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鼠
大倉鼠
大倉鼠(學名:Tscherskia tritonde Winton),也稱大腮鼠、灰倉鼠,是倉鼠科、倉鼠屬動物。大倉鼠體形較大,尾短小,頭鈍圓,具頰囊。耳短而圓,具很窄的白邊。
大倉鼠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北地區,主要分佈於華北平原、徠東北平原、華中平原農作區及臨近山谷川地。中國以外則分佈於俄羅斯烏蘇里、蒙古和朝鮮等地。
•外形
大倉鼠是鼠類形態特徵中體形較大的一種,體長140~200mm。外形與褐家鼠的幼體較相似,尾短小,長度不超過體長的1/2。頭鈍圓,具頰囊。耳短而圓,具很窄的白邊。乳頭4對。
•毛色
背部毛色多呈深灰色,體側較淡,背面中央無黑色條紋。腹面與前後肢的內側均為白色。耳的內外側均被棕褐色短毛,邊緣灰白色短毛形成一淡色窄邊。尾毛上下均呈暗色,尾尖白色。後腳背面為純白色。幼體毛色深,幾乎呈純黑灰色。
•頭骨
大倉鼠頭骨粗大,稜角相當明顯。頂骨前外角略向前伸,但不如黑線倉鼠的明顯。頂間骨很大,近乎長方形。在前頜骨兩側,上門齒根形成了凸起,可清楚地看到門齒齒根伸至前頜骨與上頜骨的縫合線附近。聽泡凸起,其前內角與翼骨突起相接。兩個聽泡的間距與翼骨間寬相等。
•牙齒
牙齒結構與黑線倉鼠的牙齒基本相同。只是上頜第三臼齒咀嚼面上僅具3個齒突,下頷第三臼齒有4個齒尖,內側的一個很小。
大倉鼠喜居在乾旱地區,如土壤疏鬆的耕地、離水較遠和高於水源的農田、菜園、山坡、荒地等處。也有少數棲居在住宅和倉房內。
活動
大倉鼠
食性
大倉鼠食性雜,喜食植物種子、草籽等。食物種類隨環境不同而有變化,諸如大豆、玉米、小麥、燕麥、馬鈴薯和向日葵等。同時也吃一些昆蟲和植物的綠色部分,特別於春季,吃植物的綠色部分較多。秋季貯糧甚多,分類加以貯藏。
洞穴
大倉鼠的洞穴結構比較複雜,有洞,洞道、倉庫和巢室。一般有1個與地面垂直的洞口,另外還有3個斜滑口。地表上常有浮土堵塞,稱暗洞,建築在隱蔽處,略高於地表灼圓形土丘,明洞為鼠的進出口,建築在稍高的向陽處,洞口光滑,無遮蓋物。垂直洞洞深約40~60cm,然後轉為與地面平行的水平通道。巢室1~2個,位置離地面1m以下的不凍土層壁,內有雜草,谷葉,作產仔和居住之用。糧倉2~3個,短徑7~10cm,長徑35~140cm。
大倉鼠分佈中國廣佈於長江以北地區,主要分佈於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華中平原農作區及臨近山谷川地,此外也見於浙江。中國以外則分佈於俄羅斯烏蘇里、蒙古和朝鮮。
大倉鼠繁殖力很強,一般3月初開始交尾繁殖,至十月底結束,一年產3~5胎,每胎4~14隻,平均7~9隻。妊娠期22天左右,東北地區於4月底可見第一窩幼仔。幼鼠2.5月齡即可達性成熟。母鼠在哺乳期有堵塞洞口現象。
中文名 | 學名 | 定名者及年代 |
大倉鼠烏蘇里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albipes | Ognev,1914 |
大倉鼠內蒙古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arenosus | Mori,1939 |
大倉鼠韓國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bampensis | Kishida,1929 |
大倉鼠太白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collinus | G,Allen,1925 |
大倉鼠東北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fuscipes | G,Allen,1925 |
大倉鼠山西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incanus | Thomas,1908 |
大倉鼠華中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meihsienensis | Ho,1935 |
大倉鼠東北亞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nestor | Thomas,1907 |
大倉鼠寧陝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nestor | Song,1985 |
大倉鼠指名亞種 | Tscherskia triton triton | De winto,1899 |
大倉鼠主要危害農業,春季盜食種子,禾苗長出后也啃食幼苗。在秋收時節盜食糧食較多。該鼠還參與鼠疫、鉤端螺旋體病徠、恙蟲病、蜱傳立克次體病、毒漿體病、李司特菌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等的傳播,在發病時常會傳染給人畜。
藥劑毒殺用5%磷化鋅毒鉺。
挖洞。大倉鼠的洞比較短波,挖起來不太費力。
鼠夾捕殺。在洞口放小型捕鼠夾捕殺。
水灌法。在水源方便地區,用水灌入洞中,特別是在地剛剛解凍肘,土不滲水,只要一桶水灌進去就能將鼠趕出篝。但因大倉鼠往往有好幾個洞口,灌水時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