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亡號

示亡號

示亡號(mark of indicating death),也叫示歿號,有兩種。一種是套在人名外面的黑色長方框(□),20世紀50年代初通過翻譯俄語書刊進入漢語,傳遞所標示的人物在近期內已死亡的信息,並藉以表示悼念,常用於作品的署名。

另一種是劍號(†),外語有時置於人名的卒年前。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辭典》關於一個德國漢學家的辭條的開頭“Eitel,Emest Johann (†)1909”,用劍號表示此人卒於1909年,生年不詳,未列。有些辭書分別用星號和劍號標示歷史人物的生卒時間,例如萊比錫《德語辭典A-Z兩卷集》的《李白》條:“Li Bo, *701†762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抒情詩人”。

簡介


這個標點符號並不在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所列之內。

來源


關於示亡號的來源,林穗芳在《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中認為是20世紀50年代初,通過翻譯俄語書刊進入漢語的;而郭攀的《二十世紀以來漢語標點符號系統的演進》(《中國語文》2006年2期)否定了這一說法,認為其為自源,且較嚴格地經三階段發展至今。

用法


示亡號套在姓名的外面,標明此人已經去世。如
(1)《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英語》(2002年版)。
1994年版本
鄧炎昌、張志公
主編:N·J·H·格蘭特(N.J.H.Grant)。
(2)《漢語大詞典》(1990年版)。
編輯委員會
主編:羅竹風。
副主編:吳文祺、張滌華、陳落、洪誠、洪篤仁、徐華、蔣禮鴻、蔣維崧。
示亡號多用在各種書籍的封面、內封和扉頁上,標明近期去世的作者,表現出肅穆莊重的氣氛以及哀悼的悲痛感情色彩。但是如果某人去世已久或讀者們都知道這一消息,不會產生誤會誤解就不必要加上示亡號。另外在訃聞之內,也用在標示亡者的已故家族成員的姓名。
如果作者去世已久,一般人都知道,則作者姓名上不必加示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