晚上燈一點,從街頭到街尾,一盞盞的亮起來了,看熱鬧的人全部都歡呼喲!”
路燈是一條街道現代化的標誌之一,打銅街憑藉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重慶最早安裝路燈的街道之一。由於大轟炸期間,城區絕大多數路燈被毀,解放前夕,只有900餘盞路燈能發光。
如今的打銅街更換了路燈,更換了身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下半城的陝西路依舊繁榮,各種批發市場每天都人山人海;上半城的都郵街已經化身西部第一商業街--------解放碑,高樓商鋪林立。一個城市的繁榮,不會再寄托在一條不足400米的小街上,那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使命。
重回打銅街,狹窄的街道,擁擠的人行道,高大茂盛的樹木,耳邊依稀能聽到打銅的金屬撞擊聲和銅匠的吆喝聲,賣紐扣的小販擔著挑子走在這條讓朱自清都后怕的斜坡上,卻優哉游哉。隨著老街坊們逐漸老去,隨著拆遷日期的臨近,打銅街的過去將成為歷史,僅存的兩棟銀行舊址,將見證其新的發展史。
參考文獻:《重慶地名志》、《重慶市中區志》、《民國巴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