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銅柱的結果 展開

銅柱

銅柱

位於琿春市區東南20公里扳石鄉長嶺子中俄邊界上。長嶺子是琿春通往俄羅斯境內岩杵河的要道。清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於所建的一方形石壇(邊長1.7米,高O.7米)上,豎立地一銅柱。光緒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俄軍侵佔琿春時,將銅柱碎為兩段,掠往俄境,置於伯力博物院。

歷史背景


清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勘界大臣吳大澄、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奉命會勘中俄邊界,事竣後於中俄交界長嶺子第八記號天文台(用磚壘高,以堅石為暴址)東lO米、東牆內側,用人工雌鑿石塊壘砌的一個方形石壇(邊長1.7米,高O.7米)上,豎立一銅柱。銅柱銘文由吳大澄所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由吉林機器局代刻。光緒二十六年七月(1900年8月),俄軍侵佔琿春時,將銅柱碎為兩段,掠往俄境,置於伯力博物院。

詞語釋義


釋義

1、銅製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3、銅製的作為邊界標誌的界樁。

釋義應用

1、銅製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栢梁(即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罵倨。”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荊軻撲身倒於左邊銅柱之旁,不能起立,乃舉匕首以擲秦王。”
《新民晚報》1990.8.5:“白玉般的礎石上聳立著粗大的銅柱。”
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3、銅製的作為邊界標誌的界樁。
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李賢 注引 晉 顧微《廣州記》:“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唐 張渭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詩:“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 橫海舊登壇。”
趙翼《陔餘叢考·馬氏銅柱有三》:“馬援所立銅柱在林邑國 ……此漢時所立銅柱在交趾者也;馬總為安南都護,建二銅柱於漢故處,劖著唐德,兼以明伏波之裔,此唐時所立銅柱亦在交阯者也;五代史馬希范攻溪州蠻,降之,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李皋銘之,此五代時所立銅柱在五溪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