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華劇場的結果 展開

中華劇場

天津中華劇場

天津中華劇場曾名“中華坤書館”、“中華落子館”、“中華茶園”、“中華戲院”。坐落在今和平區南市,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

簡介


中華劇場曾名“中華坤書館”、“中華落子館”、“中華茶園”、“中華戲院”。坐落在今和平區南市,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理魏鴻翼

結構


中華劇場 為磚木結構,中型規模,設300多座席。樓下設方桌,每桌3面設6個凳子;樓上3麵包廂。舞台為伸出式,上有橫匾,書“中華樂土”4字。台口前有橫鐵桿,為坤書館和落子館時期演員站立演唱時的扶手。兩台柱書抱柱對聯:“好景目中收,觀不盡麝月祥雲,鶯歌燕舞;春風懷中抱,領略些溫香軟玉,桂馥蘭芳”。

歷史沿革


中華劇場建成初期曾演京劇河北梆子和曲藝(時稱“什樣雜耍”)。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與華樂坤書館、群英坤書館、天會坤書館、同慶坤書館、權樂坤書館、慶雲坤書館並稱為“七大坤書館”。自慶春平腔梆子班在津唱響后,中華茶園遂改為專演落子的落子館,並一度成為生意最興隆的落子館之一。1946年,茶園經理魏宇瀛邀角組班,成立中華茶園河北梆子劇社,集中了當時的梆子名角金鋼鑽王瑩仙) 、銀達子(王慶林) 、葛文娟、金寶環、小翠雲、柳香玉、金香水、韓俊卿、張美雲、王桂如、楊柴如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金水橋》、《燒骨計》、《回荊州》 、《蝴蝶杯》、《汴梁圖》 、《南天門》、《萬里長城》、《丁香割肉》、《三娘教子》、《辛安驛》、《拾柴》等,觀眾經常爆滿。解放后改名“中華戲院”,演出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80年代曾一度出租改為服裝商場。后經修繕,設置茶座,恢復為文藝演出場所,先後更名“中華劇場”、“中華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