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明傑,1966年9月出生於浙江寧波,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1988年張明傑畢業於復旦大學;1993年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獲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學者獎;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張明傑主要從事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其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人物經歷


1988年張明傑畢業於復旦大學
1993年7月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博士學位
2003年獲香港裘槎基金會優秀學者獎
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1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為港科院創院院士。同年3月13日受聘並正式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20年12月5日南科大新設生命科學學院,張明傑院士加盟擔任院長

獲得榮譽


President’s List, NSERC Doctoral Prize (1994)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The Croucher Foundation Senior Fellow Award(2003)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2011)
2021年入選2020年度第十三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候選名單。
2021年4月,獲得2020年度第十三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明傑系統研究了架構蛋白在構建神經信號轉導複合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機理;提出了多結構域蛋白質中各結構域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質超結構域的概念;發現PDZ結構域與細胞膜上磷脂相互作用,並闡明了這些相互作用的功能意義;對蛋白質-蛋白質,蛋白質-磷脂的相互作用在神經細胞極性形成,細胞不對稱性分裂,囊泡傳輸與融合,神經細胞信號轉導等神經生物學重要問題中所起的作用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研究了一系列由於遺傳突變所導致的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理。
張明傑的調控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對於治療神經系統衰退的疾病,如中風及老年痴呆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張教授及其研究小組運用核磁共振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篩選活躍分子,抑制神經信號傳遞中的一氧化氮合成,以發掘具潛質的藥物先導化合物,治療中風疾病。
1998年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解出神經元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一個抑制蛋白的三維結構,次年又解出神經元一氧化氮合成酶一個重要區域與另一種蛋白形成的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一氧化氮合成酶含有的PDZ結構域在許多蛋白質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解出這個區域與其他蛋白結合的結構,對於生物化學領域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1年與其他生物學專家緊密合作,在細胞生物學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破解了一種對於確保細胞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的蛋白質(Ykt6p)的三維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 學術論著
1.Zhang,M. , Tauaka, T, and Ikura,M.(1995)Nat.struct.Biol 2 758
2.Tochio. H. , oki,s.,Zhang ,Q,and Zhang,M.(1998)Nat struct.Biol 5 965
3. Tochio. H.zhang.Q,MandM.and Zhang,M.(1999) Nat struct.Biol 6 417
4.Tochio,H..Tsui,M.,Banfield,D. and Zhang,M.(2001) Science 293,698
5.Zhang ,M. and Wang,w.(2003) Acc.chem..Res.36 530
6.Feng. W.,Shi,Y.,Li,M. and Zhang. M,(2003) Nat.struct.Biol 10 972
7. Feng. W,Long,J., Tetsuya.S and Zhang,M.(2004) Nat.struct &Mol.Biol.11,475
• 學術交流
張明傑在開展NMR研究的過程中,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2003年10月參加了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主辦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及展覽會(BCEIA),2004年6月參加了武漢物理與數學所舉辦的“第二屆磁共振新技術——生物大分子NMR國際研討會”。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05年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2018年12月寧波大學客座教授 

人物評價


張明傑在材料科學及生物化學領域進行的基礎研究及做出的貢獻。(2003年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評)
張明傑是一位“儒雅、謙遜、接地氣(Down to earth)的戰略科學家”,他被公認為學識、人品上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