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船景
龍船景
龍船景是廣州地區端午期間舉辦的一種歲時民間娛樂活動。
端午前後,廣州市郊各鄉都將擇定一日,進行
龍船表演。稱為"龍船景"。屆時,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沿河兩岸彩旗飛揚。鑼鼓聲到處可聞。人們穿上新衣到 沿岸觀看龍船表演各種技藝,叫做"趁景"。
廣州市的近郊不少村落依然保留這個鄉土味十足的龍舟節目——“龍船景”(龍舟表演或別村龍船來串門的情景)。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是”龍船景”最為集中的時候,各村的龍舟會不停地串門和探親訪友,具體時間則由各“老表”、“兄弟”(各村龍船會之間的稱呼)商定,這是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
“迎龍”首先是本村的“老龍王”(本村老資格的龍舟)出動迎賓。“老龍王”出動迎賓是對外村龍舟的最高禮遇,準備工作也要忙一番。在前一天夜裡涌水漲時,村民順著船架把龍船推入水中。早上天一亮,村民到田裡取兩束禾苗放在龍船頭和龍船尾,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然後村民敲鑼打鼓從北帝廟請出龍頭、龍尾、羅傘和神斗插上龍船,聖水兜里要裝滿“聖水”,待長者用龍眼樹葉蘸水灑在龍船划手身上,划手才能上船。上船也很有講究,划手必須赤腳,不能穿拖鞋(穿拖鞋犯了拖泥帶水的忌諱)會被老人家趕下船。有些村落會出動7~8條龍船迎親朋。“迎龍”當日萬人空巷,岸上人頭涌動。龍船未到,鼓聲先聞。人們見到龍船進村,岸上便放鞭炮迎客。龍船上的人和岸上的村民相互揮手和作揖致意,猶如家人團聚。這時主辦方把一匹布、一封利市和一包龍船餅綁在青竹上,竹尾用紅繩紮上一束龍眼樹葉。老表的龍船到了,岸上主持人大聲招呼表兄,並把青竹的一端遞向河中。表兄也大聲答謝表弟,船上的人把鞭炮點燃,老表們爭著側身上前撈竹竿,並把竹竿上的禮物綁到龍船支架上,這個儀式叫做“送標”,船上老表接受禮物叫“撈標”。經過“送標”和“撈標”后,來訪龍船來回遊弋3個來回后,主辦方便盛情邀請老表上岸吃龍船餅,喝涼茶,然後一起吃龍船飯。在村民眼中,龍船更像他們的長輩,親切而值得尊敬,所以上船必定赤腳。船與船之間則講究輩分長幼,這點在“迎龍”時特別明顯。村裡會根據與兄弟村的關係採取隆重程度不同的禮節。對於輩分高的龍船,村裡會派出“龍標” (小龍船,村民們稱它為“龍船之子”)到閘口迎接。“龍標”除了迎接任務,有時還負責承載贈予對方的禮物。
有些村一次“招景”龍舟多達60~70條,擺設400多圍宴席的龍舟飯,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等到兄弟村的龍船到齊了,吃過龍船飯後本村的龍船就出動,和兄弟村的龍船一起在河面上嬉戲,其間鼓聲鑼聲不斷,幾十條龍船在來回遊弋。但他們並非在瞎熱鬧,每條龍船都謹守“3個來回”的傳統規則。所謂嬉戲,是考驗村民划船技術——邊蹬邊划,令這條60~80人的龍船在平靜的河道上無風也能起浪,以營造游龍出海的動態。按村民的說法,游弋3個來回以及無風起浪的傳統都有“風生水起”的美好寓意。會不會有人站不穩掉下水?哪個村的龍船蹬得好劃得好看?都是岸上觀眾的興奮看點。
龍船游弋完畢,等到下午時分潮水也開始退潮了,兄弟村的龍船才開始離開,叫“回龍”。來訪龍船作別主辦村,也至少要划3個來回才會離去。“回龍”這禮節既表達了有來有往的意頭,也表達了對東道主盛情款待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