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茶樹

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植物

大紅袍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的大紅袍茶樹,生長於福建省武夷山九龍窠最後一窠岩腳下。大紅袍茶之所以能獲得“茶中之王”的美稱,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岩罅,岩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

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茶樹兩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採制加工時,一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製的器具。

物種簡介


大紅袍——武夷十大珍貴名叢之一(現已是省良種之一)。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二倍體。
產地分佈:大紅袍母樹位於武夷山正岩茶區九龍窠龍頭岩的懸崖上。清代已有關於大紅袍茶樹的記載;20世紀80年代中期,
從福建省茶科所將經過二十年選育的純種大紅袍“引種”回武夷山,進行中後期的繁育、推廣。武夷山現有較大面積栽培,周邊縣市及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及茶場有引種。
大紅袍茶樹
大紅袍茶樹
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稍稍展開,分枝比較密集,葉梢向上斜著伸展開去,葉子是寬的橢圓形,尖端稍鈍向下垂著,邊緣則往裡翻卷,葉子顏色深綠有光澤,若是新芽,則深綠帶紫,露出毛茸茸的葉毫來。
大紅袍的樹齡已有千年,是稀世珍寶。現在九龍窠絕壁上僅僅有四株,它們由岩縫中滲出的泉水滋潤,不用施肥,而生長茂盛。人們每年五月的十三到十五日高高地架起雲梯採摘,產量極少,大約只有11兩,被視為稀世珍寶。武夷大紅袍,屬於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后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后還有著原茶的桂花香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形態特徵


植株適中,自然生長高幅多達2米以上,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葉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面微隆起,葉緣平或微波,葉身稍內折,葉尖鈍尖,葉齒較銳,深密,葉質較厚脆,嫩芽葉紫紅色,茸毛尚多,節間短,梗細(是該品種特點),一芽三葉百芽重41.0g,花冠直徑3.5cm,花瓣6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開花能結果。

生長習性


生育特性
春芽萌動期在3月27~29日,比福建水仙遲6~7d,為遲芽品種,一芽一葉期在4月16~19日,比福建水仙遲5~7d,一芽二葉期在4月22~25日,比福建水仙遲5~7d,開採期在5月9~18日,比福建水仙遲6~8d。
大紅袍的開採期
據茶界前輩林馥泉記載:1941年春茶季節,大紅袍的採摘時間是5月17日。近十年,武夷山大紅袍的採摘時間雖隨產地不同和當年氣溫變化而變化,大體也是在五月中旬左右。基本上是武夷茶區最晚(遲)生種,一芽三葉盛期在四月下旬,產量中等,以春茶單季計,每667盯產毛茶在100蚝左右(星村前蘭茶園樹齡14年)。
大紅袍茶的滋味
椐1941年林馥泉《武彝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大紅袍記》記載:大紅袍香氣馥郁芬芳,有似桂花香,沖九泡有餘香。現武夷山近十年摸索而生產的純種大紅袍的評審結果,與林馥泉所言相似,前幾泡有桂花香,後幾泡轉有棕葉香,耐浸泡不苦澀,香能溶於水,整體感覺“幽”,是很有個性的岩茶品種。

植物文化


大紅袍茶樹
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上。明清以來長期為天心禪寺所有。建國以後,武夷大紅袍從寺院走向民間,經過60年的科學發展。今年已大面積推廣,成為武夷山當家茶樹品種(品系)。

品質的劃分


大紅袍的春茶四月底五月初開採,每級又有細分,根據品質分為三級,以特級為上。除了等級,根據茶青產地不同,還分為:正岩,即茶青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品質最好;半岩,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周邊;洲茶,即采自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附近的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