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這首詞是詞人對眼前廢園有所感觸,有感而發,但並不拘泥於眼前廢園,而是寓情於景。詞中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命運共通。
上片“漠漠春蕪春不住”,廣漠的園地上一片荒蕪蕭索,春日的芳華已消逝褪盡的景象。“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幫凶的文人們,卻處處牽制,阻礙著維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無情偏解舞”。“舞”在此處有雙關作用。一是代表那些昏庸的王公大臣們紙醉金迷,酣歌漫舞;二是指行人之舞,即改革維新者前進的步伐。二“舞”是對立存在的。“蒙蒙撲面皆飛絮”,說明維新改革者的道路坎坷,詞人怒斥群醜,悲憤之勢已出。
下半片“綉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綉院深沉誰是主”,“綉院”暗喻的是當時的清王朝,這一句還包含了詞人盼望“聖主明君”招攬人才,改革時政,振興國運的懷抱。一朵明麗的孤花在荒蕪的廢園中寂寞地開放,無人培護,無人欣賞。突出了它獨立荒園,孤芳高潔的品格。花與詞人的心境融合無間,靈犀相通。結尾“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是安慰孤花,亦強作自解,以孤花自喻。詞人透露出一種懷才不遇的凄涼,同時又以身不逢時而自我寬慰。
這首詞寫得十分蘊藉含蓄,深意在所描寫的景象之外。詞人強烈感受到時下政治的腐時,深深地為國家民族的前途而憂慮。抒發的是空懷救國救民之才而無法施展的人生感慨。
這首詞作於公元1815年(嘉慶二十年乙亥)六月(一說這首詞作於公元1814年(嘉慶十九年)或道光二十年(1840年))。經世致用,原是龔自珍青年時期即深懷的抱負,但是嘉慶十五年(1810年)應順天鄉試竟只中了個副榜,三年後再試又落榜。這首《鵲踏枝》就寫於這一時期這樣的心境中。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漢族,浙江臨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