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良村

福建漳州龍海市紫泥鎮下轄村

西良村福建漳州龍海市紫泥鎮的下轄村,位於烏礁島最前端,三面環水,堤岸線6.16公里;東臨南書村,南隔江與石碼鎮相對,北與安山村隔江相望。全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5008人。

政區沿革


西良村在清朝屬龍溪縣二十八都烏礁保。民國28年12月屬龍溪縣第六區。民國36年屬烏礁鄉西良保。1952年屬龍溪縣第四區西良鄉。1955年屬城內區。1956年3月屬平寧區錦田鄉。1958年4月撤區屬城內鄉,9月屬海鷹公社。1959年3月屬紫泥公社西良大隊。1984年為紫泥鄉西良村。1992年為紫泥鎮西良村,轄北岸、洲頭和南岸自然村。

姓氏源流


西良村為郭姓聚居地,佔全村總戶數的85%,有865戶4320人。

經濟狀況


全村耕地面積1200畝,主要種植水稻和香蕉。改革開放后,企業不斷發展,現有港資企業1家,造紙廠1家,造船廠4家,冷凍廠1家,開往廈門航線客船1艘,700噸級沙船3艘。勞務輸出國外13人,到省外經商52戶。農業結構調整后,把六合洲尖以東300畝水田改為蝦池。2005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5040萬元,農業產值250萬元,牧業產值100萬元,漁業400萬元,建築業產值2000萬元,運輸業產值2000萬元,商業產值800萬元,服務業產值100萬元,其他收入1300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4600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六合修建長達1公里的達標海堤,並修造一條2公里的防汛公路。全村普及電力供應,電視普及率達99%,電話普及率達95%,手機520部,90%以上村民以電或液化氣為烹飪燃料,100%農戶飲用自來水,村道全部實現路面水泥化。各自然村都設有老人活動中心和小農民公園。

宗祠


郭姓宗祠 位於北岸自然村,1999年投資14萬元進行重修。宗祠坐北向南,正中大門,兩側各開一邊門東西相對,中有天井,面闊10.5米,深18米,建築面積近200平方米。祠堂前有廣場,廣場東側設有老人活動中心。

文物古迹


皇津宮 位於港西社,主祈神醫吳夲。在龍海皇津宮僅有2座,另一座在角美白礁。傳說:吳夲去世后,朝庭為紀念他,用杉木的頭部建白礁皇津宮,用杉木的尾部建烏礁皇津宮。
鰲頭宮 位於洲頭社,始建時間失詳,於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再修,清康熙十三年於原址重建(改坐南向北為坐北向南),清宣統元年再修,1985年再重修成今貌。鰲頭宮土木結構,二進,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0平方米。依次為前殿、天井與兩廂、大殿、傍護室。大殿上懸掛“永沐神庥”巨匾,正中主祀保生大帝,左右配祀玄天上帝註生娘娘。護室供奉觀音菩薩。天井東西廂祀代天巡狩、福德正神。前殿供奉三官大帝。前殿大門上懸掛“鰲頭宮”木匾,大門石柱刻著一對聯:“昊天御史吳大帝,救民普濟展神道”。門前有一對古代之石鼓椅。今廟中之文物除古時的“永沐神庥”巨匾外,還有刻“保生大帝”之古瓷爐,落款道光癸卯年造之石香爐等。相傳,吳夲小時候曾跟父親與洲頭社村民一起下海捕魚,因而與該社村民有深厚感情。當聽到神醫吳夲因上山採藥不慎跌下深淵而仙逝時,洲頭村民悲痛萬分,為紀念神醫吳夲為民除病之崇高品德,即建鰲頭宮供祀,每年四月初二至青礁慈濟祖宮請香朝拜。每年三月望日保生大帝聖誕時,村裡舉行演社戲等慶賀活動。

傳統名產


北岸籃 西良村北岸社著名的手工藝佳品。明末清初,北岸社農民於農閑時,裁竹於港邊護岸,並編製畚箕為勞動工具,編製籃子供人盛物,特別是編製籃子的工藝越來越精湛,所編製的籃子美觀、實用、質量好,而聞名於閩南一帶,故時人以其社命名而稱之北岸籃。北岸籃以大小分類為8種,大號的同米籮口一樣,用於年節時兩人抬著送米粿;中號有兩種,其直徑各為36厘米和24厘米,用於婚嫁時女方盛隨嫁物品;小號的用於過去裝白銀(一般裝滿剛1000元銀元)或盛其他較貴重的物品;最小號有4種,其中最小的僅有現在吃飯的碗一般大小,作為藝術品欣賞之用。大號和中號的北岸籃人站在其籃蓋上,籃子不會變形。村民還在籃蓋上繪上美麗的圖案,最後在整個籃子漆上清油,使其更美觀、更具有欣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