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帝國
瑞典帝國
瑞典帝國(瑞典語:svenska stormaktstiden),是1611年至1721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帝國。這一時期瑞典曾晉身歐洲列強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稱為帝國時代(瑞典語:stormaktstiden)。直到18世紀大北方戰爭后地位被俄羅斯帝國取代。
瑞典的近代史比較平靜。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冷戰時期沒有向兩大陣營靠攏。瑞典不是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約的軍事訓練。
瑞典帝國
三十年戰爭期間,瑞典曾一度征服了神聖羅馬帝國約一半的領土。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曾希望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夢想隨著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會戰的陣亡而破滅。戰爭長年拉鋸,直到法國正式與瑞典同盟,戰況才轉而對瑞典有利。三十年戰爭對於德意志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由於德意志是主要戰場,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戰亂中喪生,經濟也遭到極大破壞,戰後法國、瑞典及新教諸侯又各割地盤,瑞士、荷蘭及北義大利諸國皆正式獨立,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名存實亡。
古斯塔夫二世
在首相亞塞爾·奧辛斯達拿的努力下,瑞典獲得了:
西波美拉尼亞地區
維斯馬城
不來梅-費爾登主教區
五百萬杜卡登的戰爭賠款
瑞典得到了帝國議會(以及上薩克森、下薩克森、威斯特法倫等Reichskreis議會)的席次與投票權,隨時可以插手德意志的內部事務。《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瑞典成為歐洲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及西班牙。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奢侈鋪張將國家財政帶到破產的邊緣,並在各地造成動亂,直到她放棄王位。
卡爾十世
同年簽訂的《哥本哈根條約》標誌著帝國的頂峰:波羅的海除了丹麥部分完全成為瑞典內海,北德意志的大河(奧得、易北及威悉)出海口均在瑞典的控制之下,保障宗教自由更使得瑞典成為歐洲大陸新教國家的領導者。雖然瑞典貧瘠的國土與稀疏的人口使得她並不是那麼符合帝國的稱號,但訓練精良的軍隊,加上與法國穩固的同盟,瑞典身為歐洲強國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
卡爾十一世
由於卡爾十一世在本土的軍事勝利與路易十四的外交調解,1677年開始和約的談判。1679年的《奈梅亨條約》恢復了瑞典在北德意志的失土;瑞典付出慘重的代價,但路易十四卻完全主導了和約的進行,這使得卡爾十一世個人對法王表達了反感,並發展出反法情緒。
卡爾十一世的剩餘統治時期標誌著改革,以及瑞典政府轉變為半絕對君主制。在戰爭中成長的他相信:如果瑞典要維持強國的地位,就必須徹底的改革經濟,並限制貴族的權力。
卡爾十一世在位的剩餘20年也是瑞典帝國最長的和平時期。
卡爾十二世
1709年,瑞典軍在波爾塔瓦會戰被殲滅;雖然卡爾十二世得以逃到奧斯曼帝國,但自此瑞典已喪失跟俄羅斯爭霸的能力。接下來幾年,隨著瑞典節節敗退,波蘭與丹麥重新對瑞典開戰,瑞典失去了三十年戰爭以來所獲得的領土,連原先的本土芬蘭也落入俄羅斯攻佔之下。即使如此,卡爾十二世還是兩度入侵挪威,並迫使丹麥-挪威再次退出戰爭;但1718年11月18日,卡爾十二世在挪威陣亡,這使得大部分戰爭告一段落。
1721年,《尼斯塔德條約》簽訂,大北方戰爭的結束標誌著瑞典帝國的崩壞,以及俄羅斯成為波羅的海的新霸主。
瑞典帝國極盛時期
1638-1663年
新瑞典(1638-1655年,後來割予荷蘭):今屬美國特拉華河下游
瑞屬黃金海岸(1650-1663年,後來割予荷蘭及丹麥):今屬迦納
1784-1878年
瓜德羅普(1813-1814年,後來歸還法國):今屬安的列斯群島的法國海外屬地
聖巴托洛繆島(1785-1878年,後來售給法國):今屬安的列斯群島的法國海外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