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郡

廣漢郡

廣漢郡是蜀中古郡名,即廣至漢水之意。治所先後設在乘鄉(今廣漢市境內) 、梓潼(今四川梓潼縣)、雒縣(今四川廣漢市)、廣漢(晉代時屬地名,在今四川遂寧縣東北)。

東晉時期,廣漢郡尋還後漢舊治雒縣。北周時廢除廣漢郡。

民國初,以廣漢郡舊治漢州(即雒縣)改稱廣漢縣(即今四川省廣漢市)。

簡介


廣漢郡是古四川地區最早的三郡之一。在秦國時期,古四川地區設有巴郡(現重慶境內)和蜀郡(現成都),秦滅亡后,漢高祖6年,新增設第三郡廣漢郡。常琚《華陽國志》:“分巴割蜀,以成健廣。”
漢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後漢徙治積雒,即今四川廣漢市。晉徙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市東北,尋還後漢舊治,北周廢。

演變歷史


秦朝置雒縣。雒縣因雒水(即今石亭江)流經縣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鄉境五里巷。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置廣漢郡,轄13縣。郡治乘鄉,乘鄉在漢代建置的雒縣境內(雒縣治今廣漢市區)。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廣漢郡由乘鄉(今廣漢市境內)遷到梓潼縣。
廣漢郡
廣漢郡
新莽時期(9~23年),改廣漢郡為就都。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8年),復置廣漢郡,廣漢郡郡治遷徙至雒縣。
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83年),魏滅蜀,旋分益州置梁州。廣漢郡改屬梁州,雒縣仍為郡治。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屬梁州,統領雒縣(今廣漢市)、什邡、綿竹、新都四縣,郡治在雒。
咸寧三年(277年),晉武帝封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新都郡為新都國。太康六年(285年),司馬該死後無子繼承,廢除新都國,復為新都郡。同年廢新都郡,還屬廣漢郡。
東晉時期(317~420年),廣漢郡仍屬梁州,雒縣為郡治。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廣漢郡。改置蜀郡,雒縣為其轄縣。
後世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縣、綿竹縣部分地區置德陽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於雒縣置漢州,領雒、綿竹、德陽、什邡、金堂等5縣,以雒縣為州治。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滅后蜀,置漢州,領雒、什邡、德陽、綿竹4縣,隸屬西川路,雒縣為郡治。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改西川路為成都府路。南宋時,漢州仍置,領縣與北宋時相同。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復置漢州,領什邡、德陽、綿竹3縣,撤銷雒縣建制,由漢州直轄原雒縣地區,以原雒縣為州治。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稱帝,建立大夏國,復置雒縣。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滅大夏國。同年,省雒縣入漢州,仍領三縣。明末,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建置沿舊。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漢州為散州(單州),不再轄縣,隸屬成都府,沿襲至民國元年。
民國2年(1913年),改漢州為廣漢縣(緣廣漢郡而名),屬川西道(次年改為西川道)。
1953年7月,廣漢縣改屬溫江專區。1960年4月29日,什邡、廣漢合縣,仍名廣漢縣。1963年1月1日,廣漢、什邡分縣。
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8月,德陽市建立,廣漢縣划轉德陽市。
1988年2月,撤銷廣漢縣,建立廣漢市,為四川省轄縣級市,由德陽市代管。

廣漢郡轄縣古今演變


以下資料參考《西漢地經》,對當時屬於廣漢郡的縣、道、屬國等的地名和今天所在的行政區劃做對比。

成都市

青白江區,屬益州廣漢郡新都縣。
新都區,為益州廣漢郡新都縣。
金堂縣,屬益州廣漢郡雒縣。

德陽市

旌陽區,為益州廣漢郡綿竹縣。
中江縣,屬益州廣漢郡綿竹縣。
羅江區,屬益州廣漢郡綿竹縣。
廣漢市,為益州廣漢郡雒縣。
什邡市,為益州廣漢郡什方縣。
綿竹市,屬益州廣漢郡綿竹縣。

綿陽市

涪城區、遊仙區,為益州廣漢郡涪縣。
三台縣,屬益州廣漢郡郪縣。
鹽亭縣,屬益州廣漢郡涪縣。
安州區,屬益州廣漢郡涪縣。
梓潼縣,為益州廣漢郡梓潼縣。
北川縣,屬益州廣漢郡涪縣。
平武縣,屬益州廣漢郡剛氐道,含益州廣漢郡剛氐道、甸氏道。
江油市,屬益州廣漢郡涪縣。

廣元市

利州區、元壩區朝天區,屬、含益州廣漢郡葭明縣。
青川縣,屬、含益州廣漢郡白水縣。
劍閣縣,屬益州廣漢郡葭明縣。

遂寧市

船山區,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
蓬溪縣,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
射洪縣,屬、含益州廣漢郡廣漢縣。
大英縣,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九寨溝縣,屬益州廣漢郡陰平道。

重慶市

潼南區,屬益州廣漢郡廣漢縣。

陝西省

漢中市寧強縣:屬益州廣漢郡白水縣。

甘肅省

隴南市文縣:北部都尉陰平道,廣漢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