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是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佈,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而形成的在一定地域內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水稻種植業、大牧場放牧業、種植園農業、商品穀物農業、混合農業、乳畜業。

熱帶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即"刀耕火種"。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佈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分佈地區:南美洲亞馬孫河流流域、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遷移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各不相同。

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有以下特點:
一是小農經營:季風水田區的水稻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我國南方每戶耕種的水稻田一般都少於1公頃。
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農民在田地里精耕細作,使稻穀的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但是由於生產規模小,每戶稻穀的總產量不大。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將收上來的稻穀的相當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場上出售的稻穀很有限。
三是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農民一般從事手工勞動。雖然近一二十年來,利用電力進行灌溉、脫粒等發展較快,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也逐步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季風水田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還比較低。
四是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產的基礎。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生產威脅很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投資並組織水利工程建設。
五是種植經驗豐富。
解決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興修水利設施,改良耕作制度等。

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佈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特點: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商品率高,專業化,地域化程度高,且部分地域如印度有企業化特點。
問題:生產、銷售多受發達國家市場和資本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佈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區位條件:農業科學技術先進,機械化水平高,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優越。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商品穀物農場主要分佈在中部平原。這裡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商品化農業生產,商品率超過95%。
19世紀以後,美國橫貫東西大鐵路的修建,加速了農業向西拓展,並開始進行商品性生產。進入20世紀,世界人口猛增,世界農產品市場迅速擴大,糧價大幅度上漲,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機械化緩解了人少地多矛盾;農業的生物技術革命、化學革命,以及經營管理革命,從培育雜交玉米品種,到化肥的增施,到提高效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中部平原成為世界穀物主要產地,玉米、小麥、黑麥、燕麥等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業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區域化,有利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最佳效益。玉米帶面積不到美國耕地總面積的1/10,玉米產量卻佔全國的4/5.小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80%。美國的玉米帶、小麥區能夠保持常盛不衰,得益於有力的農業措施。例如,在商品穀物地域興修水利,發展灌區,實行休耕和輪作,保證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穩產和高產;建立全國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系統,免費向農場主提供最新農業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穀物農業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佈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佈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解決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闢水源、種植飼料等。
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亞中西部、美國西部山地地區

乳畜業


西歐乳畜業分佈
西歐乳畜業分佈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世界乳畜業主要分佈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等奶製品、蛋、禽肉。

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佈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佈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解決措施: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牲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典型代表:中國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西亞、中亞等。

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佈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大多分佈在城市周圍城郊地區。

家畜農業


穀物家畜農業是一種種植旱作穀類與飼養家畜相結合的農業類型。穀物家畜農業基本上集中在亞洲,它包括中國東部的華北與東北,中南半島的高原地區,印度的南部高原和西部地區,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亞的兩河流域的附近地區。在非洲只出現在衣索比亞高原和南非的賴索托及其附近地區。
該農業地區,農作物中小麥占絕對優勢;其次是大麥、燕麥、黑麥、穀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豆類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亞麻、大麻、甜菜。由於氣候乾旱,降雨不穩定,為了保證產量穩定與增長,灌溉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家畜飼養上,印度與西亞地區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國則主要是豬與牛、羊。此外,馬、騾、驢在不同地區數量多少不一。牲畜除供勞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來源。
上述農業分佈區是世界上的兩河流域的西亞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中游的中國文明的起源地,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一些地方人口密度大,加上耕作強度高,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平原,特別是低洼地區,如果灌溉不當,易引起鹽漬化,所以其生產的地區受到影響。

地中海式


沿地中海的周圍地區,是一種特殊的氣候類型。那裡的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降水多與氣溫高低明顯不一致是其突出特徵。這個地區是希臘和羅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開發歷史比較久。農作物以耐旱的品係為特徵。在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以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飼養的牲畜有綿羊、山羊和豬。所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是地中海地區農業的特徵。
在地中海農業中,農業、果木和牧業的生產地域空間上是彼此分離的。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大多分佈於平地和緩坡上,葡萄園和油橄欖、無花果多種植在丘陵地,高處的山坡是放牧的場所。由於牲畜放牧與農業在地區上分離,廄肥不能用於補充農田的營養元素,農田多依靠休耕來恢復地力。
在過去,農田種植提供糧食,果木供給飲料、油料和水果,牧業提供肉食、乳類和衣著用的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體式農業幾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這裡冬季溫和,對柑橘類果品及蔬菜的生長十分有利,加上市場需要量大,各種產品臨近市場等優越條件,結果對蔬菜、水果業的生產起著極大的刺激作用。葡萄業的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酒類生產提供了原料保證。因此,地中海許多地區其傳統的多樣化農業已被專業化的商品性農業所替代,為市場提供商品的園藝業佔據重要地位。

定居農業


在熱帶遷移農業的周圍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定居農業,稱為熱帶定居農業。在非洲,熱帶定居農業分佈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及其北部副熱帶較乾旱地區與東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維亞以北的安第斯山區高原與墨西哥南部與尤卡坦半島的南部地區。值得指出的是,墨西哥南部及其附近地區與秘魯的高原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的三個文明起源地——墨西哥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那裡農業很早就有發展,並且是世界重要的作物(如玉米、土豆、花生)與家禽(如火雞)的起源地。馬里尼日河流域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
這種農業分佈區的自然條件與赤道附近的熱帶遷移農業地區相比,在氣候上,雨量與溫度都有下降,並有乾濕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屬高原與山區和少量的河谷低地。低地比較少。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機質被分解的速度減小,有機質含量較多。總的說來,農業條件比較有利。這裡的農田是固定的,不經常遷移。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麥、棉花、花生;東非是玉米、高粱、小麥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麥、棉花;秘魯則是玉米、小麥、土豆。在牲畜方面,除綿羊是共同飼養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驢;南美有獨特的駝羊,其體型比驢小,作役用每隻能負重數十公斤,日行幾十里。駝羊毛是重要的毛紡織原料。這類農業大多處於乾旱地區,灌溉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重要措施。在部分雨水較多的低地,亦可發展水稻。

傳統農業


主要分佈區: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南半島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區,印度河,尼羅河和兩河流域等。(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亞熱帶乾旱的山地)
經濟狀況:發展中國家或地區
區位特點:光熱條件好,降水不足或不穩定,灌溉是保證產量的重要條件。
特點:定居農業,需水量少,但需灌溉,自給自足,以種植旱作穀物為主,一般有飼養家畜的傳統。精耕細作,多為文明起源地。
主要農產品:小麥等糧食作物,大豆等豆類作物,棉花 煙草等經濟作物,牛羊馬豬等牲畜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佈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佈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佈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佈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幾種主要地域類型區別 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佈,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分佈地區區位條件發展條件生產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季風水田農業集中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①氣候高溫多雨
②地形平坦、土層深厚
①勞動力豐富
②種植歷史悠久
③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大
①小農經營
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①經營規模小
②機械化、科技水平低、
③水旱災害頻繁
①加大科技投入
②適度規模經營
③建設水利工程
高度發達的商品化混合農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①氣候溫和、降水較多
②平原遼闊、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較少、人均土地數量多
③科技發達
①種植小麥和玉米
②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經營
④商品率高
①農業成本較高
②能耗大
③片面追求商品化
①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發展清潔能源、新能源
大牧場畜牧業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地
①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
②天然草場面積遼闊
①交通便利
②地廣人稀
①商品率高
②生產規模大
③經濟效益好
①靠天養畜
②生態破壞
③載畜率低效益低
①改善交通運輸條件
②培育良種
③開闢水源
④種植飼料作物
混合農業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①氣候溫和濕潤,既利於穀物生長又可種植牧草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③灌溉便利
①交通便利
②人口稀少
①小麥、牧羊混合經營
②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③家庭經營
④農業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⑤靈活的安排農事
⑥較強的市場適應性
①位於雨影區,降水少
②水源不足
①修建水利工程,跨地區調水
②合理安排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