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銘
清朝時期官員
王敬銘(1668-1721),男,嘉定(今屬上海市)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南巡,進詩畫稱旨。入直暢春園,纂修武英殿書成,議敘不就。五十二年(1713)以進士第一人及第,充五十四年(1715)會試同考官。五十六年(1717)主試江西。侍直十年,甚沐寵遇。五十八年(1719)父母年皆七十有四,御書(齊年堂)額賜之。丁外艱歸里尋卒。與原祁同譜,山水即受其法,清腴閑遠,書卷之氣溢於楮墨。工小楷,生有硯癖,索畫者投以佳石無不立應。原祁弟子時有金、曹、王、李之稱,謂金永熙、曹培源、敬銘及李為憲也。有未岩詩稿。
王敬銘是嘉定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他是今馬陸鎮戩浜人,祖居因為有高大的樓房,寬廣的庭院,在當地留下了“王樓”的地名,至今仍保留著,王敬銘曾有一首詩描寫他的故鄉:東庄我私田,竊比鑒河曲。
水木淡而野,中抱數椽足。
牛羊識家翁,溝塍布棋局。
此鏡心自閑,至今若照燭。
何當坐朝軒,垂廉吸初旭。
3張
王敬銘書畫作品
王氏是當地著名的書香門第。王敬銘的曾祖父王泰際與抗清志士黃淳耀為同榜進士。明亡后,王泰際隱居於家鄉,清政府曾多次請他出山做官,都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以明朝遺民自居,堅守氣節,平時以詩文自娛,嘉定知縣、清官司陸隴其敬仰他高潔的人格和文品,把他比做龐德公(東漢隱士)和陶淵明(東晉隱士)。王敬銘的父親王畮,少年時已詩文成名。王畮通醫術,尤留心經世濟民,中進士時已67歲,此事在嘉定曾傳為美談。
清康熙六年(1667),王敬銘生於王樓四王宅。王敬銘,字丹思,號味閑。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教育,自幼就喜愛文學,尤嗜詩詞書畫。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巡,39歲的王敬銘呈獻詩、畫,極受康熙皇帝的賞識,他被補召入皇宮暢春園內,充當武英殿的纂修官。從此,就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
六年後,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45歲的王敬銘參加恩科考試,中了狀元。康熙皇帝非常高興,經常對大臣們說:“王敬銘跟隨我多年,是第一個由我親手教出來的狀元。”在授職時,額外加賞,授翰林院修撰。在有重大活動時,就經常把王敬銘帶在身邊,有意載培王敬銘。康熙皇帝還在京城中挑選了一座寬大的住宅,贈送給王敬銘。可見他對王敬銘的寵愛之深。
王敬銘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五十門(1717)出任江西鄉試同考官,為清政府選拔人才。康熙五十八年(1719)夏天,康熙皇帝率王公大臣到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消夏,王敬銘也隨康熙到了熱河。一天,康熙心血來潮,要王敬銘為他畫一幅江南山水畫。王敬銘不假思索,草草幾筆就把靈秀的江南山水畫得十分出色,康熙大喜。他出神地看著江南山水畫,便想到王敬銘也是江南人,隨口問起父母是否健在。王敬銘說:“都健在。”康熙接著說:“雙親健是福事,他們都高壽幾許?”王敬銘說:“雙親都已年高74歲。”康熙十分高興,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就龍飛鳳舞地寫了一塊匾:“齊年堂。”這在當時是極大的恩寵。王敬銘就讓匠人制好匾額,懸掛在戩浜祖居內。
王敬銘在翰林院內任修撰時,參加《萬壽盛典》纂修工作,識得“婁東派”中堅人物王原祁,遂拜王原祁學畫。他與金永熙、曹培源、李為憲同為王原祁四大弟子,人稱“金曹王李”。他的山水畫清腴閑遠,筆墨渲染,書卷氣益溢楮墨,一時聞名於世,人稱“書畫狀元”。人們視其書畫為珍品,爭而寶之。王敬銘有藏硯的癖好。時人每以重金買其畫而不得獲,若以佳硯索畫,則無不稱心如意。如今嘉定博物館內藏有他的書畫作品。
王敬銘還擅長詩文、小楷。他著有《未岩詩稿》《曼衍雜存稿》等,詩學陶淵明、蘇東坡,詩風自然、淳厚,於平淡中見性靈。
王敬銘是一位孝子,極重父子親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父親王畮死於嘉定,王敬銘聞訊后馬上回家鄉奔喪,因過於悲傷,第二年即死於家鄉,終年54歲。
王氏一門是文化世家,王敬銘的弟弟王輔銘為貢生,擅長詩文,在江南一帶頗負文名,編有《如齋吟稿》《練音集補》《明練音續集》《國朝練音集》等,對明代及清初的嘉定詩歌作了大量梳理、編輯和校對工作,從而保留了一批詩歌作品,82歲時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