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討論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胡錦濤](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e/m0e652d2ddec6885be904e7c4c9e8a4f8.jpg)
胡錦濤
201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
2010年10月11日,審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修改後的文件稿,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五中全會將集中討論審議“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此前的2010年9月16日,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這一包含“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會如某些觀察家的預測,被寫入“十二五”規劃,也頗為引人注目。
另據悉,此次全會還可能涉及一些人事變動事項。“比如根據《黨章》,中央委員的遞補等人事變動,要根據條件和需要,須召開全會決定等等。”中央黨校黨建專家葉篤初教授近日表示。
據了解,“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常修澤認為,“十二五”規劃將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未來幾年,中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將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以及價值觀的先進化和多元化。
前瞻之一
“十一五”傳給“十二五”什麼樣的接力棒?
如果說,從“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場拼體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賽,那麼
“十二五”時期無疑是最關鍵的一段賽程。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在討論“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冷靜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之前是發展計劃),它順應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幾乎所有的指標和目標都順利實現,在22個主要定量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15個指標屬於“超額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別是黨和國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在社會保障建設、公共醫療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但是在創造輝煌的同時,我們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前瞻之二: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任務
在我國“十一五”與“十二五”相交之際,世界經濟已逐步步入了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可以肯定,世界經濟將由此進入一個新的大調整時期。其間,全球經濟將低速增長、供求結構將發生較大的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將日趨加強,世界經濟及國際貿易的發展將更具不確定性。
為適應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整體轉型。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任務。
在當代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包括產業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分配合理、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內的經濟發展總體方式的歷史轉型。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來看,要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轉型,就必須實現五個歷史轉變。
前瞻之三:
"十二五"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
據預測,2020年前後,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推進的關鍵時期,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是如何從一個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但是由於資源環境的壓力,推進工業化仍然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在技術創新、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下功夫。
前瞻之四:
拆除農民工市民化障礙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國在城鄉兩棲流動的農民工大約1.3-1.5億人,正處在代際交替的過程中,第一代農民工由於年齡、知識、家庭等原因,逐漸開始離城返鄉,第二代農民工成為主力軍。“十二五”時期,如何使兩代農民工能夠進的來,留得住,使他們成為市民,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
前瞻之五:
擴大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完成這項戰略任務,必須按照中央有關精神,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著力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前瞻之六:
城鎮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從1978年的17.92%,上升2009年的46.6%,目前,已有將近6億人口生活在城鎮,大約2.3億農民走向非農產業,其中1.3—1.5億生活在城市。城鎮化加速大大地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但是,我國的城鎮化與世界各國的城鎮化不同,受城鄉二元制度的制約,人口城鎮化過程被割裂為勞動力的職業轉換與身份轉變兩個階段,目前,僅完成了農民向農民工的職業轉變,還沒有實現農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轉變,形成“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賺錢在城市、保障在農村”的“不完全的城鎮化”的特徵。這種“不完全的城鎮化”,不僅削弱了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還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加快城鎮化必然成為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和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有效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成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應對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勝利完成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顯著進展。
全會認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會高度評價“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經過五年努力奮鬥,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強調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全會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十二五”規劃](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7/m1739adf2ce10dfbb9da48e5f917f821a.jpg)
“十二五”規劃
全會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全會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髮展趨勢,科學謀划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要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地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要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參加國際合作,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經過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大力發揚真抓實幹精神,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扎紮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全會強調,今年以來,我國連續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給受災地區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各部門各地區共同努力下,抗災救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當前,安置受災群眾、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關部門、受災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精心組織,全力抓好。要切實安排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抓緊制定和實施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全面抓好各項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儘快啟動水利重點薄弱環節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
全會決定,增補習近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全會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焉榮竹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康日新問題的審查報告》,決定撤銷康日新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確認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給予康日新開除黨籍的處分。
全會號召,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貫徹全會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萬眾一心為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奮鬥!
![學習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9/me99a168a1fb3114b5a84f8d5773fa276.jpg)
學習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
為配合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習理解十七屆五中全會文件精神,中國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特別邀請中央黨校知名專家、教授就會議精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力求理論聯繫實際,精心錄製本套光碟。該講座緊密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詮釋了全會精神的重點和要點,是學習文件精神的理想讀物。
《學習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專題講座》主要內容:第一講 五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主講人 中央黨校教授 曹鵬飛
第二講“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主要內容
主講人 中央黨校教授 曹鵬飛
第三講 加快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主講人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張玉傑
第四講“十二五”規劃經濟建設的主要內容
主講人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張玉傑
第五講“十二五”發展戰略的新思路
主講人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張玉傑
第六講 社會事業與黨的建設
主講人 中央黨校教授 曹鵬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4/m14a66ffe2c24fc5bfcd457509503a260.jpg)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各講目錄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央黨校教授解讀十二五精神》
第一講:中共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時代背景與主要精神
主講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 韓保江
第二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主講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周天勇
第三講:正確處理中國現階段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主講人: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 吳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