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加里
龔古爾文學獎史上唯一兩次獲獎作家
羅曼·加里(Romain Gary,1914.5.21-1980.12.2),法國外交家、小說家、電影導演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出身的飛行員。他是龔古爾文學獎歷史上唯一一位兩次獲獎的作家(一次本名獲得,一次以筆名獲得)。
羅曼·加里原名羅曼·卡謝夫,俄籍猶太人後裔,童年時代在俄國和波蘭度過,1926年移居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赴倫敦投奔戴高樂,參加“自由法國”空軍,轉戰歐洲、北非和中東,獲十字軍功章和代表法國最高軍事榮譽的解放勳章。戰後二十年間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國駐洛杉磯總領事。羅曼·加里於1945年發表處女作《歐洲教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根深蒂固的天性》(《天根》)(1956)和《如此人生》(1975)榮獲龔古爾獎,但真正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還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童年的許諾》(1960)。他的作品充滿對自由和正義的幻想,並貫穿著人道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奮鬥精神,著力揭示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種種災難,譴責“欺詐,謊言和偽善”。他從而成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
1914年,羅曼·加里生於俄國立陶宛一個藝術世家,原名羅曼·卡謝夫。父親是韃靼人,母親是猶太人,都是戲劇演員。7歲隨父母到波蘭,14歲移居法國。先在尼斯上中學,後到巴黎學法律,並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
1938年,24歲的羅曼·加里應募入伍,在法國一所航空學校任飛行與射擊教官。
1940年6月羅曼·加里赴倫敦加入戴高樂在倫敦組織的自由法國部隊,任洛林空軍中隊的上尉,多次在英國和非洲上空作戰,曾被授予十字軍功章。1944年參加諾曼底戰役,獲法國解放軍功章。二戰結束時,羅曼·加里已是空軍少校。
1945年羅曼·加里進入法國外交部,先後任駐索馬利亞、伯爾尼的使館秘書和參贊,然後在外交部歐洲司工作。剛進入外交界的羅曼·加里就出版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歐洲的教育》,獲當年法國文藝批評獎,並先後被譯成27種文字。加里在法國文壇嶄露頭角。
羅曼·加里
1952年至1956年羅曼·加里擔任法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接著又被任命為駐玻利維亞代辦和駐洛杉磯總領事。1956年羅曼·加里出版長篇小說《根深蒂固的天性》(《天根》),獲當年龔古爾獎,一舉成名。1960年羅曼·加里出版自傳體小說《童年時的許諾》,塑造了一個具有理想主義的母親形象,感人至深。作品很快被譯成多國文字,使羅曼·加里獲得很高的國際聲譽,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61年,羅曼·加里辭去外交職務,專心從事文學創作,並週遊世界。1961年起,羅曼·加里把創作重點轉向社會現實題材,發表了幾套系列小說,如《美國的喜劇》、《奧塞昂兄弟》等,各自包含二、三部作品。
1967年法國情報部吸收羅曼·加里為特派員,一年半后,羅曼·加里辭去這一職務,繼續他的文學生涯。在這幾年羅曼·加里還寫了小說《紅海的寶藏》(1971)、《歐羅巴》(1972)、《巫師》(1973)等。
1968年和1977年羅曼·加里先後自編自導了電影《鳥兒將在秘魯死去》、《屠殺》。兩片的女主角均由他妻子、美國電影演員吉恩·西伯格擔綱。
1974年到1979年間,羅曼·加里瞞著出版界,化名埃米爾·阿雅爾,先後發表四部長篇小說:《溫存的胖子》(1974)、《如此人生》(1975)、《真假莫辯》(1976)、《所羅門王的苦悶》(1979)。羅曼·加里拋開已獲名聲,用不為人知的假名發表作品,是針對當時競相吹捧名作家的巴黎出版界開的玩笑,也是對自己作品質量交由社會檢驗與評價的大膽嘗試,這些均在他後來的遺書中作了說明。(實際上,羅曼·加里早在1958年就用“福斯科·西尼巴爾迪”的筆名發表過長篇小說《帶著鴿子的人》,1974年又用“夏當·博加”這個筆名發表過長篇小說《斯泰法妮的各種面目》。)《如此人生》一發表便得到讀者與評論界一致好評,並獲當年龔古爾獎。該作兩年發行380萬冊,改編為電影《羅沙夫人》后又獲得197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龔古爾獎畢竟是一嚴肅的獎項,以化名梅開二度難避欺騙之嫌。羅曼·加里也覺得此事棘手,遂請表侄保羅·帕夫羅維奇出面,在出版合同上簽字,聲稱阿雅爾這個筆名的實主是自己,並聲明不接受該項獎金。
與此同時,羅曼·加里仍以真名發表了《黑夜將是寧靜的》、《過了這條界線你的車票不再有效》、《抒情的小丑》等7部小說。這些作品同樣受到社會與文壇的關注與好評。
1980年12月2日,文學生涯如日中天的羅曼·加里在寓所吞槍自殺身亡。法國數十家報刊對此事件作了突出報道。正在人們對加里死因迷惑不解之時,羅曼·加里的遺作《埃米爾·阿雅爾的生與死》和他的表侄保羅·帕夫羅維奇所寫《人們信任的人》很快發表了。這再一次在法國引起轟動,因為這兩部作品共同將羅曼·加里第二次獲龔古爾獎的真相揭開了。
2020年,羅曼·加里的原著《面前的生活》被導演Ponti與烏戈·奇蒂共同撰寫成劇本,拍攝成長片電影《未來的生活》。
2020年11月13日,擔任編劇的電影《來日方長》在義大利上映。
1980年12月2日,法國巴黎,羅曼·加里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死後的第二年,遺著《艾米爾·阿雅爾的生死》發表,解開了法國文壇的一個謎團:羅曼·加里就是阿雅爾,他也從而成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
龔古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一樣,一年只頒給一位取得重大成就的作家,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是大多數法國作家夢寐以求的目標。1956年,42歲的羅曼·加里就憑藉長篇《根深蒂固的天性》(《天根》)首獲龔古爾獎。而後羅曼·加里對自己也對這個圈子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是自己的作品真的達到了別人讚譽的那種高度嗎?還是僅僅是因為羅曼·加里這個名字就讓人心生敬畏之心,他決定開個玩笑。
1974年,羅曼·加里開始用阿雅爾的名字寫作,作品一出版,就大獲好評,整個法國文壇都在為又一名天才的青年作家的誕生而歡欣鼓舞。第二年,加里用阿雅爾的名字發表了長篇小說《如此人生》,講述一個老妓女和一個小男孩的故事,在龔古爾的評選中,一路領先,最後摘得桂冠。到了頒獎的時候,羅曼·加里深知這個玩笑開大了,他開始用各種理由拒絕參加頒獎典禮。其實,在阿雅爾開始火爆文壇的時候,一個對羅曼·加里作品有著深入研究的記者,就曾經質疑過,是不是羅曼·加里又在和大家捉迷藏,換著名字寫作,羅曼·加里對此作出了異常嚴肅的回答:不是我。阿雅爾是誰?阿雅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成了當時法國文化圈最熱鬧的一個話題,直到羅曼·加里自殺,留下了一封寫著“我玩膩了”的遺書,真相才浮出水面。
羅曼·加里參加諾曼底戰役
羅曼·加里的作品
羅曼·加里是一位優秀的外交人才,他先後擔任過駐波蘭大使、駐聯合國發言人、駐阿根廷總領事,不幸的是母親的身體越來越差,終於辭世,沒有親眼看到羅曼·加里是成為駐美國的大使,成為羅曼·加里是永遠的遺憾。在完成童年的許諾,成為駐美國的大使,也結識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好萊塢女影星瓊·塞貝格后,羅曼·加里是辭去了外交部的工作,從此專職寫作,間或自己編劇自己導演,玩玩電影,周遊列國,過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幸福生活。
1952年,羅曼·加里發表了一部名為《日色》的長篇,講的是一個皇家飛行員在一次狂歡節上,結識了一位好萊塢女影星,一見鍾情,兩個人放棄了原有富裕的生活和家庭,逃走了,去環遊世界。
5年之後,在好萊塢,書中描述的場景變成了現實,43歲的羅曼·加里遇見了21歲的瓊·塞貝格,這是一個有著墨西哥風味的女孩,當時她正在出演普雷明導演的《聖女貞德》。瓊·塞貝格已經擁有了很大的名氣,她在根據法國女作家薩岡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你好,憂愁》中擔任重要角色,隨後她在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精疲力盡》中擔綱女主角,和他配戲的男主角為法國著名影星貝爾蒙多,在某種程度上說,《精疲力盡》是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的發軔,評論說,這是法國電影對世界電影的最巨大的貢獻,瓊·塞貝格時尚感性的演出,也使她成為當時最耀眼的明星。
瓊·塞貝格看起來很女人、柔弱,她迅速地被羅曼·加里的男人味道和才華創意所吸引,而她帶給羅曼·加里的是加里夢幻中的藝術氣息,一種久違的激情,一種誘惑,一個從天而降的女神。幾夜情后,他們同居了,住在BAC大街108號。羅曼·加里是的老婆知道塞貝格懷孕之後,他和加里離了婚,結束了17年的婚姻生活。羅曼·加里和瓊·塞貝格度過了10年美好的雲遊生活后,也同樣以離婚收場。
羅曼·加里一生都忠於這種理念。大家可以通過英雄、犧牲者、惡人——所有的道德故事中都存在的這三種主要形象,來考察一下他的這種思想最後的表達。
戰爭中羅曼·加里的確是作為真正的英雄行動的,但是他從來沒有把這一經歷作為小說的素材。他自傳體的故事《童年時的許諾》勉強可以說談到了一點自己的經歷,即使這點也是被他自己經驗的滑稽的、屈辱的事情佔去了很多篇幅。這裡另外有一個傳記性散文中的記敘往事可以對我們有所啟示。1976年至1977年間自由勳章辦公室要羅曼·加里寫一本關於自由勳章獲得者的事故,羅曼·加里製作了詳細的調查問卷,寄給所有的自由勳章獲得者,大約回收到600封問卷,而且進行了採訪,也找到了出版社,但是,一年後他自己承認該工作已經失敗了,放棄了原先的這個計劃:“假設確實有能總結出自由勳章獲得者犧牲或戰鬥規律、經驗的方法,但是我卻不能發現這樣的東西。”——他給出版者的信中這麼說。大概,因為這件工作帶來的副產品的思考,最後被收入到《風箏》這部小說中去了(加里為自由勳章的獲得者創作的特別版本)。《風箏》中含有的,《歐洲的教育》也同樣,只是關於抵抗運動的一些插曲,而不是戰爭。而且抵抗運動的活動家們,在文中,還是一次也沒有被描繪成超人那樣的形象。
羅曼·加里拒絕塑造英雄,不只是因為他厭惡創作描寫自己身邊的人的痛苦或死亡的文學作品(他們並不會因為暢銷書而損害了英雄形象),更加確切地說,羅曼·加里心目中把英雄看做與“男子漢”同等的概念——作為同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力量、勇氣、自我犧牲、犧牲能力(就是《嬌慣》中敘述的偶像:瓊·姆蘭、皮埃爾·布洛索萊特)。羅曼·加里不是拒絕尊敬英雄,而是不想忘記勳章的反面。這種等同的價值觀孕育出男性優越的思想,而這男性優越思想中正負有最大的惡的責任。羅曼·加里反對:“將年輕人看做是最後的、犧牲的楷模。因為煽動英雄主義是對付無力者。”反對英雄必須是堅強的。因此羅曼·加里還說:“我最反對強者。”
羅曼·加里在1946年就的出結論:“戰爭勝利了,被解放的是戰敗者,不是勝利者。”根據這個道理,小說《圖利普》的主人翁圖利普(與就是“鬱金香”一詞的諧音)——集中營的倖存者——一位隱身於哈姆雷的年輕猶太人決心發起一個叫做“為勝利者祈禱”7的大規模的人道主義運動。幾年後,另一個人物大衛·盧塞也在《分裂的社會》(1971年)里留下了這樣的警句:“值得恐怖的東西是在勝利之中!”在某些讀者眼裡,《歐洲的教育》是頌揚反法西斯戰士的榮光的作品,不能把它與第二篇小說《圖利普》混為一談,《圖利普》1946年在文學界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功是很讓人感到驚奇的。導致英雄悲劇的原因,是為了與邪惡做鬥爭,必須使用敵人使用的手段。羅曼·加里自己親身經歷了這樣的戰爭。他決不灰忘記自己不僅毫無顧忌地為了打敗抽象的對手獲得勝利,而且也決不忘記自己曾殺害了無辜的人們。他在《偽裝者》中通過第三者口氣來敘述自己,喚起了人們簡直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往事:“戰爭中,他是飛行員,在高空中殘殺非參戰的平民”。在羅曼·加里去世的那年寫的一篇短小的文章中,還對此做了長長的說明:“1940年至1944年我在德國扔下的炸彈,粗略地算起來,恐怕可以把里克爾、歌德和荷爾德林扼殺在搖籃里。當然,如果必須再這樣做的話,我還再次上戰爭。是希特勒的緣故,我們不得不殺人,但是至高無上的正義決不是沒有污點的!”
站在與強者相比的弱者一側羅曼·加里(他說過“我作為少數民族來到這個世上”),對受害的犧牲者產生一種自然的共鳴,羅曼·加里拒絕扮演英雄的角色(但是他卻是天生的英雄),也不願意披上受害者的外衣(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可以說是個受害者),他要強調說明這種共鳴的情感。
羅曼·加里的油畫肖像
另外傳媒輿論的分析也是造成羅曼·加里自殺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羅曼·加里作為一個正直的作家,以筆為武器,對所處社會的弊病和痼疾一直進行無情揭露與深刻剖析。他參加過爭取祖國解放的戰爭,知道勝利的代價多麼沉重和來之不易。但戰後社會狀況與曾經作為戰鬥者的作家所期待的局面相距甚遠。政客權貴揮金如土,不思進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成為社會潛規則,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他知道自己的筆挽救不了社會,不如棄世而去,落得乾淨。
羅曼·加里以死亡為代價將玩笑真相向世人交待,以澄清本意,警醒社會。用生命證明了羅曼·加里是一個品性正直,富有責任感的人。
以本名Romain Gary:
1945 《Education européenne》
1946 《Tulipe》
1949 《Le grand vestiaire》
1952 《Les couleurs du jour》
1956 《Les racines du ciel》——獲龔古爾文學獎,1958年翻拍為電影《天堂之根》(The Roots of Heaven)
1958 《Lady L》——1965年翻拍成電影《蘭黛夫人》(Lady L)
1960 《La Promesse de l'aube》——1970年翻拍成電影《母子淚》(Promise at Dawn)
1961 《Johnie Coeur》
1962 《Gloire à nos illustres pionniers》
1965 《The Ski Bum》
1965 《Pour Sganarelle》
1966 《Les Mangeurs d'Etoiles》
1967 《La danse de Gengis Cohn》
1968 《La tête coupable》
1970 《Chien blanc——1981年翻拍成電影《白狗》(White Dog)
1971 《Les trésors de la Mer Rouge》
1972 《Europa》
1973 《The Gasp》
1973 《Les enchanteurs》
1974 《La nuit sera calme》
1975 《Au-delà de cette limite votre ticket n'est plus valable》
1977 《Clair de femme》
1979 《La bonne moitié》
1979 《Les clowns lyriques, Les couleurs du jour》
1980 《Les cerfs-volants》
1981 《Vie et mort d'Émile Ajar》
1984 《L'homme à la colombe》
2005 《L'affaire homme》
2005 《L'orage》
《Un Humaniste》
以筆名Emile Ajar:
1974 《Gros câlin》
1975 《La vie devant soi》——獲龔古爾文學獎,1977年翻拍成電影《羅莎夫人》(Madame Rosa)
1976 《Pseudo》
1979 《L'Angoisse du roi Salomon》
《Gros calin》
以筆名Fosco Sinibaldi:
1958 《L'homme à la colombe》
以筆名Shatan Bogat:
1974 《Les têtes de Stépha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