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口鯰

下口鯰

下口鯰,Hypostomus plecostomus(Linnaeus,1758),是甲鯰科下口鯰屬的一種魚類。全身布滿了黑色波紋,魚鰭寬而紋美,兩眼鼓出,頭扁寬頂有兩眼孔,嘴在頭部下側,肚寬背尖。是肉食性、侵略型的魚種,食性雜,長大以後食量很大,經常吞食落在缸底的魚食、魚蟲,有時撿食魚屍。

分佈


原產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生存能力特彆強,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青苔等為食物。這種魚1990年被作為熱帶觀賞魚引進中國,然後又被棄入湖中繁殖從而形成種群。在中國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專吃魚卵、魚苗,破壞中國的河川生態。
下口鯰
下口鯰

外形特徵


野生條件下最大的長60厘米,一般30厘米,魚缸中因餌料不足和水體條件等差異,常見的下口鯰更小些。體形似半筒形,頭胸部扁平且寬,尾部側扁,正面觀似中國古琴琵琶而得名。口下位圓形,口唇發達如吸盤,能吸附在石塊上、玻璃上穩定身體和吸食藻類。是魚缸中最勤快的清掃夫,也食絲蚯蚓等底棲生物。
背鰭寬大,直立背上,側看似冠,故又名皇冠琵琶,也有稱其為琵琶鼠魚的。尾鰭也較寬大,上下鰭端略尖,邊緣微凹。諸鰭前緣均具有一個硬刺。全身被盾鱗,體色常因環境等條件不同而稍有差異,一般呈灰黑色或淡褐色,布滿深淺斑紋和小點。

飼養


下口鯰的飼養很簡單,幾乎只要是水就能養活它們。但是要養好它們最好還是給予它們弱酸性軟水或者中性水質的水為佳。適宜水溫20℃以上。
下口鯰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是水族箱里最好的“清道夫”,同類之間有時發生爭鬥,可與大型熱帶魚混養。雌雄鑒別困難,性成熟的雌魚腹部比雄魚略膨脹。

繁殖


卵生,繁殖困難。清道夫的雌雄鑒別不易,人工繁殖同樣很難。家庭養殖幾乎無法完成繁殖活動。魚場里據稱是通過大水流模擬自然溪流的水文狀態完成繁殖的。

生態影響


這種目前在中國台灣、廣西江河湖泊中泛濫成災的害魚,專吃其它魚卵,與食人魚一樣危害極大。據資料顯示,清道夫下口鯰繁殖力極強,每次產卵300~500顆,孵化率幾乎達100%。它們吸食其它魚類的卵,在中國沒有天敵,能使其它魚類斷子絕孫。據《北京晨報》報道,目前在中國漢江發現的怪魚,經專家鑒定,就是以往養在魚缸中的清道夫,最初是人們引進的熱帶觀賞魚,它能吸食魚缸內的殘留垃圾,保持水質清潔,因而十分暢銷。由於被一些養魚人隨意丟棄,在中國的一些江河水溝里已經大量出現。一旦逃逸,由於缺乏天敵制約,將會發展為種群而嚴重危及本地魚類。該魚目前在中國一些地方已泛濫成災,致使當地不少“土著”魚斷子絕孫。

案例


市民捕獲身披“豹紋鎧甲”怪魚
下口鯰
下口鯰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泉州市民黃先生爆料稱前天晚上他在村裡的小溪里,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佈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
經鑒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后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
小河裡捕到“怪魚”身披豹紋“鎧甲”
20日下午,記者在晉江池店鎮潘湖村黃先生的家中見到了這條“怪魚”。“怪魚”被黃先生的父親黃阿伯放置在一個紅色的水桶里,長約30厘米,重將近500克。記者看到,“怪魚”的頭部有點扁,眼睛和鼻孔長在頭頂上,嘴巴藏在“下巴”底部,與肚子連在一起。魚的嘴形就像年邁的老人,看不到牙齒。身上的花紋黃黑相間,有點類似“豹紋”,魚鱗堅硬像一身鎧甲。
今年60歲的黃阿伯說,18日晚上,他的兒子在村裡一條小河捕獲這條“怪魚”。黃先生說,當時魚在漁網裡一邊游一邊往上躥,看起來力氣不小。“我從小就在溪里捕魚,捕了30多年了,也沒見過這種魚。”黃阿伯笑著問,不知道這種魚叫什麼、能不能吃。
“怪魚”為“清道夫”不可隨意放生
20日下午,記者將“怪魚”的圖片發給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和泉州市水產技術站的專家。經過鑒定,“怪魚”實際上是“清道夫”魚,又名吸盤魚、垃圾魚。泉州市水產技術站人員小張告訴記者,“清道夫”的學名其實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后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館也能買到,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魚。有養魚行家表示,像黃先生捕到的這麼大的“清道夫”在水族館一隻售價一般不超100元。
“這種魚是外來物種,主要以魚類排泄物、海藻為食。”小張說,“清道夫”生存能力強,並且會吞食魚卵,大量的“清道夫”存在可能會妨礙其他魚種的繁殖,破壞所在水域的生物資源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她提醒市民,“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可隨意放生。此外小張還表示,“清道夫”其實是可以吃的,在原產地也屬於食用魚,但是口感不好,骨頭很多,不建議市民食用。

生活習性


下口鯰適宜弱鹼性稍硬水質,耐低溫,最宜水溫22-28℃。也屬夜行性魚類。由於它是大型魚,體格強壯,生長快,易飼養,但是,僅靠吸食水族箱玻璃上的附著藻類,實難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也要喂些動物性餌料。幼魚溫和可以混養;成魚時粗暴,不宜與小魚混養,也不宜與金魚混養。
混養中如有魚發生皮膚病,體表分泌出大量粘液,即使是游泳快速的龍魚類,下口鯰也會吸附到其傷口上,吸食其粘液,因此,必須及時將下口鯰撈出另養,以免病魚被它吸食使傷面擴大,難以治療混養中如都是健康魚,則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下口鯰決不會吸附到健康魚的體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