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橋
情人橋
“情人橋”主要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地名,另一個是歌曲。作為地名的“情人橋”,各有敘述沒有歧義,值得一提的是歌曲“情人橋”。歌曲“情人橋”雖然是台灣柔情歌手韓寶儀先唱,但被譽為“成都甜歌皇后”的周虹的演唱卻備受青睞,周虹甜美的聲音,動情的演唱給人一種清新、典雅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音樂欣賞者的好評。
哎.....
情人橋簡譜
沒到家門嘛 先到情人橋
沒呀到家門嘛 先到情人橋
見到情人橋 岸上瞧一瞧
瞧瞧情哥嘛 等得可心焦
瞧呀瞧情哥嘛 等得可心焦
情哥莫心焦 小妹回來了
幾年沒見嘛 哥哥你可好
幾年呀沒見嘛 哥哥你可好
情哥說道 妹妹你莫笑
日走千遍嘛 踩斷情人橋
日呀走千遍嘛 踩斷情人橋
哎......
(1)位置
漁人碼頭情人橋
漁人碼頭情人橋
情人橋位於台灣台北縣淡水鎮,是淡水漁人碼頭的跨港大橋。淡水漁人碼頭位於台北縣淡水鎮,淡水河出海口右岸,舊名淡水第二漁港,完成於1986年。淡水漁人碼頭東連大屯山脈、西隔淡水河與觀音山相峙,聞名遐邇的“淡江夕照”於此可以一覽無餘。
(2)結構
台北縣的情人橋
(3)命名
情人橋
2003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正式啟用,由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命名為情人橋。在陳水扁與蘇貞昌縣長引領下,情人們相偕走過一百六十五公尺長的跨港橋,完成了該橋的啟用儀式。這座橋以人字形單面斜張為橋型,單塔流線的彎曲造型與帆船的風帆意象相互呼應,是淡水新地標,也為漁人碼頭再添風光。未來的淡水縣更將興建結合玩賞、採購餐飲的多功能“北縣漁市” ,使淡水漁人碼頭成為國際級的海口景觀公園。
九黃山的情人橋
九黃山的情人橋(鐵索弔橋)
在北川西羌九黃山風景區上,有一座據說是中國最險峻的情人橋。橋飛跨於兩個峭壁之上,懸在空中超過300米,走在上面,想不心跳過速都難。據《羌族史》記載,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末,在今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已有羌人活動,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氏各部落”,羌人先祖古羌王阿巴白構給他的九個兒子分封屬地,第九子爾國基的分封屬地就在今平通河兩岸的區域,爾國基帶領其屬下羌民在此建立了美好的家園,民間稱此地為“九皇山”,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叫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破四舊、立新風”,人們為避“封建帝王”之嫌,改“皇”為“黃”,遂稱“九黃山”,因其屬古西羌之地,故全稱由原來的“西羌九皇山”變成了現今的“西羌九黃山”。
這座橋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九黃山猿王洞生活著一群猿猴,猿王帶領著它們覓食野果、抵禦野獸,晚上就歇息在溶洞中,過著舒心自在的生活。傳說天上的仙女也羨慕這裡的美景,常在此遊玩。猿王愛慕仙女,攀著古藤,盪過深澗,來此等候仙女,後來猿王與仙女終於成為情侶,永結同心。猿王和仙女的純真愛情終於感動玉皇,把猿王也超度成仙,讓他與仙女能天長地久地生活在天堂。後來人們在猿王上天的地方建起了飛仙閣,在猿王攀藤盪澗的地方建起了“情人橋”。
有詩讚曰:“古藤斜掛牽玉女,飛澗橫鉤渡玄猿”。
簡陽情人橋
在千年前,江的兩邊沒有橋,江的兩邊就是兩個村寨,村寨那頭住著美麗善良的少女阿水,而村寨這邊住著勤勞勇敢的少年阿山。阿山常在江這邊打柴,阿水常在江那邊放羊。
他們經常隔江相見,時間一長,便互打招呼,互相問候,於是日久生情。一天,阿水情不自禁,羞紅著臉向對岸的阿山唱道:“大河漲水水浪沙,魚在河中搖尾巴;幾時得魚來下酒?幾時得哥來成家?”阿山一聽,心中大喜。馬上回唱道:“哥隔水來妹隔崖,繞山繞水都要來;哥變燕子飛過河,妹變蜜蜂飛過崖。”他們以歌傳情,信誓旦旦。
為了能過江和心上人在一起,阿山砍樹搭橋。但江水太猛太急,搭橋的樹木一次次被無情的江水沖走。阿山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一隻巨龜浮現水浪之中,為阿山托起橋木,幫他過江與阿水相會。
他們的愛情感動了江中這隻神龜,神龜就緊靠沱江幫助他們在江上修建了一座木石結構的拱橋,橋面呈拱形,兩側有石欄。橋修好之後,阿山和阿水天天都能在一起了,彼此熱戀,如膠似漆。他們的戀情被阿水的父母知道了,阿水的父母嫌阿山家裡貧窮,堅決反對,並要將阿水嫁給寨主的憨兒子。
阿山和阿水痛苦萬分。為了永不分離,他們在7月7日的那一天晚上,兩人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從那座橋上縱身跳向江中,殉情而亡。當他們跳入江中的那一瞬間,只聽得一聲巨響,這座橋突然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對相愛的人兒,重新修建了現在這樣一座橋。並且稱之為:“情人橋”。
瀘沽湖情人橋
黃山情人谷的情人橋
黃山情人谷里的情人橋
黃山情人谷里的情人橋在黃山的翡翠谷。翡翠谷昵稱情人谷,愛情谷,是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谷中有溪,名碧玉溪,人稱愛河。入門不久便是情人橋。橋上鎖滿了遊覽至此的有情人用以表示永結同心的連心鎖,密密麻麻,滿橋皆是。鎖分中外,有愛被寰宇之妙趣;有些鎖錯綜纏繞,如同兩心相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向里走,山澗邊一個巨大的“愛”字橫卧地面,似是昭示此谷主題。
蜈支洲島的情人橋
蜈支洲島的情人橋
蜈支洲島的情人橋是三亞市海棠灣鎮蜈支洲島風景點之一。原是座鐵索橋,是當年守島部隊的海上瞭望點。走在搖搖晃晃的鐵索橋上,需要幾分膽量和機靈。有些小姐既想過橋到瞭望點裡體會一下,又怕掉進海水裡,過橋時緊緊抓住朋友的手不放,因此這橋又被戲稱為“情人橋”。後來島上為客人安全著想,故將原來的鐵索橋改造成現在的古樸典雅的棧橋。有興趣過“情人橋”的朋友,不妨上橋試一試。
曼德勒情人橋
坐落在緬甸心臟位置的曼得勒市,是歷代皇帝的居住地,在城郊有一座著名的情人橋,傳說她是翡翠娘娘離開故鄉大理經長途跋涉來到緬甸首府曼德勒,緬甸王子在橋頭翹首以待他的心上人翡翠仙女的到來,兩個相愛的情人手牽著手在金色夕陽下相互依偎著走過木橋來到皇宮寶殿;後人們為紀念這段愛情故事,將此橋稱作情人橋,至今緬甸曼德勒青年定情時都有手挽著手在情人橋上走一走,祈求愛情美滿幸福。
木橋全長二千餘米,高五米,寬二米,每距一米五,立一根木樁。木樁有電飯煲的粗大。單邊一千三百三十三根;因它是排列成對的,雙邊共有二千六百六十六根,每對木樁上用一根兩米長的橫木作橫粱,共有橫粱木1333根。橫粱上豎著釘了五行橋筋。橋筋是用大小相同的木墩來完成。如果把五根作橋粱的木墩連接起來,有一萬米長。五根木墩的橋筋上,橫鋪了木板,讓橋上行人如履平地。從木橋上走一趟,走得快,至少也要花半小時。
曼德勒情人橋(局部)
橋頭橋尾都有一座方亭,橋中共四座,供來住行人躲避太陽和突發大雨。
佛國的緬甸,處處都體現佛教的教義。六座亭子體現佛教的“六和教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語,心和同志、德和同守、見解和共同進步、利益和共同享有。這是緬甸各族青年響往家庭美滿幸福的六和敬精神。相戀時,就天遠地遠趕來登愛情橋,享受大自然風物,立誓永葆這六種和睦互敬的精神。這已成為緬甸青年傳統的新時尚。
曼德勒情人橋(局部)
吳板,系緬語。吳是老,板是樹,即老樹的地方。橋旁確有一排幾個人也難合圍的巨型古樹。供情人們選購的禮品店、休息的冷飲店,進餐的飯店鱗次櫛比。外國人也喜歡到愛情橋上漫步。據說,每逢公共假日遊人更多。
台中市大坑情人橋
台中市政府為了營造優質的環境,以文化景觀的理念建造四座富有創意的橋樑,計劃於民國一百年六月底完工。四座橋樑包括:“新桃花源”橋、“大坑清新”橋、“藍天白雲”橋、“浪漫情人”橋。其中被視為台中市新地標的浪漫“情人橋”,除擄獲許多民眾的目光之外,更受到准新人們的青睞,加上日夜各有不同的風情,預期未來將成為情人們拍攝婚紗照的新取景地點。
瀋陽鳥島的情人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