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狀半月板
盤狀半月板
盤狀半月板又稱盤狀軟骨,是指半月板的形態異常,較正常的半月板大而厚,尤其是在體部呈盤狀因而得名,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發病原因至今不明。
盤狀半月板是一種少見的半月板畸形,外側半月板多於內側。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
盤狀半月板的具體分類:
盤狀半月板
盤狀半月板
半月板就是膝關節上下兩個長骨之間的一層軟骨墊,左右膝關節皆有內側、外側兩塊,它們有緩衝關節運動、潤滑關節、保護關節面和增加關節活動的穩定性的作用。
軟骨分三種:透明軟骨,如鼻軟骨、氣管等;彈性軟骨,如耳軟骨、會厭等;纖維軟骨,如椎間盤、關節盤、恥骨聯合等。半月板屬於纖維軟骨。三者區別在於,軟骨內有無纖維束。透明軟骨沒有纖維組織,彈性軟骨內有網狀彈性纖維,而纖維軟骨內排列有整齊的膠原纖維束。
有人認為,半月板生成之初,皆為盤狀,中間附著於脛骨上平台的髁間隆起上,外周附於關節囊。后中間部分因受股(脛?)骨髁壓迫而逐漸吸收,只剩下邊緣,形成兩個“彎月”形墊板,於是有了前角、體部、后角三部分。內側半月板較薄(是否為壓力過小所致?),呈“C”形,后角因經常屈膝運動等因素刺激,較前角寬大(刺激能使軟骨變粗大嗎---待研究);外側半月板近“O"形,前後角大小形態相近。而盤狀半月板者,則為發育過程中,吸收不完全,而致半月板呈現為“盤狀”。還有人認為盤狀半月板為先天畸形,與發育因素無關。
更有人認為,盤狀半月板為增生肥厚所致,和先天無關。半月板為何會增生肥厚呢?有研究者認為,曲度較大的外側半月板,后角無附著點,而由韌帶所系,可處遊離狀態,在膝關節伸直時,半月板被擠向內側髁間窩后,而屈膝時,由於腘肌腱及前方冠狀韌帶拉扯,可使之外移,如此內外異常活動,半月板被研磨增厚形成盤狀半月板。這種觀點和前種觀點有本質的不同,因為這種已經把盤狀半月板當成是一種運動損傷,一種病理變化,而不是先天發育不良。
盤狀半月板
盤狀半月板患者,未受傷前,多與常人無異,少數可在屈膝等活動時發現膝關節有彈響。多數患者是在膝關節受傷拍片時發現的。X平片常表現不明顯,比如外側盤狀半月板者查X平片,可發現膝關節外側間隙增寬、腓骨高位及脛骨前棘發育不良等,但這些均不能作為確診依據。診斷的金標準是關節鏡檢查所見,而且關節鏡下可以直接手術將損傷的盤狀半月板切除。但關節鏡也是有創的,作為診斷,臨床一般用骨科查體配合MRI檢查。半月板的骨科查體常用過伸過屈試驗和旋轉擠壓試驗(麥氏征),前者確定半月板損傷是在前角還是后角,後者可具體查出半月板損傷的部分。現在臨床最常用的還是MRI診斷,其診斷標準就是:矢狀面上以5mm層厚掃描,有3個或3個以上層面半月板前後角相連形成“領結”樣改變;冠狀面上半月板體部最窄處的寬度大於15mm或者超過脛骨內(外)側平台關節面的一半以上。
肥角型、板型和楔型,肥角型示前後角肥大,而中間較薄;板型則 比較均一;楔形半月板表現為中間低周邊高的斜坡狀。三者的易損傷度依次遞減。
東方人發生盤狀半月板的幾率高於歐美人。但奇怪的是,東方人多發生在外側半月板,而歐美人以內側多見。這其中的原因,仍待研究(是否和站姿有關?中國人常喜歡膝內扣,外側半月板受力多)。
半月板外側三分之一的血管較豐富,而中間三分之一僅有很少的毛細血管,內側為無血區。盤狀半月板比正常半月板大,中間血供更為不足,自然更容易受到損傷。而且,正常半月板具有捲曲、收縮的變形能力,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可適應性微動,而盤狀半月板中間肥厚的部分缺乏韌帶的制導,無法隨股骨髁的運動而相應形變,導致應力集中、滑液敷布不均,從而誘發關節內損傷。同時,外側盤狀半月板往往合併有膝關節骨性及肌肉、韌帶等處的異常改變,更易誘導盤狀半月板出現問題。另外,從組織學的角度來講,盤狀半月板失去了正常半月板所具有的徑向和環形纖維的規則排列,更沒有縱向排列的纖維,其纖維排列雜亂無序,同時內部有許多均質的膠原結構,這些導致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負荷的傳遞和轉化,更易在承受負荷時,尤其在膝關節運動不協調時突然撕裂。而隨著年齡的增大,膝關節的老化,也將誘使盤狀半月板患者更易發生半月板損傷。
盤狀半月板
是體育運動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運動創傷,往往由於關節活動的不協調,如踢球時踢空、對腳,或跑動中被絆倒等膝關節扭傷時,導致半月板卡在股骨和脛骨間,引起撕裂。如果同時存在其它情況,如長期處於蹲位勞動、原來有過韌帶損傷、原來有盤狀半月板等,則更容易引起撕裂。老年人由於半月板有退變老化,也很容易引起撕裂。而這些撕裂的引起甚至可以沒有明顯的外傷。
壓痛部位
壓痛的部位一般即為病變的部位,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及確定其損傷部位均有重要意義。
檢查時將膝置於半屈曲位,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後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如在按壓的同時,將膝被動屈伸或內外旋轉小腿,疼痛更為顯著,有時還可觸及到異常活動的半月板。
麥氏(McMurray)試驗
患者仰卧,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盡量屈曲,然後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
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後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側壓試驗
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單腿下蹲試驗
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重力試驗
病人取側卧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研磨試驗
病人取俯卧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旋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旋活動,則無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