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社會學的結果 展開

社會學

普通高等學校專業

社會學(sociology)是現代社會科學中從某種特有的角度,或側重對社會,或側重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或側重對社會和人的關係,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對象和方法的學科。

社會學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演變,不僅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佔據獨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成為一門包含眾多分支、具有獨立知識結構的社會科學。

徠該專業研究對象範圍廣泛,採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經驗研究、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社會活動的知識體系,尋求或改善人類幸福與社會福利為目標。

學科概述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感念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學科最初得名於孔德,經過K·馬克思、H·斯賓塞、E·迪爾凱姆、M·韋伯等學者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有獨立研究對象、理論、研究方法和範式的一門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與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結構、人口變動、民族、城市、鄉村、社區、婚姻、家庭與性、信仰與宗教、現代化等領域。其方法論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爾凱姆為代表的社會唯實論,認為人存在於社會之中,其行為和思想都並非純粹服從於個體理性的,而是受到社會的塑造、限制乃至決定。另有以M·韋伯為代表的社會唯名論。

發展歷程


中國社會學最早由嚴復章太炎分別從英國和日本引進。孔德一系的社會學是經嚴復從英國引進的。章太炎將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翻譯成漢語,1902年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也為社會學的傳入中國做出貢獻。
1927—1937年間中國思想界、學術界掀起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在學院系統中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學者如李達、瞿秋白、許德珩等人的研究活動,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及對中國社會狀況的分析為中國社會學重建指明了方向。李維漢、陳翰生等人的調研分析也有突出的貢獻。
1922年,瞿秋白到上海大學創辦社會學系,陶孟和在北大,許德珩在廣州、上海,李達在暨南大學辦系或開設課程。
1949年解放前已有22所高校設置了社會學系,許多高校已開設社會學課程,擔任社會學任務的講師以上140人,學制、課程設置已逐步定型化,學會、雜誌、教材已達一定水平。
1952年,中國開展高等學校院系和專業調整,社會學專業被取消。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學學科開始了恢復、重建的歷程,社會學專業逐步發展。
1980年,上海大學成立了重建后的第一個社會學系。
1980年秋,南開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支持下,舉辦了為期一年的社會學專修班,1982年成立社會學系,並招收研究生。之後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相繼成立社會學系,華南理工大學首先突破文理分立的模式建立高校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並創建社會學系。
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國社會學函授大學。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社會學專業代碼由030201更改為030301*。
截至2006年,全國共計有72所高校設置了社會學本科專業。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社會學專業代碼由030301*更改為030301。

培養目標


社會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了解、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和創新創業意識,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各高校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社會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具備聯繫中國社會實際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具備跨文化溝通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具備服務社會與管理社會的能力,具備較高理論素養、較強實踐與創新能力,能夠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聞傳播等領城,以及社會團體、福利機構、企業等組織從事專業性工作,或者運用社會學專業知識獨立創業、組織提供社會服務的複合型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與學位
專業基本學製為全日制4年本科。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可以適當縮短或延長學制年限,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
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調整學業進程,休學或保留學籍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生畢業所授學位為法學學士。
各業的課程體系中專業核心類課程應不少於10門,其中專業核心基礎課程不少於4門,專業核心特色課程不少於6門。
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必須有計劃、有方案(或項目),有督導或導師指導,是在機構、社會組織、社區、政府機關等進行的社會工作實務實習,時間不少於800小時。
素質要求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品行端正,遵紀守法,忠於職守,樂於奉獻;
(2)具有團隊合作意識,遵守專業倫理和職業道德;
(3)具備良好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科學素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了解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4)身體健康,達到國家體質測試標準;
(5)心理健康,樂觀向上,具備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
(6)關心社會、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
(7)具有從綜合性、整體性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的知識與能力;
(8)具有對多元文化的認知、理解與溝通的知識與能力;
(9)開展社會服務,具有促進社會政策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價值取向、專業知識和能力。
知識要求
(1)掌握紮實的中文,良好的外文,文獻和信息檢索能力;
(2)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民族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倫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知識;
(3)具備一定的高等數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物理科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理科學等知識;
(4)熟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民族、宗教等方面國情,了解世界人口、民族、文化、國家和社會狀況;
(5)掌握社會學專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及學科發展,分支學科與主要研究領域的相關知識。
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能夠運用外語進行研究和交流,熟練掌握計算機及信息技術;
(2)熟練掌握社會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社會學專業的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
(4)具備從事社會調查與研究、市場研究與諮詢、社會諮詢與規劃、政策研究與評估、行政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業能力,以及運用社會學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組織提供社會服務的能力;
(5)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創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設計工作和研究的項目、內容與方案的能力;
(6)掌握對現實社會的了解、認知和適應,理論聯繫實際,良好的溝通、組織、協調、管理和團隊合作,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該專業分為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四類課程。
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主要包括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大學語文、大學外語、大學體育、心理健康、軍事理論、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生命科學(或環境科學、地理科學、信息科學)等。
● 公共基礎類課程
主要包括世界(近代)歷史、中國(近代)歷史、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法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管理學概論、心理學概論、倫理學概論、邏輯學概論、民族學概論、統計學等。高校專業可選擇其中部分課程。
● 專業基礎類課程
專業必須從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文化(社會)人類學概論、女性學概論中至少選擇3門作為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必須從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中至少選擇1門作為專業核心基礎課程。
● 專業類課程
專業課程可包括國外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學史、中國社會(史)、中國社會思想史、西方社會(史)、西方社會思想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區研究(概論)、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發展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文化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組織社會學、家庭社會學、消費社會學、人口社會學、環境社會學、城市社會學、農村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概論、犯罪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保障概論、社會政策、社會管理/社會治理、質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數據分析與統計軟體應用。
實踐教學
社會學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類型包括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等內容。
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社會實踐、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志願服務與社會服務、課外社會實踐、課外社會創業實踐活動、各種學科競賽等。專業可選擇其中部分課程和環節。
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包括課程實驗、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專業實習、畢業創業實習、課程論文、學年(期)論文、畢業論文(設計),以及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策劃等。課程實驗、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包括社會統計軟體應用實驗課、電話訪問調查實驗課、行為科學實驗課、社會個案工作實驗課、小組工作實驗課、創新創業實踐課等。
專業類實習:包括社會調查實習、田野調查實習、社會工作實務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等多種形式。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專任教師隊伍應按生師比不高於18:1的標準配備;
(2)專業的專任教師(社會工作專業可包括專職實習督導)原則上不少於10名;
(3)實驗室應配備專職的管理員或實驗員。
● 師資結構
(1)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90%,至少50%的專任教師應當具有博士學位;
(2)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40%。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專業的專任教師,其專業背景為所任教專業的比例不低於40%,或專業背景為社會學專業比例不低於80%;
(2)專業教師所擔任的教學課程或環節應相對穩定,並具備與所承擔教學任務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知識,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實務經驗;
(3)具備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能力,以及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4)具備一定的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要求
1.教材建設
專業教材建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等的教材選用應遵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以國家規劃、指定教材或相關部門認定的優秀教材為主,嚴把政治關、質量關,確保選用教材的科學性、前沿性和權威性。
對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任課教師均應指定必要的參考閱讀文獻,課外閱讀時間不低於課堂教學時間的1.5倍。
專業所在院系應有教材選用和使用效果評價方面的制度,將國家政策要求、教師的教學體會以及學生的學習體會和評價作為選定教材的重要依據。
2.圖書資料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綜合性本科高校的生均圖書量應不少於100冊生均年圖書進書量應不少於4冊;紙質專業期刊不少於20種。學校公共圖書館和院系專業圖書資料室,應有一定數量與社會學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資源和具有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
圖書資料室或教務部門應保存各類教學文件、學生論文、科研成果等資料。
● 教學設施要求
專業必須有能滿足專業培養需要的專業實驗室,能夠為專業教學課程、環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施和設備。
專業實驗室面積的基本標準為:在校學生規模100人以下的,不小於100平方米;學生101-200人的,不小於150平方米;學生200人以上的,不小於200平方米。
實驗教學應有計劃、方案、大綱和規範,實驗教學應納人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
專業實驗室應有管理規章,有實驗室使用記錄,有符合技術要求的專人管理。
● 實踐教學要求
專業應有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能滿足本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能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和實習內容。
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建設專業實習基地;專業實習基地可有社區、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機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等多種類型。鼓勵學生到創業型企業特別是大學生創業型企業單位實習,到政府或社會的創業孵化機構、社會組織的孵化機構實習。
專業所在院系應與實習基地所在單位簽訂協議,共同建設。實習學生與簽約的專業實習基地(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具法人資格的機構、組織等)的配比一.般不高於10:1。
可聘請專業實習基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相應資質的資深工作人員做校外督導,並進行定期培訓。
教學經費
常規直接教學經費應用於實驗、實習、實習基地建設、圖書文獻與實驗設備的維護更新、教師培養、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特別要確保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經費。每年常規教學經費的額度可視各自情況有所調整,但應有效保證基本教學環節的需要。
專業生均教學和科研設備的總值不低於3000元。
生均年常規直接教學經費不低於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的標準,必須有充足經費保障學生實習、教師指導實習和實習基地建設。
凡新設專業,其開辦經費不低於20萬元(不包括固定資產),生均教學和科研設備值不低於3000元,並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保持經費持續增長。生均年常規直接教學經費不低於學生所繳學費的20%。
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體系
專業所在院系應切實以持續改進人才培養為中心,圍繞本標準各項內容,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從招生到就業的閉合式質量評估指標、評估數據、評估機制和評估制度,加強教學指導委員會、教研室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自覺開展經常化的自我評估和改進工作,並接受教育部和相關評估機構的審核評估。
● 教學效果評估
專業所在院系應對教師開展的所有形式的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常規評估,督促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持續改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水平。教學效果評估應結合教師自評、學生評教、同行評價和領導聽課等多種方式,評估內容、指標和程序應力求科學、全面與合理。
● 生源與就業質量
專業應根據自身特色,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合適的學生學習,建立評估生源質量的科學指標,對生源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各專業應加強對學生就業創業的指導,對學生畢業去向和發展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建立學生就業質量反饋和改進機制,通過完善人才培養各項工作,積極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或創業。

培養模式


● 課堂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老師為中心,學生為輔;以教師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注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輕視與現實社會的聯繫等。
● PBL(problembased leaming)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主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在與老師的探討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 “三動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是指通過構建教學改革平台,引導和支持本科生“動腿”“動嘴”“動筆”,藉助各類實踐和實習的平台機會,提供條件讓學生走走向社會。“動嘴”則是在接觸和深人社會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用意,與調查對象交流見聞與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動筆"是訓練學生的筆頭寫作技能,著重養成學生的“作品意識",並通過“動筆”來結成學生的各種學習和訓練的作品成果。在實踐中,“動腿”“動嘴”“動筆"又可以被串聯起來形成“三動結合”的完整培養環節。通過“動腿”,獲得和調查對象“動嘴”的機會。再通過“動嘴”的調查過程獲取豐富生動的一手資料。最後,結合對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動筆”而成作品。
● “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安徽大學的“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利用有關的教研項目建立一個基本平台,或者將教研項目與相關的課程改革進行組合形成一個平台,圍繞這個項目和這門課程,組建一支教學團隊,將團隊教師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引入到平台中去,比如將科研項目分解為若干個學生實踐主題(選題),實現科研項目、教研項目與課程改革的一體化融合。
中國政法大學的“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教學方案中的實踐環節—注重社會實踐和實習中的應用—注重課外科技活動的延伸—嚴把教學質量關。
● 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秉承”能力主導”的現代教育理念,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課堂教學管理,並踐行於教學改革過程之中,改變傳統教育的質量觀,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著眼於課程負責人,通過進修和內部整合,積極構建專業教學團隊和課程教學團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對專業的課程結構及其體系進行優化調整,以此為基礎,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改革或更新課堂教學體系與內容,積極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實現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探索教育管理改革;積極構建新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進一步優化教學資源,把學校能利用的優勢資源轉化為培養學生的資源,轉化為提高教學質量的資源。

發展前景


考研方向
社會學專業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政治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人類學、勞動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社會人口學等。
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后能在教育機構、科研機構、智庫機構、黨政機關、企業及事業單位、傳媒機構、專業調查及數據分析機構、社會組織與社會團體等部門從事理論研究、政策設計與評估、社會/市場調查、文化傳播、統計分析、社會服務及社會管理等方面工作。

開設院校


地區院校名錄
北京北京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師範大學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農學院
中華女子學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天津理工大學----
上海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大學
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工商大學----
河北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河南安陽師範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山東山東大學--------
山西山西師範大學--------
安徽安徽師範大學--------
江西贛南師範大學--------
江蘇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
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
浙江浙江大學--------
湖北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
湖南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
廣東中山大學深圳大學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大學廣東海洋大學----
廣西廣西民族大學--------
海南三亞學院--------
雲南雲南師範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
貴州黔南民族師範學院貴州民族大學----
四川西南民族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陝西陝西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政法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延安大學----
青海青海師範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
吉林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北華大學
遼寧瀋陽師範大學東北財經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內蒙呼倫貝爾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
福建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大學
甘肅蘭州大學--------

學科定義


定義類型

這眾多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分屬於三大類型:第一類側重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賓塞、É.迪爾凱姆等人。其中孔德、斯賓塞在研究整體社會時,強調的是一般社會現象,而迪爾凱姆則強調特殊的社會現象,即“社會事實”。這種觀點形成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路線。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M.韋伯等人,形成社會學中的反實證主義路線。這兩類觀點對後世影響至深,後世的許多看法多為這兩類觀點的變形或混成。馬克思主義派的社會學者中,既有主張第一種類型的觀點的,也有贊成第二種類型的。但他們都是以社會和個人的統一為指導的,都贊成馬克思的下述觀點:個人
社會學
社會學
是社會的存在物,應當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反之,社會又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各個人藉以生產的社會關係的總和。至於不屬於這兩大類的其他社會學定義可以看作是第三大類,其中有些觀點影響不小,但都沒有成為社會學發展的主流。

看法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學界對社會學的定義,大體有以下幾種看法。
1、側重以作為有機整體的社會本身為研究對象(這裡的社會既包括整體社會,也包括局部社會,即社會的某一方面、某個領域、某個層次)。其代表性觀點有:認為社會學是用科學方法研究社會的治和亂、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會由以達到“治”的方法和規律的學問。這是嚴復首先提出的。他在《群學肄言》的序言中解釋說:“群學何?用科學之律令,察民群之變端,以明既往、測方來也。肄言何?發專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齊美爾
齊美爾
“群學者,將以明治亂,盛衰之由,而於三者(指正德、利用、厚生──本文作者注)之事操其本耳”。嚴復這樣給社會學下定義,既符合孔德、斯賓塞關於社會學的見解,又具有中國特色。80年代在中國的社會學者中,有人提出社會學是研究現代社會運行和發展的規律性,特別是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規律性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這一定義可以說是沿著嚴復的思路發展的。
2、認為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一樣是研究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1949年以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李大釗、瞿秋白、李達、許德珩、陳翰笙等人,與俄國的Γ.Β.普列漢諾夫、Н.И.布哈林等人一樣,堅持這種觀點。他們對社會學所下的定義大體相仿:“社會學是一種科學,研究社會上各種現象及其原則與一切社會制度的學問,且用科學的方法,考察社會是何物,發明一種法則,以支配人間的行動”(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社會學上的價值》,1920);“社會學者,社會科學之一,其研究之目的在探求社會進化之原理;其研究之方法,在追溯過去以說明現在,更由現在以逆測將來”(《李達文集》第1卷,第237頁,人民出版社,1980);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之構造,社會構造之存在、發展、變革及其相互聯繫,分析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諸要素,及諸要素的性質、諸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探求社會變革的因果關係和法則,以推知社會進行的方法,預測將來的一種學問”(許德珩:《社會科學與社會學》,1936)。
3、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及其規律性的。由費孝通主持和指導的、中國社會學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社會學概論(試講本)》,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下定義:“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台灣省的一些社會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社會學是使用科學方法,持守科學態度,以研究人類社會;主要論及社會之構造要素,其起源、發展、成熟與變遷;論述諸社會事象如社會制度、社會系統、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社會運作程序、社會團體等;並想在諸社會事象中尋求或建立普遍性公律、原則、原理等的科學”
4、側重以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主張這種觀點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主要以孫本文為代表。他深受芝加哥互動學派心理行為理論的影響,認為社會學的各種定義雖沒有什麼錯誤,“但或失之抽象,或失之廣泛,或失之含糊,或失之狹隘,似均不能認為適當的定義。比較在目前可認為適當的定義,即是:以社會學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社會學原理》)。龍冠海對社會學對象的定義也屬於這一類,認為社會學的主要旨趣“是在社會互動或社會關係中的人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社會體系,社會團體,與社會組織,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情形”

名家看法

孫本文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曾系統介紹過從19世紀中葉起到20世紀30年代初為止的9種關於社會學的定義:
1、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持此說的有孔德、美國的E.A.羅斯和英國的E.A.韋斯特馬克等。
2、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形式的科學,其代表是德國的G.齊美爾。
3、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組織的科學,美國的E.梅堯—斯密和W.I.托馬斯主此說。
4、以社會學為研究人類成績或文化的科學,其代表是美國的L.F.沃德。
5、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進步的科學,美國T.N.卡維爾和蒲希持此說。
6、美國的J.賴特和C.W.哈特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係的科學。
7、美國的A.W.斯莫爾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過程的科學。
8、P.A.索羅金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間的關係的科學。
9、美國的R.E.帕克、E.C.林德曼以及德國的L.von維澤等主張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美國社會學家H.巴利和B.穆爾指出,在1951~1971年的20年中由美國出版的16種普通社會學教科書中關於社會學對象的提法就有8種,即社會互動、社會關係、集團結構、社會行為、社會生活、社會過程、社會現象、社會中的人。

學科始祖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MarieAugusteFrançoisXavier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整個19世紀,值得一提的法國社會學家屈指可數,但作為實證主義的創始人,社會學之父的奧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1798-1857)卻當之無愧,他創立的實證主義學說是西方哲學由近代轉入現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學科簡史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塗爾干學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F.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鑒。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
社會學
社會學
孔德發明了社會學一詞。“社會學”是一門新的學術範疇。它橫跨經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它的意義在於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
“社會學”一詞是由孔德(AugusteComte)首創的,他試圖使用一種物理學的方法來統一所有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心理和經濟學,從而建立經得起科學規則考驗的學科,原本他用“社會物理學”來稱呼這個新的學科。他的社會學理念是典型18世紀的:他相信所有人類活動都會一致地經歷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如果一個社會可以抓住這個階段,它就可以為社會病開出有效的藥方。
第一本以社會學為題目的書是19世紀中期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所著。在美國,1890年肯薩斯大學的“社會學元素”是社會學第一個課程,1892年芝加哥大學由艾比安·斯莫爾成立了美國第一個獨立大學學院,他也創立了“美國社會學學報”。1895年,法國波爾多大學成立了歐洲第一個社會學學院。1904年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成立了英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1919年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大學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1920年FlorianZnaniecki在波蘭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
第一次關於社會學的國際合作發生於1893年。當時RenéWorms成立“社會學國際小學院”,最後與創立於1949年的國際社會學家協會合併。1905年成立的美國社會學協會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會學家協會。
19世紀至20世紀有一群古典社會學家冒起,例如:卡爾·馬克思、FerdinandToennies、埃米爾·塗爾干、帕累托及馬克斯·韋伯。他們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經濟、心理學、道德操守、哲學、神學及其他學術範疇。
早期由孔德帶出的理論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相同的方法來探討社會現象。強調以經驗、實證和科學方法為社會學紮實的基礎。這個方法學稱為實證主義。
19世紀早期以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手法來研究社會生活受到了德國的狄爾泰、海因里希·李克爾等新孔德主義派哲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自然世界跟社會世界是不同的,人類社會有獨特的範疇如意義、符號、規則、道德規範及價值。這些元素產生了人類文化。後來馬克斯·韋伯根據這個觀點發展出“反實證主義”的解釋社會學(InterpretiveSociology),強調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行為的主觀意義。它跟反自然論有密切關係,使社會學研究特別關注人類及文化價值。這導致難以為主觀客觀研究分野的爭論並影響了詮釋研究。網際網路時代也催生了社會學的新分支-公共社會學。
最後,自然科學實際上並沒有取代其他的社會科學,而是變成強調對象和方法的另一種形式。今天,社會學家通常通過比較法來研究人類組織和社會制度,特別是在複雜的工業社會組織結構的研究中。從20至21世紀來看,社會學的研究也應該是突飛猛進的時代。

主要學說


社會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複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係,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在19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周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它們現在被認為是過時,但是它們卻產生了新理論,像新進化論、現代化的社會生物學、后工業化的社會理論及多邊理論。跟客觀的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理論家很少使用科學方法及其他事證方式來證明論點。反而,他們面對非常大型的社會走勢時候都使用一些假說。可是,這些假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這正是反對者所批評的重點。對於解構主義者及後現代主義者,他們更質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錯誤地承襲下來。很多時候,社會理論被認定為不可證明的。
可是,社會理論是構成社會學的最大部份。客觀的科學研究經常支持社會理論家的解釋。建基於科學方法的統計研究發現婦女和其他人雖然執行同樣職業,但是收入出現嚴重收入差距。這成為女權主義的複雜社會理論的大前提。總之,特別是對於純凈的社會學的追隨者,社會理論曾有這樣的呼籲因為它的焦點從個體移到社會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們生活的社會力量。這社會學的洞察多年來都集中在學生和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因為它假定社會結構和樣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會群組所控制。這暗示了變動的可能性。這暗示了在社會底層的人士受到不該受的壓迫。

學科性質


社會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它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能否成為一門自然科學意義上的關於社會的科學?這些問題從孔德開始至今一直困擾著學術界。一些社會學家把該類問題看作是使社會學界發生分裂的最根本的問題,看作是西方社會學爭論的三類理論問題之一。
韋伯
韋伯
孔德不僅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科學,而且認為是科學之首,是“科學的皇后”。孔德把社會學看作是“社會物理學”,表明他認為建立一門“社會的自然科學”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來,社會學的科學性,就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性和精確性。美國社會學家J.H.特納認為社會學研究應該成為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的、價值中立的科學活動。持這種統一科學觀的學者認為,社會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就必須在社會研究中從經驗事實出發,一切理論、命題和概念必須能經受事實的檢驗,而研究過程中則須把事實與價值區別開來,使社會學日臻成熟、更加接近於自然科學的精確科學。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社會學知識的普遍性被認為是當然的,即使目前還未達到此種程度,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終究會得到關於社會的普遍性解釋,以至最終把握社會現象的規律。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社會學的科學性,最根本的是能夠在把握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不同民族和地域在文化和歷史上的連續性和特殊性,用科學的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的特殊規律性。為了保證社會學的科學性,社會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必須把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缺乏經驗研究的社會學是空洞、思辨的;而缺乏理論研究的社會學則是盲目、表面的。經過最近數十年的努力,社會學在科學性上,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如“概率模型”的運用大大增加了預測的精確度;“統計控制法”和“模擬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對所研究對象涉及的多個變項的控制等等。

學科發展


早期發展

早期社會學是指產生和形成期的社會學。這個時期的社會學主要形成了社會學發展史上的三大傳統,即孔德的實證主義社會學、韋伯的理解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批判社會學。
孔德—迪爾凱姆的實證主義傳統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傳統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社會學傳統

中期發展

社會學的中期發展是指孔德、馬克思、迪爾凱姆和韋伯之後到20世紀40年代,社會學在世界各國的傳播與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前,社會學只存在於它的發源地歐洲少數國家,從70年代中期開始,首先傳入美國,然後世界各主要國家或者通過美國,或者直接從歐洲把社會學引入本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歐洲社會學在世界各國的傳播與發展時期。

當代發展

當代社會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迄今的社會學。這是社會學研究日益深入和不斷完善、社會學知識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日趨嚴密的時期,
社會學
社會學
也是社會學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普遍傳播和發展的時期。
結構功能主義的興衰
徠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的多元化
不同理論之間的融合和綜合趨勢
社會學的分化和“本土化”趨勢

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大類。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歷史社會學研究屬於定性社會研究方法。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註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鬥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一般觀點將社會學區分為宏觀(巨視)或微觀兩類,認為分析單位如國家發展,就屬於前者;分析個人精神與家庭等,較屬於後者。這是相當僵化的解決看法。事實上,所謂微觀並非依照研究單位的規模看,微觀較屬於處理社會學基本原型的東西,更觀察在不同單位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在企業之間、乃至於國家之間,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個個體,研究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微觀方式處理之─諸如用象徵互動論、現象學方法等。網際網路是社會學家的興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二、它成為討論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區、虛擬社區;四、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一般歐美注意到網際網路問題,較傾向從媒介角度出發。認為它不僅是一個溝通工具而已,更在於改變人們互動的模式,一如20世紀以前,貨幣出現聯帶影響人們的現代生活,都會生活等;或向古騰堡印刷術在歐洲蓬勃之後,對歐洲知識與教育等面向的改變。

研究工具


社會研究是在一定的方法論指導下,採取適當的方式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是一種科學實踐活動,這就必須有一定的工具和使用這些工具的技術。語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其他工具可分為兩類:一是文書性工具,如調查表、統計表和統計分析表等,一是器具性工具,即搜集、貯存和分析資料的各種物質設備,如計算機等。使用這些器具的技術(包括統計技術)也是社會研究必備的條件。

學科地位


社會學家對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地位的看法,也是歷史地變化的。在創立時期,社會學剛剛從哲學的懷抱里解脫出來,社會學實際上是社會科學的代名詞,同時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社會哲學或歷史哲學的色彩,帶有某種包羅萬象、凌駕於各門社會科學之上的印記。例如,孔德認為社會學的目標是一切現有知識的綜合。他對這種綜合,是用“三階段論”(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階段)和科學分類法(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和社會學)來說明的。斯賓塞也認為社會是各種社會科學的綜合或總和,他的《社會學原理》包含了對政治、經濟、宗教等各種社會科學的研究。社會學是一種研究社會第一原理的科學,是各種社會科學的根本科學。例如,他們兩人都主張社會有機體論,並把社會各組成部分相互之間以及部門與整體之間保持和諧作為社會根本原理。不過他們各自的著眼點有所不同,孔德強調整體,斯賓塞則強調個體。後來,美國的吉丁斯等人不同意孔德、斯賓塞的第一種觀點,繼承了他們的第二種觀點。他在1896年出版的《社會學原理》中說:“社會學不是社會科學的總和,它是一種普通社會科學──一種研究社會元素與第一原理的科學”。
社會靜力學
社會靜力學
關於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係,有的中國學者提出了一種與上述觀點不完全相同的看法。這種看法把全部社會科學大致分為一般、特殊和個別三個層次。屬於第一個層次的是歷史唯物論這樣的哲學科學;屬於第二個層次的是社會學、歷史學這樣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屬於第三個層次的是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法學等專門性社會科學。

學科關係


科學與數學

社會學家研究時常常分析群體,如社會組織、宗教組織、政治組織及商業組織。他們研究社會群體間的互動、跟蹤源頭及發展過程、分析群體活動對各個成員的影響。社會學家關心社會群體的特徵、群體間或成員間的互動影響及社會特徵(例如:性別、年齡、種族)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效果。這些社會研究結果能夠協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員、社工等解決社會問題並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有多項專長,例如社會組織、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種族關係、教育、家庭、社會心理學、城市、農村、政治及比較社會學、性別角色及關係、人口地理學、老年學、犯罪心理學及社會學應用。
今天,社會學研究人類組織、社會群體、社會互動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較方法。社會學的發展對其它科學帶來額外的需求,這對研究現代工業社會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類學的啟示,加速了對多元文化及多元國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會學朝著微社會結構發展,例如: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及家庭。因為有很多罪案發生、家庭問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壓力,急需要社會學來尋找解決方法。
社會學家透過量性研究來研究社會關係以預測社會變動。他們希望透過質性研究,如面談及小組討論,對社會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會學家正辯論著從中作出平衡填補兩者之間的空隙。例如:量性研究描述大型社會現象而質性研究描述個人如何理解大型社會現象。

特色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大學等。
就業方向
科研機構、黨政機關、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工作。

其他社會科學

在二十世紀早期,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對人類學作出了貢獻。要留意一點的是人類學家都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今天社會學及人類學主要分別在於研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而不是對象。
社會學
社會學
社會生物學是綜合社會學及生物學的一門新科學。雖然它很快獲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爭論的地方因為它嘗試使用進化及生物過程來解釋社會行為及結構。社會生物學家常被社會學家批評過份倚賴基因對行為的影響。社會生物學家卻說在自然之間和哺育存在一個複雜關係。故此社會生物學跟人類學、動物學、進化心理學有密切關係。這仍然是其他科學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會生物學家像RichardMachalek要求使用社會學來研究非人類社會。
社會學跟社會心理學有關係,前者關心社會結構,後者關心社會行為。

分層方法


以三種二分法中的一種為基礎,依次排為若干層。孫本文的總體框架就屬此種。
⒈純理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理。①普通社會學:Ⅰ、社會靜學,Ⅱ、社會動學。②特殊社會學:Ⅰ、地理社會學;Ⅱ、生物社會學;Ⅲ、心理社會學;Ⅳ、文化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又包括:a、政治社會學;b、經濟社會學;c、宗教社會學;d、法理社會學;e、藝術社會學等)。
⒉應用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理應用於社會各部分,以期改進。①農村社會學;②都市社會學;③教育社會學;④犯罪社會學;⑤社會工作;等等。
⒊歷史社會學:研究過去社會生活的陳跡。
⒋社會學方法論:討論如何研究社會行為現象的方法。

理論框架


社會學的理論框架主要指總體框架中理論社會學或普通社會學的體系。美國社會學家A.英克爾斯依據美國社會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種三分的框架:
1、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①社會行為和社會關係;②個人的人格;③人群(包括民族和階級);④社區,即城市的和農村的;⑤社團和組織;⑥人口;⑦社會。
2、社會基本制度:①家庭和親屬;②經濟的;③政治的和法律的;④宗教的;⑤教育的和科學的;⑥娛樂和福利;⑦美學的和表現的。
3、基本的社會過程:①分化和分層;②合作,調解,同化;③社會衝突(包括革命和戰爭);④聯絡(包括意見的形成、表達和變化);⑤社會化和教育;⑥社會評價(價值的研究);⑦社會控制;⑧社會過失(犯罪、自殺,等等);⑨社會整合;⑩社會變遷。
英國社會學家T.B.博特莫爾將理論社會學分為:
1、人口和社會群體:①人口與社會;②社會群體的類型。
2、社會制度:①社會結構,社會和文明;②經濟制度;③政治制度;④家庭和親屬;⑤社會分層。
3、行為規範:①社會生活中的勢力;②習俗和輿論;③宗教和道德;④法律;⑤教育。
4、社會變遷:①變遷,發展,進步;②社會變遷的要素。
應用社會學
應用社會學
從上面可以看到,在社會學框架問題上,一種趨同的傾向正在發展,除了少數例外,多數的內容大同小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隨著社會學研究的廣泛開展和社會學知識的普及,人們對這門學科的理論範圍和研究內容正在取得比較一致的看法。

研究主題


群體組織方面:家庭-社區—鄉村-集鎮-城市-部落-民族-團體—文化..群體與組織
初級社會群體
家庭
鄰里
兒童遊戲群體
社會組織
科層制
社會制度方面:親屬-婚姻-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體育..
社會過程方面:合作-競爭-戰爭-改革-革命-社會輿論-社會價值觀-社會一體化..
社會化
社會角色
規範與越軌
社會變遷
分層與流動
城市化
現代化
社會問題方面:就業-民族分裂-犯罪-環境污染-人口-移民-種族歧視-暴力—貧困..

主要學派


社會學年鑒派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歷史社會學派
社會統計學派

代表人物


經典社會學家

奧古斯特·孔德
1798年2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主義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埃米爾·迪爾凱姆
埃米爾·迪爾凱姆,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又名塗爾干、杜爾凱姆(?mile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是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與卡爾·馬克思及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社會學年鑒》創刊人,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
三大社會學家
三大社會學家
赫伯特·斯賓塞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國哲學家。他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學說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鬥爭。但是,他的著作對很多課題都有貢獻,包括規範、形而上學、宗教、政治、修辭、生物和心理學等等。在斯賓塞的時代存在許多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譬如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StewartMill)、湯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爾斯·達爾文都是當代知名的人物。
卡爾·馬克思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德語:Max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格奧爾格·齊美爾
齊美爾(SimmelGeorg1858~1918),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出生於猶太家庭,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父親去世時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監護,並從那裡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這使得他得以在以後的歲月里潛心追求一種自在的學術生活。一生交友甚廣,如馬克思·韋伯等人都是他家中舉辦的沙龍的常客。1881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后在該校任副教授、編製外教授。1914年轉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卒於1918年9月26日。

其他代表人物

滕尼斯、曼海姆、帕累托 馬林諾夫斯基斯金納、威廉·薩姆納(WilliamSumner)、威廉·托馬斯(WilliamThomas)、弗洛里安·茲南尼基(FlorianZrannecki)、帕森斯、默頓、斯梅爾瑟、甘斯、米爾斯、米德、劉易斯·科塞、霍曼斯、布勞、愛默生、戈夫曼、舒茨、哈羅德·加芬克爾、阿多諾、埃里希·弗洛姆、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Marcuse)、于爾根·哈貝瑪斯(JurgenHabermas)、米歇爾·福柯、利奧塔、呂西安·斯費茲、布迪厄、安東尼·吉登斯、埃利亞斯、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Geertz)費孝通、馮鋼等。

學科理論


主要理論

結構功能論
功能論或稱結構功能論(structurefunctionalism)是社會學者塗爾干(EmileDurkheim)和斯賓塞(HerbertSpencer)在十九世紀發起的,二十世紀兩位最有影響力的功能論學家是帕森斯(TalcottParsons)和默頓(RobertMerton)。以上四位人物即為近代國際社會學界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而他們所主張的功能理論自然成為了社會學界中最具規模及科學性,影響範圍最廣的一套理論。其它重要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理論幾乎都因為把它當作批判的對象而獲得其地位和生命,功能論在社會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論實證精神
論實證精神
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又稱象徵相互作用論或符號互動主義。符號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符號互動論認為事物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往往不在於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內容與功用,而是在於事物本身相對於個體的象徵意義,而事物的象徵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包括言語、文化、制度等等),在個體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總是會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社會衝突論
社會衝突理論以科塞、達倫多夫為代表,重點研究社會衝突的起因、形式、制約因素及影響,是對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反思和對立物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的是社會的穩定和整和,代表社會學的保守派,社會衝突論是強調社會衝突對於社會鞏固和發展積極作用,代表社會學激進派。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流行於美國和西歐國家,在西方社會學界引起巨大反響,滲透到社會學各分支學科的經驗研究中去,在政治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種族關係、社會分層、集體行為、婚姻家庭等領域出現了大量以衝突概念為框架的論著,在當代社會學發展中有重大的影響。
社會交換論
社會交換論(socialexchangetheory)是主張從經濟學的投入與產出關係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它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人們在互動中傾向於擴大收益,縮小代價或傾向於擴大滿意度、減少不滿意度。它主張應盡量避免人們在利益衝突中的競爭,應通過相互的社會交換獲得雙贏或多贏。它是美國當代社會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70年代趨於衰退。
批判理論
批判論是社會學理論研究的第三種方法論取向,由馬克思開創的批判主義社會學研究傳統。它認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性檢視,其基本特徵就是不斷強調社會學理論批判的、革命的性質,強調理論和理論家在改造、變革現實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反對那種旨在維護、修補現存社會結構的單純解釋性的“科學”研究和把現代工業社會的既定現實當作合法的做法。

其他社會學理論

社會有機體論社會發展論、社會公平論、社會進化論、社會均衡論、社會認知論、社會學習論、社會控制論、馬克思主義、後現代理論、女權主義理論、等等。

分支領域


社會分層學(或分層社會學);社會學史;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思想史;社會學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實驗社會學;數理社會學。
應用社會學:職業社會學、工業社會學、醫學社會學、城市社會學、鄉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環境社會學、青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學、犯罪社會學、越軌社會學、婦女問題、種族問題、社會問題、社區、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人口社會學。
比較社會學;社會地理學。
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知識社會學、道德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研究中國的歷史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史、實驗社會心理學。
經濟社會學;軍事社會學;公共關係學;組織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福利社會學。
人口學:人口經濟學、人口社會學、人口學說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學、人口生態學、區域人口學、人口系統工程、人口預測學、人口規劃學、人口政策學、計劃生育學。

學科背景


思想理論淵源
人類對由自身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及其思考,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論述過“人生不能無群”的思想,他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會”。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和A.奧古斯丁從宗教神學立場也曾對此做出過論證。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用人性反對神性、用個性解放取代封建專制、用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宗法制度的鬥爭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階級的社會倫理觀。從社會學的學科歷史上考察,這些理論觀點都屬於社會學史前階段。社會學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後,它的產生有其直接的社會歷史背景。
工業革命導致的社會結構變遷
各國學術界傾向於認為社會學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法國,它是歐洲社會、經濟、政治、科學長期發展的產物。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發展新的一頁。商品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的擴大,
加劇了為獲取原料和產品市場而展開的世界性貿易競爭和掠奪;宗教組織面對市民社會的經濟活動逐漸失去往昔的神秘性和絕對權威,逐漸進入世俗化;法律由維護原有貴族特權而轉向以調節經濟活動為目的。總之,以工業革命為先導的18世紀的經濟變革,使歐洲從過去的禮俗社會變成工業社會。

自然影響

隨著近代理性實驗科學的興起,以力學和生物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地質學、化學、生理學也有了重大進展。18世紀和19世紀前期自然科學的突出成就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以及生物進化論的提出。經驗的自然科學取得了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積累了大量實證科學知識,為社會科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使其可能擺脫過去僅僅局限於理論思辨和定性描述的傳統窠臼,開拓了觀察問題的視野,引起新的突破。以A.斯密和D.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取得的成就,就是這一時期社會科學突破的例證。

同名書籍


因名為社會學的書籍過多,因此在此我們介紹兩個比較經典的社會學同名書籍。
社會學(戴維·波譜諾)
內容簡介
社會學是一門系統而客觀地研究人類社會與社會互動的學科,它有三個主要的理論分析視角,即功能主義,衝突論與互動論。
社會學(戴維·波譜諾)
社會學(戴維·波譜諾)
波普諾教授撰寫的這本北美社會學課堂上最為流行的大學教材,完整地運用上述主要理論視角來表述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公正,無偏地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觀點材料,既全面又深刻。
全書以部分22章的篇幅,對當今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解釋。在所有的章節中,作者都既簡明地闡釋艱深概念,同時又運用概念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最大可能地為廣大讀者提供社會學的洞察能力和想象力。
作者簡介
戴維·波普諾是位於新布倫瑞克的新澤西州立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和副院長、拉特傑爾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社會學教授,拉特傑爾社會學系前系主任,學生指導委員會主席,他在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遷,家庭、社區變遷等方面有高學深的造詣,發表過大量有論著,其中最近的一本是《家巢的擾動:現代社會中的家庭變遷及其衰落》,其他主要著作涉及個人幸福、公眾境況,城市郊區環境等。
社會學(安東尼·吉登斯)
內容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的《社會學》歷經修訂,已經出到第五版,為社會學學人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概論論述明晰,編排生動,視野新穎,素材豐富。當今世界頂尖社會學家親手編著,成功地做到了深入淺出,融會新知。
第五版涵蓋了社會學所有核心論題,融人了大量實質性的新材料,將學生直接引入前沿爭論。全書自始至終將古典與當代的理論和數據密切融合,並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日常生活例證。
第五版還包括有關全球不平等、殘障、老年化和生命歷程、風險、網路社會和恐怖主義,以及其他許多此前遺漏或最新發展的話題;
各章皆有大量學習輔導,例如本章要點、思考建議、閱讀指南,有助於鞏固學生之所學;
社會學(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安東尼·吉登斯)
添加了大量照片、圖表、案例、漫畫,讓觀念回歸生活,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這部經典教材的第五版是大學本專科一年級學生的理想教材,是所有渴望一部生動、權威的社會學概論的學生的首選之作。
作者簡介
[英]安東尼·吉登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前院長,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員。
安東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Giddens,Baron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國社會學家。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對當代社會學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以來最有名的社會科學學者。他與布萊爾提倡的“第三條路”(ThirdWay)政策也影響了英國甚至其他國家的政策。

重點學科


一級重點學科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二級重點學科

社會學上海大學,南京大學
人類學中山大學
民俗學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