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洋埭村的結果 展開

洋埭村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洋埭村

洋埭村系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第三大行政村,位於秀嶼區南部,在雕嶺山(雙冠山)東北麓,東面前海(平海灣),東北與岱前、北與前康、西與礪山、南與東潘等接壤,距離莆田城裡25公里、秀嶼區9公里、月塘鄉3公里、新文公路2.5公里、湄洲祖廟所在地(媽祖的朝聖地)湄洲島18公里,沁嶠公路橫穿而過。

村落與居民


洋埭虎山(沉積岩、地質學家必到此)
洋埭虎山(沉積岩、地質學家必到此)
洋埭村落環繞南坡山分佈,轄大溝、后潘、西厝、后厝、大宮、東厝、東張、七組、苦營9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村落面積5平方公里,現全村總人口5300多人,總戶數960多戶,總勞力500多人。居民都是漢族,其中后潘自然村居民姓鄭、苦營自然村居民姓許,其他7個自然村居民姓張。

歷史人文


洋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洋埭村]
洋埭村[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洋埭村]
洋埭因原村東一條自大宮北至七組南的大沙埭(海砂被海浪沖積而成埭岸,俗稱海砂)而得名。洋埭舊屬莆田 縣管轄,舊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崇福里岐山,境內分別有永貴社界(姓張,曲江衍派,唐朝宰相張九齡後裔;永貴社屋頂是滿筒,即屋頂鋪的全是像竹筒劈成兩半似的半圓型瓦磚,傳說是古代出了一名台灣經略才有此皇家才有的滿筒結構)、康寧社界(姓鄭)、興賢社界(姓許)等三個社界;境內古迹還有岐山宮(媽祖)、歧山祠(三教合一的三一教主)、祠堂(張姓)、會瀾亭(觀音、關公、媽祖)、明瀾宮(張公聖君)、興華宮(楊公太師)、岐山廟(海龍王)、萬宿會(三櫆)、龍門寺(釋迦牟尼)等。洋埭鴨塘頭(今洋埭小學所在)古代是南北海陸交通要道,在此設立圩埠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大集市。
解放后,洋埭先隸屬礪(山)東(潘)鄉,后隸屬東潘大隊,1961年從東潘大隊析出建立洋埭大隊,隸屬忠門公社。

物產經濟


洋埭村在解放前極為落後,這裡海底出產的蚮(牡蠣)用肩膀挑到笏石(今秀嶼區所在)去賣,買回的稻草也用肩膀挑回來,因路途崎嶇狹窄和稻草的把捆很大,要換肩挑得到了幾處比較寬點的路段才可以換肩。土地少而貧瘠,都是處在幾個小山坡上的“望天田”,主要種植番薯(地瓜),常年受到颱風災害,收成無幾。解放后,特別是1964年圍海造田的莆田縣東(頭)洋(埭)圍墾工程(今岐山宮東北的洋埭後山斗門頭至岱前東頭這條筆直寬闊的公路就是東洋圍墾海堤所在,工程由洋埭、蚮前、礪山等大隊合作,指揮部設在洋埭后厝張九妹獅家);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上天時(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建設的“衛星海堤”的圍墾工程(今洋埭後山斗門頭至洋埭衛星堤斗門頭那條筆直寬闊的公路就是衛星海堤所在,工程由洋埭大隊自主完成,指揮部設在洋埭大隊);1978年開始測量1979年春正式動工興建的莆田縣東(頭)(苦)營圍墾工程(工程由洋埭、蚮前、前康等大隊合作,指揮部設在洋埭后厝張萬順家),歷時三年,把東營閘門南邊的山頭挖掉,用泥車(小板車)一車一車前拉后推螞蟻似的移山填海,於1982年勝利堵港合攏,把東洋和衛星兩個海堤變成堤內堤,東營、東洋、衛星三個墾區從此連成一片,站在洋埭的雕嶺山上看東營圍墾裡面廣袤十里的綠野,感覺就像站在壺公山看莆田的南北二洋一樣,所以說,東營墾區是莆田僅次南北洋的新平原。
沁嶠公路穿山來
沁嶠公路穿山來
墾區內面積為洋埭、岱(蚮)前、前康、礪山等行政村所有,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東營省級示範片土地治理項目區”,洋埭村擁有2千多畝。墾區內已有四縱三橫的標準機耕路,正在建設的沁嶠公路(201省道)從墾區中橫穿而過,交通順暢。墾區內設計合理標準的溝系水系縱橫交錯,調節控制構件設施齊備,完全適宜水產養殖。東營,有待好好開發的風水寶地。洋埭濱臨平海灣(平海灣與湄洲灣興化灣相連),有2000多米長的海岸線,1萬多平方米的沙灘面積,著名的媽祖聖地莆田湄洲島在南向清晰在望,是開發旅遊項目的好地方。
在東營圍墾的海堤外,還有淺海灘塗面積2000多畝,適宜養殖海蠣、海蟶、花蛤、毛蛤等。
因為有了圍海造田,旱澇保收。這裡按季節不同,出的農產品有番薯、番薯干、番薯澱粉、花生、花生油、花生油餅(渣)、大豆、蠶豆、小麥、大麥等。
出售的海產品有蚮(牡蠣、海蠣)、蚮干(海蠣干)、蟶(海蟶)、蟶乾(海蟶乾)、鰻魚苗、蟳(鋸緣青蟹、青蟳)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