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網路

社會性網路

社會性網路起源於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論。基於此理論的社會性網路軟體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 )2003年3月在美國出現,經過極短的時間便風靡北美洲,被眾多網際網路企業和投資家所看作未來兩年內增長最快的業務,美國的TheFaceBook今年就獲得來自風險投資商的1300萬元美金的風險投資。

概念簡介


綜述

網際網路應用發展到現階段,網路用戶開始追求更加“實用”、“真實”的應用體驗,渴望將虛擬網路與現實社會結合。加之目睹於國外SNS網站的成功促進,一批中文SNS網站也隨之產生。最早的中文SNS出現在2004年下半年,截止目前,國內已有數十家中文SNS網站,如聯絡家、天際網等。
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對人們工作學習生活有著無處不在的滲透作用,其中對商務工作的影響尤其重要,同時擁有固定上網環境、有著明確上網目的、致力於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商務活動的人士也是上網一族中最為穩健可靠的部分。網路對商務的幫助和商務人士對網路的使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聯合體。
社會性網路軟體SNS屬於顯性的社會性軟體,即比較關注直接的社會朋友關係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質,朋友之間可進行人力資源分享,有直接的應用目的指向性,在建立社會關係的過程中完成或解決了具體的應用問題。以聯絡家為例,它是一家面向華語世界專業人士的SNS網站。在註冊成為網站會員后,人們可通過網站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人脈網路。與其它中文SNS網站相比,聯絡家有著一個根本區別,它的會員,來自於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在聯絡家,你結識到的是和你的真實工作和研究方向需求相一致的朋友,你將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擁有更有競爭力品質和價格的商品,聯繫到更多的銷售渠道,搶先一步掌握商機等,這都是在其它的交友網站所不能實現的。

現狀

最新數據顯示,聯絡家已擁有逾30000個會員,並以2%的日增長率在穩步提高。聯繫家的會員中,以25-40歲的白領人士和中高級管理人才居多,他們都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靈活、先進、易接收新生事物的思維方式,對於網路的應用和依賴更為顯著。為了適應這批專業人士的商務需求,聯絡家提供了一個建立真實、誠信、可靠的溝通和評價體系:
* 接觸特定使用者,必須通過兩者共同的朋友引薦、傳達。
* 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要和某人建立關係或不再往來。
* 電話,手機號碼,電子郵件沒有被第三者知曉的可能。
因而具有極高的操控性和私密性,保證了聯絡家網站中人際關係網路的高度優質性。
通過使用SNS,人們可以實現個人數據處理、個人社會關係管理、可信的商業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對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識,利用信任關係拓展自己的社會性網路,達成更加有價值的溝通和協作。人們的社會性資本(Social Capital)可以累積,這樣的體系未來可以服務於各種社會活動,並帶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
行業分析說,SNS所建立的真實的網上人際社會,實際上已解決了電子商務工作中最重要的“信譽”問題,通過SNS在工作圈、商務合作圈中建立良好的信譽,實現的將是多方共贏。SNS將很快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將電子商務帶來的渠道、價格、管理優勢與SNS自身的人脈網路優勢相結合,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就SNS網站自身而言,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有專家預測,SNS網站有可能取代現有門戶網站概念成為第二代門戶網站。

社會性網路分析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係網路。
據一些不系統的分析,社會網路(或稱為社會性網路)的理論基礎源於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則(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繫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並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網際網路使一切成為現實。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路之上的應用軟體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繫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路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佔有。

社會性網路研究其問題的意義


社會性網路起源於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個陌生人。”基於此理論的社會性網路軟體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2003年3月在美國出現,經過極短的時間便風靡北美洲。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個人之間的關係網路。而對於個人之間的關係網路分為強鏈接和弱鏈接。從目前中國網民使用來看,用戶使用率比較高的主要是一些社區類網站和博客。據iResearch艾瑞市場諮詢推出的(2005年中國網路社區報告》顯嶴,從2005年到2010年網民數量和網路社區用戶數在逐年增加,預計到2010年網民數量將達到2.32億,網路社區用戶數也將達到1.4億。另外,根據中國網際網路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06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2006年網民註冊的博客空間達到3300萬個,其潛藏的商業價值也不容忽視。同時。對於平台提供者來說,探索到一條合適的贏利之路也是其生存與發展之本。而從整個社會性網路的產業生態圈來看,為企業提供網路營銷服務是其價值表現和價值獲取的一種值得探討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