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7坦克

蘇聯研製的重型坦克

I徠S-7(ИС-7)坦克,260工程(Объект 260)是蘇聯科京設計局的尼古拉·沙什穆林設計的一種集重裝甲、重火力、高機動等特點於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在1948到1949年之間由基洛夫工廠生產了6輛樣車。

由於過於昂貴,該坦克最終沒有進入蘇聯軍隊服役。蘇聯轉而進行相對廉價的IS-8重型坦克(后改名為T-10)坦克的進一步改進與279項目核戰坦克、770工程重型坦克的研發。

歷史沿革


1945年末,蘇聯科京設計局就開始著手制定一項代號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製計劃。總設計師雖然仍由科京擔任,但實際的項目設計IS師則由IS-2主任設計師,在蘇聯有著“天才坦克設計師”之美譽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擔任。在研製IS-7的過程中,他一直將KV系列的失敗作為反面教材,旨在生產一種集重裝甲、重火力、高機動等特點於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據現有的資料顯示,他在IS-7開發期間,在莫斯科紅軍裝甲兵軍事學院進行了裝甲鋼板和裝甲防禦相關的研究,並提交了以此為題的博士論文。在論文中,他對以往單純的“厚裝甲=裝甲防禦力“的傳統設計構想進行了嘗試性的挑戰。他認為,通過增加坦克裝甲板厚度導致坦克重量大增,從而大大降低了機動能力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is-7坦克
is-7坦克
1946年,沙什穆林回到列寧格勒。憑藉著超人的大腦和該市海軍研究所的各項資源,他開發出全新的“260工程”。同年9月8日進行了成功的樣車測試,12月25日,第2號樣車順利通過45公里行駛測試,它擁有傾斜外形的車體和由怪異曲面組成的炮塔,另在炮塔上帶有小型機槍塔。
1947年,他對整體外形又進行了重新設計: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車體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彈性能。
最初的260工程全尺寸評估模型
最初的260工程全尺寸評估模型
樣車最終於1948年初完成,不久,蘇軍將其正式命名為IS-7。

性能數據


技術數據

定型車數據如下:戰鬥全重68噸 乘員5人 前蘇聯的IS-7坦克全長(炮向前)10000毫米 車體長7380毫米 寬3400毫米 高2480毫米 車底距地高450毫米 電台型號10-РК-26。
火力:1門S-70 57.2倍徑130毫米加農炮,130毫米穿甲彈丸重33.4千克,初速900米/秒,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280毫米厚的鋼板,彈藥基數 第一次設計30發,輔助武器 2挺14.5毫米КПВТ機槍 備彈1000發 6挺7.62毫米СГМТ43機槍 備彈6000發。
防護:車首前上裝甲 150毫米 傾角65度,車體側面最厚處 150毫米 傾角45度,炮塔正面 210毫米 傾角30度
機動:M-50T 12缸V型水冷4衝程柴油機功率1050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時速 59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 300千米,過垂直牆高 1.5米,最大爬坡度 30度,單位壓力 0.9千克力/平方厘米

基本構造

IS-7坦克
IS-7坦克
IS-7的基本構造與蘇聯傳統重型坦克相差甚遠,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就能設計完成這種近70噸重,集“高機動,重火力和重裝甲”於一體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鬥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驚訝。在IS-7的研製過程中,科京設計局也得到了當地海軍研究所的大力幫助,其中IS-7由海軍1050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強大動力,而由海軍130毫米驅逐艦主炮改制的大口徑坦克炮的威力在蘇軍坦克炮中無人可比,因此IS-7的研製成功,與列寧格勒州、市黨委之間的友好關係密不可分。IS-7的成品現存只有庫賓卡坦克博物館里唯一的一輛,蘇聯當年究竟生產了多少輛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謎,但根據一些資料,僅最初的1946年設計樣車就有3輛。從研製工作一開始,沙什穆林便將坦克的車框和炮塔等外裝甲部分,列為增強坦克裝甲防禦力的研究重點。研製過程中,由於戰爭結束后研發時間頗為充裕,樣車的外裝甲部分曾被反覆多次製作修改,設計人員頗為奢侈地製作了數個車體及炮塔用於擊穿實驗來檢驗其防護效果並選擇適當的加工工藝,一輛樣車完成測試任務之後也進行了擊穿實驗來檢驗防護效果。
實驗中蘇軍使用了自己的122毫米,130毫米和繳獲的德軍88毫米及128毫米等各型反坦克炮。採用較大口徑反坦克炮的原因在於二戰中的實戰經驗以及美蘇兩國的穿甲力學研究和靶場測試表明,傾斜裝甲對傳統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的防禦效果隨彈丸口徑不同而差異明顯,彈丸口徑如果小於裝甲厚度將很難擊穿傾斜裝甲。而大口徑穿甲彈對裝甲整體結構破壞很大,美蘇對虎王的擊穿實驗中都出現了105~122毫米級別加農炮在正常的直射距離無法擊穿虎王車體正面裝甲,卻能在遠距離將虎王的車體裝甲“砸”脫焊的情況,在戰場上這也屬於無法修復的損失,雖然這和德國在生產虎王時飽受戰略轟炸和稀土金屬來源斷絕等困擾而導致虎王材質和工藝較之前的虎式等下降明顯有關,但更主要是因為虎王採用的車體外形過於簡單,穿甲彈的動能無法被很好的分散轉移,因此美蘇戰後對90~85毫米以下級別的坦克炮興趣大幅降低,僅在輕型車輛上使用76毫米級別火炮。並且美蘇戰後設計的新型重型坦克的車體都採用了較為複雜的凸起式正面裝甲構型。
最終科京設計局選擇了在IS-3上採用過的箭簇車首但形狀更加優化,車體側裝甲採用船型構造,側下主裝甲向下傾斜,外部用薄鋼板焊接構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儲物結構來放置隨車工具等雜物,而真正的車體側面垂直面則幾乎全被履帶和負重輪擋住,這種車體設計在擊穿實驗中效果良好。在吸取了IS-3由於沿用戰時較低的工藝標準而導致裝甲焊接質量較低的教訓之後,科京設計局對IS-7的工藝標準定得很高,各樣車皆製造水準也頗高,上述努力獲得了成功的回報,實驗中樣車的正面裝甲,特別是焊縫附近反覆承受了多發穿甲彈攻擊而沒有被擊穿。但這種設計的缺點是佔用車內空間較大,並且較高的工藝標準會帶來高昂的成本,量產車必須維持和樣車一樣的高工藝標準,這樣在戰時就沒有簡化工藝的空間。這點上不如同時期美國新研製的重型坦克和稍後蘇聯的279工程使用的鑄造車體經濟實惠。

發展歷史


起源

儘管IS-3已經擁有了比較完美的坦克三項指標,只要解決了初期生產批次的質量便可以保持戰後初期蘇聯坦克部隊的技術優勢。但是蘇聯人依然遵循技術裝備發展的原則,一邊解決新車的問題,一邊研製其下一代替換車輛,各個設計局又開始加班加點,為紅色鋼鐵軍團注入新的毀滅之血。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獸由此誕生。

火力

IS7的半自動裝填機
IS7的半自動裝填機
首先設計之初,IS-7搭載的就是兩種從未在坦克上使用過的重炮:
第一種是122毫米BL-13-1 加農炮,其身管長度、精度與彈道均S-25T要高,可以使用同樣彈藥,而且初速從781米/秒提高到1007米/秒。
第二種是130毫米S-26加農炮,該炮為ОКБ-172工程重型坦克殲擊車搭載的改進型海軍B-13艦炮,彈重33公斤,初速900米/秒。
兩種火炮均採用分裝式裝填,為了彌補IS-2射速低的問題,並且考慮到重達33公斤的彈丸基本不可能人力裝填加裝了半自動輸彈機。
同時為了提高乘員舒適度,IS-7使用了主動抽氣系統,在射擊后自動將廢氣吸出車體。
火炮俯角3度,仰角3度+15度,合計18度。
然而俄羅斯人並不滿足,1948年12月,IS-7試裝了S-26改裝而來的S-70火炮,初速提高到925米/秒,結果令人滿意,IS-7隨後確定使用該火炮,作為試驗的重點,S-70的實驗一直持續到1951年,中途陸續建造了約20種設計樣車,而其同宗兄弟便是著名的“遠射能手”M46加農炮,冷戰時期這種加農炮出色的遠距離精確射擊能力為其獲得了“窮人的核武器”的綽號,其國產版本59式加農炮及其改型仍為解放軍重要的現役裝備。搭載的半自動化裝彈機,裝填手僅僅需要向輸彈帶上安裝藥包和彈頭,既可以自動入膛射擊,輸彈帶可以最大容納6發。
同時由於戰爭結束,一系列早已實驗完成但為了避免影響生產而沒有裝備在戰時坦克上的自動化火控系統也出現在坦克身上,現代意義上的坦克火控系統正是從各國戰後初期研發的新型坦克上開始起步的。體積和空間較大的IS-7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世界上首批搭載第二代火控系統和偵查系統的坦克之一,成為坦克進入自動化時代的先驅者之一:
IS-7試驗搭載了主動式紅外夜視儀(戰前蘇聯就在BT-7上進行了測試,戰後更是借鑒了繳獲的德制同類設備改進設計),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間戰鬥能力。此外為了更好的發揮S-70火炮的精確射擊能力, IS-7還搭載“Гроза”(暴雨)火控系統,增配了體視式或合像式測距儀和以凸輪等為函數部件的機械式彈道計算機,性能比其先的坦克有了明顯改進,改變了二戰時各國坦克那種靠光學瞄準具上的分划板估測距離然後憑經驗計算射擊提前量的作戰模式,雖然IS-7本身並沒有最終投產服役,但為之後的蘇聯坦克應用火控系統鋪平了道路。

防護

作為二戰以後蘇聯建造的最重型坦克,無論從材料上、設計上還是防護上,IS-7擁有相當強的防護能力:
車首造型繼承IS-3的設計,並改進了幾何形狀,首次在車首前上裝甲厚度150毫米傾角65度,車首下部150毫米50度,車體正面最薄弱環節也達到驚人的100毫米63度,並留在裝甲後部留有空腔以阻擋空心裝葯彈的威脅。同時吸取IS-3的不足,在裝甲拼接部分內襯附加裝甲,此種設計也延續到其後的T-10坦克上。
炮塔則採用75L鉻鎳鉬裝甲鑄造,半球形,正對時,正面最大厚度為炮盾350毫米/0度,正面炮台厚度210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53S與75L,分別為戰後全球最強坦克軋制裝甲鋼與鑄造裝甲鋼,大量使用稀有金屬,其性能如下:
IS-7車體擊穿實驗結果圖
IS-7車體擊穿實驗結果圖
1946年9月8日1號原型車抵達測試場開始測試,2號和3號稍後抵達,同年12月2號原型車開始接受打擊測試,裝甲在繳獲的德軍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預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擊下表現出色,正面無一被擊穿。
260工程新炮塔示意圖
260工程新炮塔示意圖

動力

IS7一號樣車內部結構圖
IS7一號樣車內部結構圖
眾所周知坦克等重型車輛對發動機有著特殊的要求,需要很高的扭矩和較低的轉速並能適合惡劣的工作環境,並且需要較小的體積。這就是為什麼二戰中的航空發動機早已突破2000馬力大關,而1000馬力以上的坦克發動機在21世紀初依然屬於先進技術。在二戰中各國設計師為發動機傷透了腦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通常的選擇是相對馬力較大的汽油機,但汽油機存在機械效率低於柴油機,同功率下汽油機轉速遠遠超過柴油機導致容易起火和零件磨損,對散熱要求高,輸出扭矩較低等先天問題。沒有大扭矩的柴油機將導致同功率下坦克機動性差、過載使用負荷大、汽油容易起火等問題經常導致坦克意外損失,並且馬力越大問題越突出,德國的虎王採用的700馬力級汽油機不僅動力嚴重不足,還使車組飽受發動機故障的折磨。正因為二戰的經驗證明汽油機其實不適合用作坦克發動機,柴油機很快就普及開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國幾乎都不再使用汽油機作為坦克引擎,即便是大型工程車輛也多半採用柴油驅動。為了避免重蹈德國同行的覆轍,也為了更好的打動重視機動能力的蘇聯軍方,為此必須找到一顆合適的心臟,而科京設計局出色的人脈關係則提供了充足的選擇。蘇聯作為較早在軍事領域應用大馬力柴油機的國家,其選擇也較為豐富,並且蘇聯海陸空三軍裝備之間技術共通工作做得非常好,一款成熟的基礎發動機經常有若干不同用途的衍生品,比如2台坦克發動機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台船用或航空發動機,並且早已經過測試和完善,成為了一台成熟可用的發動機,這樣科京設計局就不需要像別國設計師那樣面對將兩台發動機並聯所需要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只要專心處理非坦克專用發動機體積過大的問題即可。
1946年初案之時,IS-7考慮借鑒IS-6的電傳動技術,搭載兩台600馬力輸出的КЧ-30發電機作為主要動力,後由於方案重新設計后,該方案未被採納。
2台B-16發動機的並車結構
2台B-16發動機的並車結構
M50T柴油機由M50艦載柴油機改進
M50T柴油機由M50艦載柴油機改進
到具體設計階段,IS-7先後搭載過3種動力配置:
1、並列兩台B-2家族的B-16坦克柴油機,在2000轉/分鐘輸出600馬力,總輸出1200馬力、6進檔2退檔,
2、基於1500馬力АЧ-30航空發動機的降頻版1200馬力ТД-30坦克柴油引擎、
3、基於1800馬力M50型艦載柴油機(該發動機的中國引進版本為12V180型高速柴油機,通稱“輕-180”)的降頻版1050馬力M-50坦克柴油引擎、轉速為1850轉每分鐘,8進檔2退檔,
最終M-50T柴油引擎和7速液壓助力變速裝置以更低轉速、更大的扭矩、更高可靠性勝出。
並在M-50T基礎上,為IS-7研發更強大的M-850發動機,該機最終用在了277工程坦克上。
一開始設計組給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機動性目標:公路時速70KM/H!雖然稍後該指標降為比較實際的公路時速60公里/小時,這是個頗為玩味的數據,因為首先蘇聯軍方從來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當然,IS-7的火力和防護指標也不是蘇聯軍方要求的),其次此指標的戰術意義也較低。
IS-7的單位功率高達11.3KW/T,與以當時機動性著稱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無幾,加上8速液壓助力變速裝置(T-34T-54坦克和T-62主戰坦克均為5檔無液壓變速箱)的使用,其操作簡單便利,駕駛靈活,機動性能強大,超過了同時代蘇聯中型坦克的水平。
1946年軍代表參觀測試中的1號樣車
1946年軍代表參觀測試中的1號樣車
動力測試的目的是驗證動力系統設計是否合理,動力分配設定是否合適,在完全發揮發動機和變速系統能力的條件下跑出的極速雖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數據,但和最後進入部隊的正式生產車輛卻幾乎毫無關係,因為最終量產車型的最大速度取決於最後變速器等設備的設定和使用手冊的規定,並且各國軍隊出於裝備壽命和經濟性考慮以及場地條件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極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許多轎車實際上能開到170碼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車直到報廢也很可能從來沒開出過這個速度)
1徠946年的時候第一輛原型車已經開始測試,使用了類似德國虎王一般的內藏膠圈式鋼緣大直徑大負重輪。遙控機槍塔和同軸機槍佔用了不少空間,2號車搭載ТД-30發動機,極速測試時更發生了嚴重事故:加速到59.6KM/H時負重輪膠圈發生自燃,火災波及了測試用其他設備並最終導致油箱起火,雖然最大程度透支動力系統的極速測試肯定會以故障收尾,但負重輪膠圈起火在坦克試車中實在是太罕見了,猝不及防的實驗人員沒有事先安排救火車跟隨,結果車組只能跳出坦克然後眼睜睜地看著樣車焚毀,IS-7能否跑出設計團隊最初理想中的70碼時速(哪怕只是個實驗數據),恐怕沒人知道了。雖然此事故是實驗準備不充分所導致,和之前IS-6電傳動樣車試車時因設計疏忽導致大爆炸完全不是一回事。

改良

基於不成功的初期樣車上的反饋,設計團隊在1946~1948年改進了設計,炮塔和車體都被重新設計,主要目的在於增加車內空間,動力裝置的布局也被優化。擠占車內空間的機槍們大部分都被移出車外,變成外置機槍——二戰中德軍步兵反坦克火力讓蘇軍坦克損失很大,為此在進入“核大戰時代”之前,戰後初期設計的蘇聯新型坦克很多都採用了不考慮在作戰中重新裝填的外置機槍,例如T-54早期型號等,這種“機槍強迫症”直到核武器成為各國陸軍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時才有所緩解。
新的炮塔其實1946年底就被設計出來,雖然外觀上和舊方案相比更低矮,但實際上整體更寬,因此內部空間有所增加。遙控機槍塔被移除,並列機槍被移到火炮上方以騰出空間。而車頂的14.5毫米高射機槍在行軍時則可以放倒固定。
3號樣車與1號樣車橫截面對比
3號樣車與1號樣車橫截面對比
車體的變動則更加明顯,首先整體放寬,原先如同現代防雷車一樣幾乎成V字形的車底被改成相對平緩的式樣,車內空間大大增加,彈藥的擺放位置也被優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二戰中蘇聯坦克的損失統計里,地雷是名列前茅的主要損失原因, IS-7設計時相當注意地雷的防護,2個版本的車體底部都分2層且呈倒三角結構,懸掛扭桿實際上安裝在車艙之外由裝甲獨立包裹。
修改後的260工程1948年版本和之前的1946年版本其實幾乎是兩輛完全不同的坦克,連火炮也做了小許改動,炮口制退器都換成了仿照德軍128毫米反坦克炮的“胡椒瓶”式制退器。空間獲得釋放之後IS-7適當增加了備彈量,最終定稿型備彈30發,但依然是不足的,其他一些不足也得到了改良。應當說蘇聯坦克設計部門並沒有因為戰爭結束而降低工作效率,但技術上的複雜外加全新設計的車體讓IS-7依然進度較慢,好在戰後寬鬆的環境讓科京設計局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完善改進設計,最終他們差不多用了3年時間才使IS-7基本達到實用標準,同時期其他蘇聯坦克所用的時間要短得多。
1號車於1947年初進行了累計2500千米的越野實驗,搭載2台B-16引擎和C-26火炮。
2號車按照1號車的實驗結果進行了大量改進,搭載1台ТД-30引擎,於1947年11月23日進入累計行程740公里的國家測試,並測試了武器系統、通訊系統,以及不同丘陵地貌、人造路障、路面狀況的機動實驗。1948年3月20日開始又進行了累計2015公里的越野測試。總體結果令人滿意,在66噸的重量下,達到了60公里/小時最大公路速度,但是坦克起火損毀,百公里油耗419升較為理想。
3號車1947年12月30日完成,搭載1台M-50T引擎,進行了火力測試,結果令人滿意,1948年4月30日,交通運輸部部長維亞切斯拉夫·亞歷山德羅維奇·馬雷舍夫在蘇共中央第935-288號決議中指出:“2輛IS-7試驗車已經完成測試,第2輛測試車由於C-70火炮的延期在1946年年底才進行了實驗,第2輛原型車,在5月將依照蘇共中央1946年12月2日做出的350-142號決議要求進行實驗,包括:1.光學測距儀和電子測距儀的分別實驗;2.降低主機功率(從1800馬力原型機)至1000~1300馬力區間,以適應傳動系統、並要求降低功率到至少滿足勝任依靠內油執行300千米公路行程作戰任務。”,該車目前保存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4號車1948年7月21日完成,進行多部門聯合測試。
5號車1948年7月16日完成,未安裝武器、動力、通信系統,只完成了車體和炮塔,進行防護測試。
1948年9月,全部測試完成,蘇聯運輸工程部部長伊斯德爾維奇和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在聯名給斯大林的備忘錄《關於新式重型坦克IS-7》中寫到:
“基洛夫工廠生產的IS-7重型坦克性能超越任何我們已知對手的坦克和正在研發的坦克。它是我們的設計師在坦克製造領域的重大成就
1、該坦克使用130毫米坦克炮,發射33.4公斤穿甲彈達到900m/s的速度;
2、該坦克是人類第一種採用機械式裝填+電氣化瞄準的坦克,實現每分鐘5~6發的射速;
3、該坦克正面車體和炮塔整體可以防護以900m/s速度射擊的128毫米火炮(註:德國128毫米坦克炮);
4、該坦克具有高達60千米每小時的最大速度,同時操控性良好,機動性高於當時的中型坦克;
5、該坦克第一次安裝了1050馬力動力系統以及其匹配的行星變速器,並進行了優化設計,使用回熱裝置,提高了發動機的冷卻效率;
6、加裝了火炮抽氣裝置,提高了乘員舒適性和射速,
7、加裝了自動電控機槍,
8、運用了扭桿懸掛和液壓限位器,增強了了高速條件下的平穩性
9、建議追加15輛訂單在部隊進行預服役”
時任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司令的裝甲兵元帥波格丹諾夫對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表示:
“在1949年應該增加50輛IS-7和300輛IS-4;IS-7,配備第8近衛集團軍所屬的師級單位”

最終命運

蘇聯軍方的顧慮:
許多人為IS-7在正式降生前一刻被扼殺感到痛惜:它擁有德國重型坦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堅甲巨炮的同時還有蘇聯坦克出色的機動能力,戰後借鑒了德國,美國的先進技術讓蘇聯坦克大大改善了工藝,和平時期寬鬆的條件也讓蘇聯人可以精心製造裝備……
看起來蘇聯有足夠的精力和金錢來裝備已經初步完善了的IS-7,而在1946~1949年的歐洲,老對手德國已是各國佔領下的一片廢墟,那些永遠留在了繪圖板上的夢幻戰車們此刻成為了美蘇英法設計師們的桌上的參考資料。
美蘇兩國雖然在各自佔領的德國領土上組建了完全聽命於華盛頓或者莫斯科的“德國武裝力量”,但此時他們都只有美蘇裝備可用,要等到德國投降20年後的1965年才有戰後第一款德國坦克:豹1型投產,而戰後初年的法國還在尷尬地搜刮各國戰時生產的舊坦克維持武裝(法軍裝備了數十輛黑豹,在東南亞的法軍則悲催到使用日本遺留89式坦克維持秩序!)戰前和戰時在重型坦克發展上走了彎路的英國和美國雖然奮起直追,但畢竟缺乏相應技術儲備和使用經驗,對重型坦克的定位也並不如經驗豐富的蘇軍那樣清晰明了,此時他們的新型重型坦克計劃,例如1948年開始研製的M103等針對的則是在1945年柏林勝利閱兵式上耀武揚威的IS-3,而M103計劃開始時IS-7已經接近定稿等待國家驗收了……看起來在戰後的第一輪軍備競賽中,IS-7可以讓蘇聯佔盡先機,然而蘇聯軍方卻依然選擇了拒絕。
重量和尺寸
打造完美無敵戰車是每一個設計師的夢想,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全無敵的武器,IS-7的主要指標在40年代末毫無疑問是超前的,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讓蘇聯軍方難以承受的:IS-7太過複雜。複雜也就意味著昂貴。不但是本身造價的昂貴,還有維護和使用上的昂貴。蘇聯軍方對拒絕裝備IS-7的解釋中明確指出將近70噸的體重對於長距離運輸非常不利,如果裝備它的話蘇聯境內大量基礎設施,特別是橋樑都要進行加固改造,對於剛經過4年戰火蹂躪,百廢待興的蘇聯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
核武器的威脅
一些俄文資料例舉了蘇聯軍方另一個拒絕裝備IS7主要原因:核武器的威脅。在蘇聯軍方驗收IS-7的1949年,東西方冷戰正式開始,蘇聯自己的核武器也試爆成功,對於核武器對未來戰場的改變,在當時而言美蘇軍方都在激烈論證之中,一種在蘇軍中佔了主流的觀點認為,核武器將大量消滅坦克部隊,坦克部隊的消耗將比二戰中更大且戰損裝備回收修復率更低,因此裝備基於二戰經驗設計的IS-7是不合適的。事實上也差不多,當時未意識到核武器過度的殺傷力和全人類都無法承受的核冬天效應的美蘇兩國只是將核武器視為一種新型彈藥,正挖空心思把核彈裝上一切可用的常規裝備:核大炮,核地雷,核迫擊炮甚至核無後坐力炮等現在看來無比瘋狂的裝備當時不少甚至都裝備了部隊。如果50~60年代美蘇開戰,那幾乎肯定以對峙在德國境內的美蘇兩軍精銳單位互射核武器開場!重建中的德國會被更徹底地炸成平地,駐紮在德國的美蘇大軍的下場自然好不到哪裡去。而駐德蘇軍集群作為最優先配備新式裝備的部隊,IS-7如果裝備部隊自然將首先配置給他們,損失慘重是意料之中的。
加工複雜,無法簡化生產,人員培訓成本高
IS-7這樣的重型坦克加工難度太大,必須維持較高的工藝水準才能保證裝備質量合格,無法在戰時簡化工藝提高產量,這樣連快速補充戰損都很困難,形成規模優勢就更難了,在當時蘇軍的作戰理論中,重型坦克是構成陸軍突擊矛頭的重要主戰裝備,單車性能再高,如果只能像虎王那樣斷斷續續累計生產幾百輛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毫無助益。此外IS-7隻能交給精銳車組精心使用,而即使是如此一旦維護或者後勤保障上出了問題,這樣複雜的大型裝備也難逃悲劇的命運。對於剛經過了4年血與火的洗禮,見識過蘇美德英等國坦克在戰場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問題,並且預計將面臨比二戰更嚴峻的戰場環境的蘇聯軍方來說,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類似的情況幾乎是德軍重型坦克遭遇的翻版,德軍已經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蘇軍顯然不打算重複一次。而且如前文所述,蘇軍預計美蘇開戰時駐紮在德國和東歐的一線部隊將遭到對方核武器的優先打擊並在己方核武器的開道下突擊,裝備和人員消耗無疑將是驚人的。
IS-7之後蘇聯發展了大量應對核戰爭的裝備,更是發展了專門應對核戰條件的重型坦克279工程,說明蘇聯軍方對核武器的威脅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雖然後來的研究證明坦克部隊並非在核戰中無法生存,相反裝甲車輛是核戰中最能保持戰鬥力的。但這是十餘年之後的事了,對於IS-7而言,它列裝的機會已經被剝奪了。
有更經濟的選擇
此外戰時由於保證彈藥供應是壓倒一切的優先事務,為了避免調整生產線影響供應,蘇聯並沒有為主流的坦克炮配發新彈種。此外由於長期以來蘇聯彈藥生產中,彈丸重量和裝藥量的公差較大,導致蘇聯火炮設計時就必須留有很大的余量以保證使用時不容易發生事故。德軍對繳獲的蘇聯76毫米加農炮的改造中就發現其身管大有潛力可挖。戰後蘇軍大力改善的軍工生產,提高生產標準,使得用更新彈種,修改葯室的辦法來挖掘現有火炮潛力成為了一種更經濟實惠的選擇。蘇聯最後的重型坦克T-10M就使用Д-25T系列122毫米炮的發展型號。實際上, IS-7並非蘇聯唯一一個採用130MM主炮和自動裝填機的重型坦克方案,後來的279工程等也採用了類似的配置,但也無一例外的被軍方拒絕。

尾聲

IS7被蘇聯軍方拒絕之後,基於IS-7底盤的數個計劃,例如261,263工程自行火炮計劃也隨之下馬。在當時,IS7計劃對蘇聯現有技術儲備的整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功的將130毫米加農炮,大口徑火炮自動裝填機,1050馬力艦艇用柴油機這些在當時看來沒法裝上坦克的設備整合了在一起,並裝備了機械式火控系統,獲得了一款主要性能超出了當時軍方實際需要的大型技術裝備,在這層意義上,IS7本身也是一項技術儲備,在後來蘇聯研發的其他各型坦克身上,尤其是IS-8也就是T-10,雖然一些不專業的軍文聲稱T10是IS-3的改進版,甚至說它的車體和IS3一樣,但實際上它的車體設計卻處處透著IS-7的影子,比起IS-7,IS-8除了用了質量更好的裝甲鋼之外,最主要的不同便是使用了更實用的火炮,因此不必裝著巨型炮塔,較輕的炮彈也不需要彈夾式裝填機完成裝填,只需尺寸小得多的輔助推彈機完成最費力的推彈工作即可(T-10上裝備的正是輔助推彈機),當然也不需要把艦艇柴油機硬塞進車體,除此之外IS-8/T-10與IS-7非常相似。但較輕的車重使T-10可以不斷接受升級改造,再加上戰後寬鬆的環境帶來的工藝水準大幅提升,T10成為了一款非常耐用的裝備,在作戰部隊服役到70年代才被T-64等型主戰坦克徹底取代,轉入訓練單位和作為火力點使用的T-10系列直到90年代才全部從俄軍退伍,整體經濟性非常出色,而如果不是科京設計局在IS-7上的大膽嘗試,是不會有T-10這樣成功的產品的。因此其實IS7更準確的定義應該是:試驗重型坦克。
大量借鑒IS7設計的T10車體
大量借鑒IS7設計的T10車體
1960年崇尚核武器和導彈至上論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令終止了所有重型坦克發展計劃,因此T-10M也就成了蘇聯重型坦克的絕唱。歲月如梭,重型坦克的時代就伴隨著T-10M和M103的退役走進了歷史終點站。而IS-7作為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個特例,以其大膽的技術目標和設計思路為坦克發展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坦克世界


主要特徵
級別X
生命值2,400
重量/最大載重量68.19 / 70.95 噸
價格6,100,000
乘員
車長炮手駕駛員裝填手裝填手(通信兵)
機動性
引擎功率1200馬力
最大速度59.6公里/小時
旋轉速度28 度/秒
炮塔轉動速度25 度/秒
裝甲
車體裝甲(mm)150/150/100
炮塔裝甲(mm)240/185/94
性能
火炮130毫米 S-70
彈藥30發
傷害367-613
裝甲穿透(mm)187-313
射擊速度4.38發/分鐘
視野範圍
標準型400米
通信範圍
標準型720米
炮塔
級別炮塔裝甲旋轉速度(度/每秒)視野範圍(米)價格
XIS-7240/185/942540066,000
火炮
級別火炮傷害(HP)炮彈穿深(mm)射擊速度(發/分鐘)價格
X130 mm S-70490/490/640250/303/684.38297,000
引擎
級別引擎功率 (馬力)起火幾率 (%)價格
XM-50TI120015132,000
懸掛
級別懸掛最大載重量 (噸)旋轉速度 (度/秒)價格
XIS-770.952882,500
電台
級別無線電通信範圍 (米)價格
X10RK-26720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