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澄

三朝宰相張廷玉的兒子

張若澄(1721-1770),字鏡壑,號默耕,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名臣張英之孫、張廷玉次子、張若靄之弟。乾隆十年(174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三充鄉、會試同考官,一主湖南鄉試,矢公矢慎,士論翕然。歷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卒於官。國史附傳。著有《瀟碧軒詩》四卷。

人物簡介


張若澄從小飽讀詩書,書畫皆工。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24歲的他考中乙丑科殿試二甲第十六名進士,第二年奉命入值南書房,陪伴乾隆左右,成為炙手可熱的天子近臣。乾隆十一年,其兄張若靄在一次扈從皇帝西巡途中,不幸感染風寒,英年早逝,年僅34歲。張若靄21歲中進士,后官至內閣學士,曾是乾隆最為倚重的英才之一。長兄早逝,對張若澄打擊很大,他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於繪事,嘗命臨摹古人圖畫”,這樣他有機會遍觀內廷所藏曆代名人書畫,在潛心臨摹、作畫中,他平復了心中傷痛,繪畫技藝也得到提升,並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畫風工整細緻,筆墨豐潤,構圖平和,觀其畫,“有令人於春風侍坐時矜平而躁釋”,其畫設色富麗,頗有皇家氣息,因而極受皇室喜愛。乾隆皇帝大加讚賞,在一次給張若澄的畫作題詠中,寫有“煉雪齋中弟繼兄”之句,肯定了張若澄的繪畫成就,張若澄也就逐漸成為乾隆時期與董邦達、錢維誠等齊名的宮廷畫家。他的畫作除了《興安嶺圖軸》入選《石渠寶笈》外,還有《阿彌陀經》等被載入《熙朝名畫續集》,廣為流傳,成為後世學畫者臨摹的藍本。

藝術特色


張若澄畫作
張若澄畫作
能寫墨花,工山水,善畫梅。兼長翎毛。傳世作品有《塞花二十四種圖冊》,紙本,墨筆,描 繪塞外花卉二十四幅,細枝柔葉,別逞異姿,現藏故宮博物院;《山水圖》軸,紙本,墨筆,描繪御制“僧敲月下門”詩意,構圖嚴謹,意境深邃,左上題識:“月上驚棲鳥,山僧歸自鄰。應門乏五尺,叩扇借孤筠。小立莓苔滑,低臨松竹勻。上人權在外,守者未生嗔。詎濕袈裟露,憑參響寐塵。維摩不二法,司戶有前因。剝琢原無礙,形容直逼真。本來敲絕好,推字想欺人。御制賦得僧敲月下門。臣張若澄敬寫並書。”現藏安徽省桐城縣博物館;《丹鳳朝陽》立軸,工筆,墨,此畫本意為希望得到乾隆賞識,委以重任,其所畫丹鳳,氣宇軒昂,雄霸一方,大有一飛衝天之勢,筆法線條分明,剛勁有力,左上題識:“丹羽圗成勢欲飛,梧桐百尺已多圍,露生碧漢流文彩,日出滄溟覧朝暉,盛代鳴時原是瑞,高崗立處自成威。”現已流落於民間;著有《綉碧軒集》。《香樹齋文集、熙朝名畫錄、讀畫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