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廬,讀音máo lú,漢語詞語,意思為茅舍;草屋。出自《送韓侍御歸山》。在句子中作名詞。
亦作“茆廬”。草屋。
1、唐·
張籍 《送韓侍御歸山》詩:“新結茆廬招隱逸,獨騎驄馬入深山。”
2、宋·
梅堯臣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詩之一:“折竹壓籬曾礙過,卻穿松下到茅廬。”
3、明·劉基 《崇福寺儔上人看山樓》詩:“為愛山中世事疎,看山終日坐茅廬。”
4、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5、元·
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6、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花姑子》:“此非安樂鄉。幸老夫來,可從去,茅廬可以下榻。”
8、《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卧之地。」
現在用得比較多的,補充廣泛理解的,應該是
劉備訪
諸葛亮時的襄陽古隆中的茅廬(也叫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