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

京畿

京畿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jīng jī,是指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出自漢代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有“遂建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

詞語來源


京畿一詞出現於中國唐朝前,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有“遂建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意即“位於國之中央的都城”。《北齊書·封述傳》:“遷世宗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京畿事。”。在唐朝,當時將唐長安城周邊地區分為京縣(赤縣)和畿縣,京城所管轄的縣為赤縣,京城的旁邑為畿縣,統稱京畿。
中國唐時有京畿道,宋時有京畿路。在今天指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從周代開始,把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稱為“王畿”。有《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孫詒讓正義:“方千里曰王畿者,謂建王國也……《大司馬》雲國畿,《大行人》雲邦畿,義並同。又稱為“王畿”,特指豐京、鎬京、成周,王城,及其周邊直接統治的區域。從秦統一中國嬴政稱皇帝開始,不能稱“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京畿始稱。至漢魏時期始有“京畿”之稱,指長安、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其核心為“京洛”,“京師”等。

例句


1.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遂建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
2.《北齊書·封述傳》:“遷世宗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京畿事。”
3. 明 沈鯨 《雙珠記·京邸敘親》:“寓京畿委巷,滌器壚旁,招商來往。”
4.《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二十世紀之中國》:“借口義和,聯軍麕聚,鋒銳所向,既已蹂躪京沽,喋血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