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漢高龍的發源地。起源於唐代貞觀年間,盛行於武漢市漢陽縣(今天的蔡甸區漢陽區地區),已有1300多年歷史。高龍龍頭有5米多高,龍頭、龍身、龍尾分開,龍身斷為十截,龍尾與普通布龍龍尾相似。高龍形象高大威猛,舞龍方式奇特,屬豎式舞法。“南湖高龍”因扎制精緻和工藝考究, 2013年被我國第一家龍文化博物館“中華龍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

相關介紹


高龍起源於唐代,相傳貞觀年間,中原大旱,龍王為解旱情,拯救黎民百姓,違抗天命普降甘霖。玉帝一怒之下,令魏徵雲夢澤將龍王斬殺。此後,老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在每年春節舞高龍以祭祀被斬的龍王。如今,蔡甸區大集街南湖地區仍然很好地保留著舞高龍的習俗。
高龍是中國龍舞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其形態是由一個高龍頭和十或十一節龍身、一個龍尾組成,呈切割式排列,扎制工藝也十分講究,特別是龍頭的扎制要經過“穿筋”、“固骨”、“蒙衣”“披彩”、“掛珠”等多道工序。扎制而成的龍頭一般高約5米,重達40餘斤。高龍的舞技非常獨特,注重龍頭表演,突出個人技藝,主要技法有轉、掃、舉、抖、托、叩等,最驚險奇絕的是口銜齒托這一絕技。

美麗傳說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大約1300多年前,在唐朝貞觀年間,中原連年大旱,禾苗枯焦,土地龜裂,十室九空。百姓紛紛求告龍王,龍王頓生側隱之心,奔赴天庭,後奏玉帝,准其降雨,以救黎民。玉帝令龍王“城內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龍王領旨后思忖,城內降雨七分即成水災,城外降雨三分即無濟於事,何不倒三、七行雨,以利百姓。主意一定,龍王即按倒三、七行雨。
百姓喜得甘露,歡欣萬分,感謝龍王恩德。此事被玉帝得知,大發雷庭。怒責龍王違犯天條,其罪當斬,並令人間宰相魏徵行刑,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太宗李世民求情。
唐太宗念龍王解旱有功,意欲相救。斬龍之日,太宗特邀魏徵弈棋,延誤時辰,幫助龍王逃過午時之劫,以免老龍死罪。弈棋不久,魏徵昏昏入睡,滿頭大汗。太宗心想,讓他多睡一會,即可誤過斬期,救得老龍,因此,為其打扇取涼,卻不料此時魏徵正在夢中追殺老龍,太宗助他三陣清風,反倒殺了老龍。
當時老龍被殺於雲夢澤之上,龍頭掉落到雲夢澤中。百姓為了報答龍王恩德,各村扎縛龍頭,供於廟堂或廳堂,焚香禮拜。太宗李世民感愧對老龍,遂下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龍王,讓龍頭和龍身結合。以後,舞龍就逐漸成為了人們在春節時祭祀、慶祝的一種活動了。這種龍頭龍身分離的舞龍方式,多出現雲夢澤周邊。其中武漢地區的舞龍是中國龍舞中最獨特的一種,武漢舞龍突出了龍頭,龍頭一般高3-5米,重30-50斤,採用豎式舞法。而作為武漢高龍的發源地,“高湖高龍”製作更高大,更精美,更有漢味。

舞蹈動作


持龍頭者雙手把穩木竿繞場叩首三點頭,向父老鄉親拜年,以示恭賀。此為傳統禮儀之舉,一般由威信者和長者承擔。

持龍頭者站馬步或單膝式,雙手持木竿將高龍龍頭側旋或平躺,原地繞場划若干圈,而後再憑藉腰臂之力將龍頭扳起豎直,此舉俗稱“打顫”。其間,龍頭忌擦地,忌泄力。轉速快,圈數多,扳直輕鬆自如且面不改色,氣不喘方可顯英雄本色。

用雙手或單手將高龍龍頭高擎,略略加以抖動,上下起伏數次,以示舞龍者力大與勁巧。

分別用雙手、單手或肩頭向上拋出龍頭,復又接住,如此往返表演。

持龍頭者高擎龍頭以一腳為圓心,原地轉圈。轉動過程中龍頭高聳直立,轉後龍頭朝向不變,動作穩重瀟灑。

分為單手托、雙手托、單肋托、肚托、拳心托、單雙拳心互換托及單膝托等。玩得爽心時可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在高龍龍舞的所有的技藝中最難、最絕、最驚、最險、最攝人心魂的要數口銜齒托這一奇招。

龍舞傳承人


蔣太壽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蔣太壽,男,1957年出生,大集街南湖村人,現任南湖村委會書記,自幼喜歡高龍。文革后,南湖村恢復高龍傳統,蔣太壽便跟隨自己父輩學習舞龍。一直是南湖村高龍活動的組織者和最得力舞龍選手。特別是1995年任村書記后,歷年組織高龍隊伍參加蔡甸區的民俗踩街或民俗文藝廣場表演,並多次帶隊參加武漢市組織的舞龍比賽,屢獲金獎。2008年,蔣太壽更是帶領本村的高龍隊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溫暖春節”節目的錄製。2015年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張永保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張 永保,男,1959年出生,南湖村村民、南湖高龍隊的主力隊員。1978年開始在跟著父親學習舞高龍,父親死後,跟隨皮生友、劉家旺、吳玉山等老師傅一起舞高龍,學習了許多玩燈的技巧。他身強力壯,能 夠很好地完成高龍舞蹈中叩、掃、舉、抖、頂、托等動作,特別是“口銜齒托”這一高龍絕技,無人能敵。多次隨隊參加蔡甸區的民俗文藝廣場表演和武漢市的舞龍比賽。2016年入選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製作過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1、定位在主竿上根據所需要的高度,按照規定比列,進行刨制、打眼。
2、破竹:將竹竿破成所需要的粗細不等的竹篾。
3、穿筋:將兩根兩指寬的長竹篾,在預先打好眼的主竿穿出高龍頭基本的平面形態。
4、固骨:以兩筋之間的距離為直徑用細篾圈成大小不一的圓環,再將圓環固定在兩筋之間,形成高龍頭的立體形態。
5、蒙衣:在龍骨之上緊緊的蒙上一層彩色紗布。
6、合體:將扎制好的龍嘴、龍爪、龍眼、龍鰭等用細鋼絲固定在龍頭上。
7、掛珠:將扎制好的龍珠用細鋼絲固定在龍口中。掛珠儀式完成後,整個高龍的扎制就全部完成。

製作團隊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楊榮君(右一)、許人才(左二)、張永池(左一)、吳永安(右二)(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南湖村村民)

傳承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2016年12月27日,由大集“南湖高龍”製作基地為武漢市蔡甸區新光小學量身打造的“小高龍”正式亮相校園。
“南湖高龍”是大集沿襲上千年的傳統特色文化習俗,是武漢市蔡甸區為數不多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全國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為了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後繼有人,也為了響應區武漢市蔡甸區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特”的理念號召,新光小學請來“南湖高龍”團隊,建設傳承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學校辦學特色。
“南湖高龍”傳承人楊榮君製作團隊向手工組的師生傳授製作高龍方法。定位、破竹、穿筋、固骨、蒙衣、合體、掛珠七個環節,一絲不苟、毫無保留手把手教給師生,並指導周楊老師繪製出圖紙,教學生製作“南湖高龍”。蔣太壽、張永保師傅向舞龍組的師生傳授舞龍的技巧。叩、掃、舉、抖、轉、托、銜七種技巧,身體力行、引領示範,使舞龍隊的學生也能有模有樣地舞起高龍。
校園裡,歡快的鑼鼓響起來,南湖“大高龍”引領新光“小高龍”在操場上翻飛起舞,在場師生齊聲喝彩。該校校長劉淑蘭信心滿滿地表示,將帶領全校師生繼續深入開展“南湖高龍”進校園活動,創建以“南湖高龍”為特色的學校。
“千年高龍”有了娃娃傳承人
南湖高龍
南湖高龍
《長江日報 ·超級課堂》“千年高龍”有了娃娃傳承人
星班級
1月12日下午3:30,剛結束期末考試,新光小學“南湖高龍”隊36名隊員,已集合在操場訓練起舞高龍。“新光小學的孩子們,解決了我們對‘南湖高龍’傳承的擔憂。”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湖高龍”唯一省級傳承人蔣太壽頗感欣慰。
新光小學是蔡甸區最東部的一所鄉村小學,對口片區南湖村有一個起源於唐代的傳統特色“南湖高龍”,2013年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流傳一千多年的“南湖高龍”,近些年出現了傳承危機,因為當地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學。傳承人蔣太壽說,他十二三歲起跟著前輩們舞高龍,龍隊當時有幾百人,可如今全村只有30多人會舞高龍,大部分是像他這樣60來歲的人,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一個也沒有。
2016年,新光小學成為“南湖高龍”傳承基地,為“南湖高龍”培養起了一批10歲左右的娃娃傳承人。“製作一條高龍,需定位、破竹、穿筋、固骨、蒙衣、合體、掛珠七個環節,全部是純手工。當地會扎高龍的4位師傅全部被請到學校,用11天的時間紮起了第一條龍。”新光小學校長劉淑蘭說。
高龍很獨特,不同於我們常見的一整條龍,它是由一個高龍頭和10節龍身、一個龍尾組成,呈切割式排列。龍頭、龍尾、10節龍身,每部分各由一人舉著。舉龍身的五年級男生羅展鵬說,龍頭后的11個人最難的是要配合默契,隨龍頭排成一條直線或是轉成圓圈,每個人的前後距離、奔跑速度都要一致,龍身才好看。
為了讓孩子們學到真功夫,高龍傳承人親自到校,傳授扣、掃、舉、抖、轉、托、銜等七種舞龍技巧,身體力行,引領示範。除了團體配合,高龍的重點是龍頭表演,突出個人技藝。成人玩的高龍龍頭一般高約4米、重60或80斤,一個龍頭得多人輪流舞,拼技巧更要體力。新光小學特製的龍頭雖只有16斤重,但對於孩子們來說,要活靈活現地舞動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王華萌才四年級,但他塊頭大、力氣大,PK掉了一眾想舞龍頭的五六年級男生,成為“龍頭”。起初,16斤重的龍頭他抬起來再做個換手動作,就沒力氣了。在高龍傳承人蔣太壽等老前輩的耐心指導下,如今,王華萌已經掌握了舞高龍七種技巧中的“掃”:雙手持木杆將高龍龍頭側旋或平躺,原地繞場一圈,而後再憑藉腰臂之力將頭龍豎直。
起初也想舞龍頭的羅展鵬,因為力氣太小而去舉龍身,但他仍躍躍欲試:“等我鍛鍊出力氣后再舞龍頭。”他特意讓爸爸買了舉重器材,每天回家后就練。“每次訓練時跟著高大、威武的龍頭跑,都能感受到強大的氣場,覺得特別振奮。我知道‘南湖高龍’在找傳承人,我願意成為一名傳承人。”
眼下,期末考試結束了,高龍隊的同學們依然每天熱火朝天地進行集訓,因為正月十一他們將首次走出校門參加在蔡甸區的表演,他們想讓“南湖高龍”首批娃娃傳承人的亮相再精彩一點。
推薦人:蔡甸區新光小學校長劉淑蘭
推薦理由:“南湖高龍”隊有一批身強力壯、頭腦靈活的孩子,他們在參與高龍製作、學習高龍表演的過程中,傳承了地方文化,感受了文化之美,鍛煉了身體,也磨鍊了意志。
蔡甸區新光小學“南湖高龍”隊
指導老師周揚
起初,大龍頭擺到學校,有的學生看到龍頭上有個“王”字,便說“好大一個老虎”。現在,新光小學的學生都認得它是“龍”。希望同學們能在學校傳承“南湖高龍”的特色教育中受益,讓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在心中紮根,做一個有根的人。
記者譙玲玲通訊員吳琪俊余少芹蔡明勇記者彭年攝

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