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班貝格的結果 展開
- 巴伐利亞州的直轄市
- 小行星
班貝格
巴伐利亞州的直轄市
班貝格(Bamberg),也譯作班堡、班貝克或巴姆貝格,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直轄市,位於巴伐利亞北部,隸屬於上弗蘭肯行政區,也是班貝格縣的首府。班貝格是一座大學城和行政城市,是天主教班貝格總教區的駐地,也是上弗蘭肯地區的重要中心。總面積54.62平方千米,總人口70084人,其中男性32783人,女性37301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283人/平方千米。
班徠貝格老城是德國最大的一座未受戰爭毀壞的歷史城區,1993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外,中德文雙語寫作的記者和作家謝盛友2014年3月16日以10621票(CSU-基督教社會聯盟黨內最高票)當選班貝格市議員,而聞名全德國。班貝格還以多種特產啤酒而出名。工業以紡織和機械製造(電子設備、重型機械等)最為重要,還有鋼琴、瓷器、製鞋等廠。有皇家大教堂、歷史博物館(原主教舊宮)和收藏藝術珍品的主教新宮等建築古迹。
班貝格[巴伐利亞州的直轄市]
班貝格這座位於雷格尼茨河畔的小城之所以為人所知,主要是歸功於著名的班貝格交響樂團以及它的教堂建築。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未能欣賞到班貝格交響樂團的演出,而它的教堂則不愧為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由於是水邊的城市,它被當地人稱為小威尼斯。
據說公元902年,德國被敕封為聖徒的皇帝海因利希二世決心把班貝格建設成為世界的首都,由他開始興建的大教堂成了中古時期在組織與技術上的傑出之作。在以後的數百年的進程中,這座由皇帝創建的城市由於主教們在經濟上的大力投入而使德國出現了一座絕無僅有的教堂城市。其著名的古迹有班貝格騎士塑像、米歇貝克修道院、大教堂,以及市政廳和水晶宮等。
班貝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2年建立在如今主教座堂山上的“巴本堡城堡”(Castrum Babenberch),原本是屬於東法蘭克巴本堡家族的封地。但在903年同萊茵法蘭克康拉德家族的一場血腥世仇戰役中,巴本堡家族失去了這塊封地,被國王收回統治直至973年,奧托二世皇帝將城堡送給了他的表兄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951年—995年)。
1007年,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的兒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二世在班貝格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區,同年又下令建造城市的第一座主教座堂,這座主教座堂先後兩次被焚毀,13世紀最後一次重建后保存至今。在16世紀的一次平民反對主教統治的起義失敗后,在洛塔爾·弗朗茨(Lothar Franz)主教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舍恩博爾恩主教(Friedrich Carl von Schönborn)的統治下,班貝格經歷了巴洛克時代的文化發展,此後遭受了多場戰爭之苦,先後在三十年戰爭時被瑞典,七年戰爭時被普魯士,19世紀又被法國軍隊侵略。
1802年9月2日巴伐利亞軍事佔領班貝格,隨後在11月29日宣布班貝格成為巴伐利亞的一個省,克里斯托夫·弗朗茨·馮·布澤克(Christoph Franz von Buseck)主教退位,標誌著班貝格地位獨立性的終結。
1854年5月25日和26日,德意志的8個中型邦國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符騰堡、巴登、黑森-卡塞爾、黑色-達姆施達特和拿騷曾在班貝格召開會議,決議只有德意志邦聯才能代表德意志各邦國對外簽署協約,以此回應和對抗德意志的兩大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此前在東方問題上組成的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19年4月7日,剛剛被選出來的巴伐利亞政府在同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的鬥爭中失敗,流亡班貝格並在那裡尋求軍事援助以反擊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在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被威瑪防衛軍和自由軍團武力解散后,1919年8月14日班貝格憲法簽署,是巴伐利亞的第一部民主憲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班貝格成為美國佔領區,並建立了一座難民營。自從二戰結束后,班貝格一直都是美軍在德國的駐地。
班貝格主教座堂
班貝格老城由於它的模範作用,在1993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它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一座在早期中世紀城市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中世紀歐洲城市。班貝格老城內保留了大量11世紀至18世紀的歷史建築,是中世紀教堂、巴洛克居民住房和宮殿的完美結合,生動地展現了整個歐洲建築藝術的發展歷史。班貝格的建築藝術影響了德國中部,一直到匈牙利,和巴洛克時代的波希米亞也有著緊密的聯繫。
班貝格的小威尼斯
姐妹城市-雙子城
巴姆貝格與下列諸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英國貝福特(Bedford)
匈牙利艾斯特根
奧地利費爾德基興(Feldkirchen)
捷克布拉格
徠法國羅德茲
奧地利菲拉赫
中國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