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澄
三朝宰相張廷玉的兒子
張若澄(1721-1770),字鏡壑,號默耕,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名臣張英之孫、張廷玉次子、張若靄之弟。乾隆十年(174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三充鄉、會試同考官,一主湖南鄉試,矢公矢慎,士論翕然。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卒於官。國史附傳。著有《瀟碧軒詩》四卷。
張若澄從小飽讀詩書,書畫皆工。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24歲的他考中乙丑科殿試二甲第十六名進士,第二年奉命入值南書房,陪伴乾隆左右,成為炙手可熱的天子近臣。乾隆十一年,其兄張若靄在一次扈從皇帝西巡途中,不幸感染風寒,英年早逝,年僅34歲。張若靄21歲中進士,后官至內閣學士,曾是乾隆最為倚重的英才之一。長兄早逝,對張若澄打擊很大,他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於繪事,嘗命臨摹古人圖畫”,這樣他有機會遍觀內廷所藏曆代名人書畫,在潛心臨摹、作畫中,他平復了心中傷痛,繪畫技藝也得到提升,並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畫風工整細緻,筆墨豐潤,構圖平和,觀其畫,“有令人於春風侍坐時矜平而躁釋”,其畫設色富麗,頗有皇家氣息,因而極受皇室喜愛。乾隆皇帝大加讚賞,在一次給張若澄的畫作題詠中,寫有“煉雪齋中弟繼兄”之句,肯定了張若澄的繪畫成就,張若澄也就逐漸成為乾隆時期與董邦達、錢維誠等齊名的宮廷畫家。他的畫作除了《興安嶺圖軸》入選《石渠寶笈》外,還有《阿彌陀經》等被載入《熙朝名畫續集》,廣為流傳,成為後世學畫者臨摹的藍本。
張若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