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龍

鳥臀目慈母龍科動物

慈母龍英文名(maiasaura)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恐龍窩,其中有小恐龍的骨架。於是他們把這種恐龍命名為慈母龍。

由於慈母龍具有群體生活的習慣,習慣群體築巢,所以恐龍專家們得以從它的巢窩中發現了許多成年和幼兒慈母龍及其卵蛋的化石,由此使得人們對慈母龍的生活習性、哺育子女成長的過程等方面的狀況有所了解。慈母龍的臉看著像是鴨子的臉。它的喙里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小慈母龍身長30厘米。慈母龍的前腿比後腿短。它們有條長尾巴。慈母龍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們跑得很快。

物種簡介


慈母龍與剛孵化的幼體,位於懷俄明恐龍中心
慈母龍與剛孵化的幼體,位於懷俄明恐龍中心
慈母龍(學名Maiasaura)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砍潘階的蒙大拿州,約7400萬年前。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慈母龍把小恐龍生在自己的窩裡,並且照看自己的孩子。恐龍蛋的形狀像個柚子。慈母龍是群居生活。它們腦袋是中等大小的,所以有點聰明。恐龍窩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個圓形飯桌一樣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龍可能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雌恐龍在墊好的窩內產18枚至40枚硬殼的蛋。科學家們認為,慈母龍母親,可能還有父親,會在窩旁保護著蛋,以免它們被其他恐龍偷走。母親可能卧在蛋上保持其溫暖,當“她”需要離開去吃飯時,則由其他成年恐龍看護著恐龍蛋。當小恐龍出世以後,它們的父母會照顧這些恐龍小寶寶,並餵給它們食物。小恐龍什麼都吃,還包括水果和種子。慈母龍父母可能先將堅硬的植物嚼碎,然後再餵給小恐龍。科學家們推測,小恐龍一直在“家”中生活,一直長大到能離開家自己出去尋找食物為止。在美國同一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帶有恐龍骨骼和蛋殼碎片的恐龍窩,這就使得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在北美洲曾生活著大批的慈母龍,它們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都回到同一個產卵區來產卵。它們也許地次地地使地同一個窩。小恐龍在窩中一直長到能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就加入到恐龍群中去。最後,整個恐龍群遷移到別處,去尋找新鮮的食物。

名稱由來

慈母龍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於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十五隻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驗證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
架設過的慈母龍骨骸,哥本哈根科學中心
架設過的慈母龍骨骸,哥本哈根科學中心
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許多的巢分佈在附近推測是幼體照料的地方。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多認為恐龍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在一次大災難中,一群慈母龍被一次火山爆發的灰燼所埋藏。骨骼分佈在大約二點六平方公里範圍之內,據估算這一群可達十三萬五千隻恐龍!現在的爬蟲類在產卵之後大多數一走了之,不會像哺乳類或鳥類一樣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但是在1978年科學家發現有一種恐龍竟會在下蛋之後照顧並餵養小恐龍,於是便將之取名為慈母龍。

發現

慈母龍的蛋巢--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慈母龍的蛋巢--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侏羅紀公園》的古生物學顧問傑克·霍納(Jack Horner),以及羅伯特·馬凱拉(Robert Makela),在西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多處有蛋殼、孵出幼體的巢后,命名慈母龍。這是巨型恐龍孵育它們的幼年體的第一個證據。目前已發現超過200個各種年齡的慈母龍標本。

形態特徵


恐龍名稱:慈母龍
慈母龍的骨架,布魯塞爾皇家比利時自然歷史博物館
慈母龍的骨架,布魯塞爾皇家比利時自然歷史博物館
拉丁文名:maiasaura
恐龍體長:9米
恐龍體重:4噸
恐龍食物:吃樹葉,漿果,和種子
生存年代:6500萬-8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美國的蒙大拿州,加拿大
辨認要決:鳥腳,溫順
恐龍種類:鳥臀目·鳥腳類

特徵

群居的慈母龍想像圖
群居的慈母龍想像圖
慈母龍有奇特的外表。慈母龍體型大,身長約7米,體重估計約4公噸,並擁有典型鴨嘴龍科的平坦喙狀嘴,以及厚鼻部。慈母龍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狀冠飾。頭冠可能用在求偶季節,作為物種內打鬥行為使用。
慈母龍是草食性恐龍。慈母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沒有防禦物可抵抗掠食者,除了慈母龍強壯的尾巴,以及它們的集體行動。這些慈母龍群體非常龐大,可能最多由一萬個個體組成。

生長繁衍


在巢中的慈母龍未成年體,哥本哈根科學中心
在巢中的慈母龍未成年體,哥本哈根科學中心
慈母龍是群居動物,並且在巢穴集中地孵化幼體。這些巢穴以土壤構成,中間包含30到 40顆蛋,以圓形或螺旋狀排列。這些蛋的大小接近鴕鳥蛋的大小。
慈母龍的父母將腐爛中的植被置入巢穴中,利用腐爛產生的溫度來孵化蛋,而非父母坐在巢穴中。慈母龍的幼體化石顯示幼體並非發展完全,而且不能行走。化石同時顯示慈母龍幼體的牙齒部份摩損,這意味者它們的成年體將植物帶回巢穴中給幼體食用。
這些成長中的幼體,在第一年裡的體型從16吋到58寸長。這些幼體可能在一年後離開巢穴。這些成長中的幼體的頭部比例跟成年體的比例不同,幼體有較大的眼睛與較短的口鼻部。

主要品種


慈母龍與奔山龍、傷齒龍、角龍科、尖角龍包頭龍、暴龍的早期近親、強健懼龍、以及艾伯塔龍等恐龍生存在一起。
慈母龍為最後存活的恐龍之一,並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

主要價值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恐龍和今天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一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麼樣。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幼小恐龍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迹,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龍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龍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另外,分析恐龍足跡化石表明,它們常列隊外出,大恐龍在兩側,小恐龍在隊列中間,如同今天我們看到的象群。於是科學家給這種恐龍起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龍。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並不能證明恐龍是有目的志養育自己的後代。因為現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動物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愛心。鱷魚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嘴巴含起剛出殼的小鱷魚,把它們帶到水邊,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小鱷魚會不會游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龍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隻小恐龍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慈母龍需要不辭勞苦地到處尋找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是無愧於慈母龍這個稱號的。

發現歷程

1978年夏天,在地外滅絕理論提出的前兩年,年輕的霍納及好友馬凱拉來到落磯山山脈大瀑布市的丘竇鎮勘查化石。這裡有一間石頭小店,專門出售當地所產的礦物與化石,霍納與馬凱拉想在此先摸摸底,了解一些相關的情報,便與店主布聯多老太太聊了起來,得知此地也就是一些鴨嘴龍的零散部件,覺得有點失望。此時突然天色一變,大雨傾盆。
下雨天留客天,布聯多老太太便留霍納哥倆喝杯熱咖啡,或許布聯多老太太覺得眼前兩個小夥子有點學問,便拿出了一個咖啡罐,說裡面有一些前幾天在蛋山撿到的小化石,想請客官幫忙看看是啥子。說著就把咖啡罐一倒,把小骨頭倒在霍納與馬凱拉面前。霍納哥倆不看則已,一看嚇一跳,激動得半響說不出話來,眼前是北美第一個恐龍的胚胎化石。古生物學就是這樣神奇,幸運之神經常在你周圍晃蕩,就看你有沒有及時抓住。
此後,在1978年至1988年這10年時間裡,霍納與馬凱拉在蛋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發現了數種恐龍的巢穴、恐龍蛋和待哺育的幼龍化石,完成了恐龍築巢以及親子行為的研究,成果震驚全球。遺憾的是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馬凱拉於1987年在野外工作時不幸逝世。
現在我們知道,在蛋山上生活著三種恐龍,即鴨嘴龍類的慈母龍,棱齒龍類的跑山龍與傷齒龍。慈母龍巢的數量最多,1平方公里的範圍就發現了40多個慈母龍巢。慈母龍成年長9米,它們的巢築在高地,直徑約2米,呈盆狀,下墊泥土和小石子。這樣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節,慈母龍回巢產蛋,每巢約25枚,排列成圓形,蛋上面覆蓋植物起保溫作用。同時發現的慈母龍幼龍骨骼,反芻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跡等證據,這表明慈母龍要細心照顧幼龍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幼龍的骨骼關節處於半發育狀態,所以幼龍不能獨立行動,只能依賴爸爸媽媽的養育。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300多具慈母龍骨骼,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對研究恐龍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如今,如果你想參觀蛋山,最佳途徑是通過古道博物館。因為蛋山荒涼偏僻,地面尖岩銳石密布,小路多如迷宮,所以一定要有博物館的嚮導為我們指引。目前,古道博物館有一挖掘的全套課程,包括蛋山亂葬崗的恐龍研究計劃、恐龍生態介紹、古生物學學習、化石鑒定等,這套課程自開辦以來年年爆滿,通常須在半年前預訂。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與布聯多老太太合影哦,她是胚胎的首位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