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公
陶冶公
陶冶公(1886—1962),原名延林,后改名鑄,字冶公,號望潮,別號潔霜,以字行,紹興縣陶家堰人。
青少年時就讀於福州普通學堂、紹興東湖通藝學堂、杭州求是書院(浙大前身)。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入經緯學堂、長崎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在日本會晤孫中山,加入光復會與同盟會,任同盟會評議部部長。應章太炎邀任《民報》發行工作,鼓吹革命。辛亥革命爆發后回國,加入陳英士部,參與攻打江南製造局。任滬軍先鋒隊第五隊指揮官,參加光復南京之役。民國成立后,仍去日本長崎醫學專門學校藥科留學,回國后曾參加過“二次革命”。后在滬辦報,收為南社社員。旋去北京,任北洋政府陸軍部中校部員,升少將,主持軍訓工作。在京期間與同鄉魯迅往來甚多。1926年南下,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攻克武昌后,任漢口市衛生局長、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代主任、第四集團軍前敵指揮部政治訓練主任等職。1930年,在北平、太原參加過馮、閻反蔣擴大會議。1932年,在洛陽參加抗日國難會議,力主抗日。1933年,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主席委員職,長達16年,有政聲,公餘研究佛學,皈依寶一和尚、印光法師為弟子,茹素信佛幾十年。
南京解放前夕,拒絕南遷廣州。1950年,自南京返紹,擔任浙江省和紹興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浙江省文史館館員。1953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紹興市人委委員,一屆、二屆浙江省政協委員,紹興市政協常委,民革紹興市委副主委,民革浙江省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81年平反,恢複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