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貴州大學二級學院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是在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原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基礎上,根據貴州大學總體發展布局,於1998年8月組建而成。2002年9月學院再次重組。2006年5月,在原人文學院基礎上,掛牌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2013年,應學科發展需要,旅遊與文化產業學院脫離人文學院獨立建制。現人文學院下屬中文系、新聞傳播系、歷史系、哲學系、人類學系4個系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和大學語文教學部。學科專業涵蓋文學、哲學、歷史學、法學四大學科門類,具有豐厚的研究基礎和跨學科研究能力。

徠學院現有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民族學),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哲學(覆蓋二級學科8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國語言文學(覆蓋二級學科8個: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新聞學),民族學(覆蓋二級學科6個: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國史等共計2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民族區域發展學),國家教學基地1個,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2個(哲學、漢語言文學),貴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個和重點學科2個。

2016年6月,經學校院系調整,分為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歷史沿革


人文學科在貴州大學有著悠久的辦學傳統。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1942年國立貴州大學成立之初,就有了文理學院。文理學院下設的中國文學系和歷史學系,即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歷史學專業的前身。抗戰期間大量學校內遷,許多優秀知識分子來到貴州,著名作家、出版家謝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先後被聘為文理學院的特約講座。同時校長張廷休教授因兼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秘書,利用職務上的有利條件,親自到各地選聘教師,這些學者以他們的人品、學識,奠定了貴州大學人文學科厚實的基礎。
1950年9月,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人文學科正式單獨成院。但到了1953年院系調整后,貴州大學停辦。這種情形持續到1958年貴州大學重建。重建時的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和歷史學兩個專業師資力量較強,老中青結合非常合理。中文系的王佩芬、李淑元、朱厚錕、張汝舟、皮煥昌、李伯華,歷史系的姚公書、張振佩等,在各自的教學和學術領域取得很高的造詣。而當時從北大、復旦、中山大學等處來的年輕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很快進入教學狀態,並承繼了老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從古籍善本書頁中流淌而出的書香,是那個年代人文學科教師家裡常有的氣息。
1972年,貴州大學哲學系成立。哲學系一向重視基礎理論和認知能力的培養,課程比較充實。哲學系的不少學生在畢業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許多知名院友就是在哲學系的學習生活中,奠定了人生方向,積累了潛在力量。
此後,貴州大學三大人文基礎學科按照各自的特點穩定地發展著,人文學院學科建立奠定了厚實而沉穩的基礎。
1998年,貴州大學組建人文學院。2002年,人文學院重建,並逐步形成規模。文、史、哲等傳統學科承續著傳統的學術精神與人文之韻,有了更多新的發展。該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漫長的辦學歷史中始終保持了貴州省高校優長學科的地位。該專業是貴州省進入全國文科排名百強的專業。與此同時,新聞學作為應用學科也得到傳統學科學術精神的滋養,力求面向社會,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兼具人文內涵的高層次人才。貴州是一個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都很突出的省份,依照貴州大學作為地方性“211工程”大學的辦學特點,人文學院力圖在學科建設上走特色化發展、服務本土的道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學科----民族學,則是傳統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結合起來的一個紐帶,使人文學院在打通各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全院資源建立特色學科方面找到了明確的定位。
傳統厚重的人文氣韻與面向當代社會的開放心態在人文學院的學科建構與科教結合的過程中逐漸融合,傳統治學精神的浸潤、當代學科建設的理念,一點一滴地形成了人文學院的特色與優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專業現狀
人文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新聞學等4個本科專業和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語言文學、哲學、中國史、民族學,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民族學)。學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等4個學科門類,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三級培養鏈條,此外,該院還承擔著全校公共大學語文和部分人文素質課的教學工作,留學生漢語教學等工作。
教學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該院具有省級精品課一門,校級重點課4門,貴州省教學名師2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學院現有貴州省人文社科基地和省級重點學科各1個。2007年來,學院共承擔科研項目50餘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多項,省(部)級課題21項,獲獎14項,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校地合作、產學研與政學研結合有了初步成效。該院現有教職工151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3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8人,博士44人。師資隊伍中學歷層次提升較快,年齡結構得到明顯改善,學緣結構、專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學院與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泰國等國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拓展了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國內高水平大學的相關學院的交流與合作,成功舉辦了若干次全國性學術會議。“中國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基地是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一,這個基地的研究人員致力於從事貴州地域學研究和中國傳統文化在貴州的傳播與影響研究。
本科招生
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史類
培養目標: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該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較堅實的語言文學基礎和比較廣博的文化知識,有較高的閱讀、鑒賞、評論和寫作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文學、語言、文秘和行政管理、公共關係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外語、體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古代文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民間文學、美學、西方文論、形式邏輯、修辭學、自然科學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新聞學、秘書學、公共關係學、電腦應用、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研究、20世紀文學批評、魯迅研究等課程。
就業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學校、語言文學研究單位、報社、出版社、雜誌社、電台、電視台等文化宣傳部門以及黨政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從事語言文學科研、教學、宣傳、文秘、編輯、記者、公關、管理等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新聞學專業文史類
培養目標:具有比較堅實的專業知識和比較廣博的文化知識,有較高的閱讀、鑒賞、評論能力,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新聞採訪與寫作的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新聞學理論和基本專業技術、技能的新聞工作者。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外語、體育、文學概論、現代漢語、基礎寫作、中國現當代文學、新聞學概論、古代漢語、新聞採訪與寫作、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廣播學、新聞評論、馬列新聞原著、傳播學、廣告學、報紙編輯學、電視新聞及技術、新聞攝影、秘書學、美學原理、經濟學、微機應用、市場學、邏輯學、外國文學、法學概論、公共關係學等課程。
就業方向:報社、雜誌社、電台、電視台的編輯、採訪、攝影等新聞業務工作及從事新聞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公共關係部門中的專業工作及宣傳文秘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哲學專業文史類
培養目標:哲學專業培養具有一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素養,掌握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基礎知識及一門外國語,具有創新能力的哲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哲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導讀、鄧小平理論等43門。
就業方向:該專業畢業生適合在各級黨政機關、群體團體、文教事業、新聞出版、工商企業從事辦公、教學、科研等實際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哲學學士。
歷史學專業文史類
培養目標:系統學習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比較堅實的專業知識和比較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高的從事專業工作和從事歷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及文字表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史、中外關係史等。
就業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學校、歷史研究單位、文化館、博物館、報社、出版社、雜誌社、宣傳部門以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歷史研究、教學、宣傳、文秘、編輯、記者、公安、黨政管理工作。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學科體系

屯堡學
屯堡文化作為一個具有原生形態的移民文化現象,其內涵極為豐富,研究價值極高。中國社科院萬明等專家認為,將屯堡文化作為一種專門性的文化加以研究,價值和意義甚至還遠在徽學之上。特別是屯堡文化中心區處於喀斯特地形典型地段,該地段又恰好處全省旅遊黃金區位,因此將其作為一個綜合學科予以規劃,不僅可象徽學那樣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而且有利於喀斯特地區的文化開發和旅遊業的推動。
屯堡學研究乃是是綜合性研究,需要分門別類逐項展開。粗略區分,約有以下八類:A哲學宗教;B歷史變遷;C方言源流系屬;D民俗與生活禮儀;E儺文化(地域);F經濟(地貌經濟、歷史經濟);G旅遊文化;H典籍及口碑文獻資料搜集整理。
陽明學
(黔中王學)陽明學是八十年代以來貴州較為活躍的一個學科,已召開了近十次全國或國際學術研究,出版了《王陽明與貴州》、《王陽明與貴州文化》、《王學之思》、《王學之路》、《王陽明與近世中國》、《王陽明在黔詩文輯注》、《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孫應鰲文集》(點校)等一批專著。美國學者杜維明、北京學者方爾加、杭州學者錢訓等認為,貴州陽明學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全國唯一可與浙江並列的兩大王學研究重鎮,有必要作為一個重要學術發展方向或學科善加規劃。
徠貴州陽明學研究目前有兩個方向:一是關於王陽明本人哲學思想的研究;二是貴州王陽明地域學派的研究。前者由於研究範圍的拓寬,儒學發展源流特別是陽明後學的分化情況,也開始納入了學者的研究視域,並出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儒商》等專著;後者則主要研究王陽明在黔期間的事迹和影響,以及黔中王門的思想傳承與地域特點,實際也可看成地域儒學史的研究。以地域研究的方法揭示儒家思想的傳播方式,以及大、小傳統的相互函化,價值與意義極為重大,也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關注,值得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科研投入力量,組建以該校為中心的學科研究隊伍。必要時還可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創辦大型學術刊物——《陽明學刊》。
③少數民族社區(個案)研究貴州少數民族研究一直是熱點學科。本研究方向著重尋找有代表性的社區作個案研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內容上有所創新,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少數民族社區的調查研究需要運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文獻學、詮釋學、宗教學等多種學科相互配合的方法才能開展,因此,與屯堡學一樣,需要較多的跨學科專家共同發揮優勢,作多方面的既有分科又有綜合的專門研究。研究成果最好以大型叢書的方式結集,以顯示共同的範式理念和整體研究水平。
貴州區域文化
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乃是一地方性的綜合性人文學科研究大題目,其形態為多種學科聚合的學科群。貴州地域學的研究,上世紀四十年代即已肇始。“中國邊疆文化促進會”、“貴州邊陲文化研究會”、“雲南大學西南文化研究室”等機構以及《苗族調查報告》、《貴州苗夷社會研究》等即是當時的成果,新中國以後,為配合民族識別工作和加快少數苗族的社會制度變革,產生了一大批相應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熱”的興起,貴州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世人重視,研究面之廣,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已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貴州地域學研究涉及面甚廣,現階段擬重點發展屯堡學;陽明學(黔中王學);少數民族社區文化研究;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個研究方向。
貴州大學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即有學者參與貴州地域史和區域文化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更出了一批成果。範圍涉及歷史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語言學、文學等各個方面。現貴州大學人文學已基本建立了同省內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們有學術互動和資源共享的學術網路結構。并力爭在五年內建立“貴州文化與社會”人文學科基地,形成一隻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高水準的研究隊伍。以具有獨特風格的地域性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形成的成果輻射全國,乃至世界,創造地方學派。
清水江文書
清水江文書是中國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和侗族林農們創造和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文獻遺產,忠實地記錄了當地土著民族在歷史上對中國混農林業和人工營林業的重大貢獻,也是世界林業法制的一個歷史典範,被中外學者讚譽為“世界記憶”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之一。
貴州大學歷史系牽頭申報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標誌著清水江文書研究與清水江學建立。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2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8人、博士學位獲得者44人;貴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5人和省級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納日碧力戈)。該院已為國家培養人文社會科學專門人才10000餘人,他們中有的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並有多人擔任省部級、地廳級等領導職務,更多的人活躍在貴州省乃至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建設的不同領域,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貴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哲學系
陶渝蘇許為勤張連順(順真)王良范
龔曉康羅同兵肖立斌庄勇
梅其君張柯陳艷波王進
林早
中文系
封孝倫梅桐生王曉衛楊軍
吳早生譚德興黎平吳畏
黃海
歷史系
張新民張清張明陳國文
朱兵羅正副林國妮
人類學系
納日碧力戈劉鋒楊志強徐則平
張曉楊軍昌曹端波
具體情況:
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籍貫、信仰、畢業年月、最高學歷、職稱
張聞玉、男、漢族、1941年2月、四川巴中、1962年、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天文曆法教授
李朝龍、男、漢族、1940年、貴州正安、1965年、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美學、文藝理論教授
袁本良、男、漢族、1946年12月、四川江津、中共黨員、1970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
梅桐生、男、漢族、1947年9月、貴州貴陽、中共黨員、1965年9月、福建師範大學文學碩士、中國古代文學教授
王曉衛、男、漢族、1952年9月、重慶開縣、農工黨、1968年12月、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中國古代文學教授
張新民、男、漢族、1950年3月貴州貴陽、致公黨、1968年1月、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歷史學教授
陶渝蘇、女、漢族、1956年10月、重慶、中共黨員、1974年3月、貴州大學哲學系本科、外國哲學、倫理學教授
楊、軍、男、漢族、1955年5月、貴州遵義、無黨派、1972年12月、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漢語教授
張順發、男、漢族、1950年2月、湖南零凌、無黨派、1969年3月、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
龔妮麗、女、漢族、1951年1月、貴州貴陽、九三學社、1992年、比利時列日大學研究生、美學、文藝學教授
張相築、女、漢族、1952年8月、河南、中共黨員、1968年12月、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
陳向秦、女、漢族、1953年8月、陝西戶縣、中共黨員、1970年1月、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
鄒鈴聲、男、漢族、1956年9月、湖南、無黨派、1974年9月、中文系本科、中文教授
張業強、男、漢族、1958年5月、山東濟南、中共黨員、1985年7月、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
庄、勇、男、漢族、1965年6月、四川蓬溪、中共黨員、1986年7月、四川大學哲學博士、哲學、社會學教授
李效文、男、漢族、1967年8月、安徽亳州、中共黨員、1990年9月、本科、文藝編輯、副教授
楊、蘭、女、漢族、1964年2月、貴州雷山、中共黨員、1985年7月、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漢語言文學副教授
譚德興、男、苗族、1968年3月、湖南麻陽、中共黨員、1987年7月、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中國古代文學教授
黎、平、男、漢族、1970年2月、湖北黃梅、中共黨員、1993年7月、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現代漢語副教授
黃、海、女、漢族、1971年7月、貴州安順、無黨派、1993年7月、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唐宋文學副教授
張、清、男、布依族、1965年1月、貴州貴陽、中共黨員、1986年7月、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歷史學副教授
黃富源、男、漢族、1949年1月、貴州興義、無黨派、1964年10月、貴州大學歷史學本科、歷史學研究館員/教授
范朝康、男、漢族、1967年1月、貴州湄潭、無黨派、1988年7月、貴州大學漢語史碩士、漢語史副教授
陳昌茂、男、布依、1965年4月、貴州長順、無黨派、1986年7月、歷史系本科、中文副教授
林、芊、男、漢族、1959年5月、四川安縣、無黨派、2001年3月、歷史系本科、歷史學教授
陳國文、男、漢族、1963年11月、貴州遵義、中共黨員、1985年7月、歷史學碩士、歷史學副教授
許為勤、女、漢族、1967年11月、廣東番禺、中共黨員、1989年6月、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教授
肖立斌、男、漢族、1972年8月、貴州遵義、中共黨員、1993年7月、哲學博士、哲學教授
王良范、男、漢族、1955年1月、山東安丘、無黨派、1973年12月、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倫理學教授
朱、霖、男、漢族、1958年10月、貴州、無黨派、1975年8月、哲學本科、哲學副教授
唐莉萍、女、漢族、1965年2月、四川逢溪、中共黨員、1990年7月、人類學博士、民族學副教授
張連順、男、漢族、1962年7月、吉林樺甸、無黨派、1984年7月、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哲學、邏輯學教授
宋立道、男、漢族、1949年7月、湖北、中共黨員、1967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博士、主審、教研
崔海洋、男、朝鮮、1972年7月、吉林、民盟、2005年1月、韓國國際神學及宗教學碩士、歷史副教授、教研
石、堅、女、布依、1970年10月、貴州、1993年7月、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中文副教授
劉、鋒、男、苗族、1963年9月、貴州、中共黨員、1985年6月、雲南大學民族學博士、民族學教授、博導
曹端波、男、漢族、1974年9月、湖南、1997年6月、雲南大學博士、民族學副教授
龔曉康、男、漢族、1972年10月、四川、中共黨員、1994年6月、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哲學教授
羅同兵、男、漢族、1970年6月、四川、2002年6月、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哲學教授
吳、畏、女、漢族、1967年6月、四川、中共黨員、1988年6月、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中文副教授
龍宇曉、男、侗族、1965年5月、貴州、1990年6月、加拿大約克大學哲學博士、人類學教授(內聘)教研
楊志強、男、苗族、1962年6月、貴州、1983年7月、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人類學教授(內聘)教研
殷、志、男、漢族、1959年6月、江蘇、1978年10月、貴州大學歷史系本科、新聞學教師、主任編輯
伍新明、男、漢族、1957年6月、湖南、1975年12月、貴州大學中文系本科、新聞學教授
胡繼瓊、女、漢族、1954年10月、四川、九三學社、1974年9月、西南師範大學本科、中文副教授
陸偉霖、男、漢族、1953年5月、廣東、中共黨員、1972年12月、貴州大學歷史系本科、圖書情報學副研館員
洪、雁、女、漢族、中共黨員、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現代文學教授
張、曉、女、苗族、貴州、中共黨員、西南民族學院本科、民族學教授
楊軍昌、男、侗族、1963年、貴州石阡縣、蘭州大學博士、民族學教授
劉振寧、男、漢族、四川、九三學社、上海師範大學博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
吳早生、男、漢族、1971年、安徽旌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現代漢語教授
張、柯、男、漢族、1977年、河南西平、南京大學博士、外國哲學副教授
梅其君、男、漢族、1972年、湖南漢壽、東北大學博士、科技哲學、人類學教授
羅紱文、男、布依族、1974年、西南大學博士、美學、中國哲學教授
王、進、男、漢族、1974年、貴州、武漢大學博士、美學副教授
林、早、女、漢族、1979年、貴州、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美學副教授
陳艷波、男、仡佬族、1982年、貴州遵義、武漢大學博士、馬哲、科技哲學副教授
聶萌、女、漢族1983年、貴州畢節、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美學副教授
鄧國宏、男、漢族、1984年、湖北黃梅、武漢大學哲學博士、中國哲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