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仁宇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仁宇,男,1931年7月20日生於上海,籍貫浙江江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原院長。

1952年胡仁宇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被選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1956年9月被選派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58年提前回國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負責組建加速器與中子物理實驗室;1986年至1994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改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1995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胡仁宇長期從事核物理實驗、核試驗診斷、慣性約束聚變和核安全研究,領導籌建了多個核物理實驗室,在聚合爆轟熱核反應研究、核試驗近區物理測量等方面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承擔有關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和其他核測試工作;開展了強脈衝混合輻射場的各種特性的測量工作;70年代末以後,參加組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

2019年9月25日,胡仁宇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

2020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功勛榜發布,胡仁宇上榜,被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

人物經歷


1931年7月20日,胡仁宇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江山,祖籍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仙岩鎮官溪村。
1946年,胡仁宇考進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在高中學習期間他就喜歡數理化和從事課堂實驗。
1948年,胡仁宇高中畢業后參加了高考,被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同時錄取,考慮到交通大學離家較近,所以他選擇在上海的交通大學就讀。
1950年,胡仁宇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對工科並不太感興趣,而非常喜歡物理學科,就申請轉到清華大學物理系繼續學習。
1952年8月,胡仁宇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被選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6年7月,胡仁宇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被選派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是物理學家契倫科夫(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58年,以研製核武器為主要任務的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成立,胡仁宇奉時任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之命調回國,到二機部九局工作,胡仁宇如果繼續在蘇聯留學,畢業后就是副博士學位了,但他並不計較這些,而是服從了組織的安排。上班的第一天,他接受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負責組建加速器與中子物理研究室。
1959年6月,蘇聯拒絕提供原子彈研製的技術資料並撤走專家,胡仁宇所在的國家二機部等相關單位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
1963年,胡仁宇等上萬名科研人員、解放軍官兵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前往青海的金銀灘核試驗基地。
1981年,國防科工委組織了“核爆近區物理測試專業組”,胡仁宇被任命為兩召集人之一。
1983年6月,胡仁宇被提拔為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協助院長鄧稼先教授組織領導全院的科研工作。
1985年9月,胡仁宇接替病重的鄧稼先教授的工作,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代理院長,承擔全院領導工作。
1986年,胡仁宇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
1987年7月24日,胡仁宇等10多位有重大貢獻的中年科學家受中共中央邀請到北戴河休養,並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接見。
1991年,胡仁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1月,因年齡關係,胡仁宇從院長的位子上主動讓賢,改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高級科學顧問。
1999年,胡仁宇又受到江澤民、李鵬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2020年1月15日,中國核工業功勛榜發布,胡仁宇上榜,被授予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胡仁宇
胡仁宇
胡仁宇一直從事於集體性很強的國防大科學研究任務,主要做核物理實驗研究及核測試技術工作。根據不同時期任務需要,和同事們一起組織並領導了多個物理實驗室。負責完成任務中遇到的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強脈衝輻射測量等方面的工作。1980年後,參與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
20世紀60年代初,為利用核爆回收微塵樣品來診斷核裝置爆炸的性能,胡仁宇提出通過測定樣品中裂變碎片、鈾和超鈾同位素相對原子數來定當量和中子能量範圍的方法,利用各種指示劑元素的中子反應產物的放射性測量來確定裝置爆炸時不同能區的中子數的方法等。他和同事們組織了一支理論、化學分析、物理測量密切結合的隊伍,建立了配套的儀器和設備,通過大量的預先冷實驗,克服了多個科學技術難題,掌握了相關技術。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科研室負責人的胡仁宇,親自參加了這次試驗,並擔任了作業隊一個小組的領導人。他和他的同事們研製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裝配在第一顆原子彈上。以後,他又轉入氫彈技術的實驗工作,擔任了實驗室副主任,在當時部一級的負責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在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他帶領一支年輕的科技隊伍,在空氣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復一年地戰鬥在風沙瀰漫的戈壁灘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峽谷中,為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作出了貢獻。
20世紀70年代初,胡仁宇隨整支研製隊伍調往四川基地,擔負九院(核武器研究設計院)二所的科技領導重擔,負責籌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他和同事們陸續研製了一整套物理診斷技術設備,先行開展有關物理實驗室研究,為開拓這一前沿前沿學科領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國防科工委聘為近區物理測量組負責人。他組織科技人員探索新的測試原理和方法,對快速脈衝輻射場測試技術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2年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4年國家發明二等獎
198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胡仁宇認為:除了能源以外,在非動力的核技術應用方面,包括工業、農業、醫學和科學研究領域,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這個現實,迎頭趕上,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投入到這方面的實際工作去。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4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88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0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20年​中國核工業功勛獎章
2021年6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78年中國物理學會理事
1986年四川省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
1993年3月至2003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

個人生活


胡仁宇的父親是一位知識分子,母親是衢州市區人。1942年6月10,日寇侵犯江山後,把胡仁宇家的房子燒毀了。這年冬天,他的父親因戰亂流離、缺衣少食、積勞成疾,無錢醫治而去世。
胡仁宇的爺爺早年從江西遷出,出於工作的原因,胡仁宇偶爾回到上饒市玉山縣仙岩鎮官溪社區。2004年清明節期間,胡仁宇與他的堂兄一起回玉山縣給他們的祖輩掃墓,並拜訪了胡氏宗祠

人物事迹


胡仁宇
胡仁宇
1949年,18歲的上海交通大學大二學生胡仁宇申請換專業——從電機系轉到物理系。
1952年,胡仁宇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工作。
1956年8月,胡仁宇赴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讀研究生。
1958年7月,胡仁宇回國時,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告知他:不要再回蘇聯學習,馬上到二機部九局報到。二機部當時負責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以研製核武器為主要任務。胡仁宇來到二機部九局,接到一個任務:和王方定一起組建中子物理與放射化學實驗室。當時,蘇聯與中國簽訂協議,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然而,好景不長。1959年,蘇聯撕毀協議,中國只能“自己動手,從頭摸起”,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
1963年,根據原子彈試驗的實際需要,胡仁宇與眾多科研人員遷往青海某核試驗基地。胡仁宇與同事們研製的核心部件,被成功地裝配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上,為第一顆原子彈的核爆試驗提供了保障。胡仁宇參加了10多次核試驗,組織領導了其中6次,根據國家需要,與同事們保質保量按進度完成,滿足了理論設計對近區物理測量的要求,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