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
漢語漢字
折,漢語常用字,讀音zhē,zhé,shé,tí,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翻轉,倒騰:折騰;引申含義為斷,弄斷:折斷。由折斷分開用於抽象的意義,引申指判決案件,又引申為挫敗。折斷意味著毀壞,故引申指損失,進一步引申為死亡,特指夭折。折又引申為彎曲,由彎曲引申為折服。也引申為轉向。物折成段,由此引申為雜劇劇本結構中的一個段落。
摺疊、摺子的“折”本作“摺”,“折”與“摺”本無聯繫,中古也不同音,只是現代同音。《簡化字總表》規定“摺”簡化為“折”,但在二者意義可能混淆的情況下,仍可用“摺”。
●折zhēㄓㄜˉ
◎翻轉,倒騰:~騰。~跟頭。~個兒。
●折zhéㄓㄜˊ
1.斷,弄斷:~斷。~桂(喻科舉及第)。~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2.幼年死亡:夭~。
3.彎轉,屈曲:曲~。轉~。周~。~中(對不同意見採取調和態度。亦作“折衷”)。
4.返轉,迴轉:~返。
5.損失:損兵~將。
6.挫辱:~磨。挫~。百~不撓。
7.減少:~壽(減少壽命)。~扣。
8.抵作,對換,以此代彼:~合。~價(把實物摺合成錢)。
9.心服:~服(a.信服;b.說服)。
10.戲曲名詞,雜劇一本分四折,一折等於後來的一出:~子戲。
11.判決:~獄。
●折shéㄕㄜˊ
1.斷,繩子~了。
2.虧損:~本生意。
3.姓。
讀音 | 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zhé | 動詞 | 斷,弄斷。 | break;snap |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七章:“他現在從一棵樹上折了根柳枝,拄起來走。” | 折斷;骨折 |
彎曲;使彎曲。 | bend | 《淮南子·覽冥訓》:“河九折注於海,而流不絕者,崑崙之輸也。” 郭小川《崑崙行》詩之三:“走百曲呀,繞千折。” | 折腰;曲折;周折;一波三折 | ||
反轉;改變方向。 | turnback | 巴金《春》一:“她迎上前去招呼了琴……同她們一道折回來。”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老九快步走著,穿過桑園,折向南邊的河沿。” | 轉折 | ||
信服;使信服。 | submit | 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威折萬里,德致八極。” 葉聖陶《隔膜·一個朋友》:“伊和女伴商量裝飾,議論風生,足以使大家心折。” | 折服;心折 | ||
責難,指出別人的錯誤或缺點。 | 《史記·呂太后本紀》:“陳平、絳侯曰:‘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 劉禹錫《天論》:“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 ||||
屈服;屈尊。 | 《戰國策·齊策一》:“晚救之,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 | ||||
損失;挫敗。 | lose;loss | 《左傳·襄公七年》:“衡而委蛇,必折。” 文天祥《紀事》詩之一:“若是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 百折不撓 | ||
折磨。 | torment |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摺:“如今折得這般,兀的不愁殺人也。” | |||
毀掉;減損。 | destroy;ruin | 《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你二位老人家快快請起,不可折了我的壽數!”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退財折星數,搭幫菩薩,人倒是好了。” | 折壽;損兵折將 | ||
〈文言〉夭折;死亡。 | die | 《尚書·洪範》:“六極。一曰凶短折。” 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 |||
〈文言〉判斷;裁決。 | judge | 揚雄《法言·吾子》:“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聖。” 梁啟超《歐戰之動因》:“以刑律上正當防衛之義折此獄,無論何國,皆不能科罪。” | |||
摺合;抵換。 | convertinto |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其地東西夾,南北長,可折方千里。” | 折算;折價;將功折罪 | ||
疊。 | fold | 《後漢書·郭太傳》:“嘗於陳梁閑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 摺尺;摺扇 | ||
〈文言〉指起皺紋。 | 韋莊《秦婦吟》:“鳳側鸞欹鬢腳斜,紅攢翠斂眉心折。” | ||||
〈文言〉開採。 | 《墨子·耕柱》:“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 | ||||
〈文言〉握持。 | 張矩《應天長·南屏晚鐘》詞:“花間恨,猶記憶,正素手暗攜輕折。” | ||||
〈文言〉傾斜容器,使裡面的東西出來。 | 《紅樓夢》第六三回:“黛玉只管說話,將酒全折在漱盂內了。” | ||||
名詞 | 折扣,按原價減到十分之幾叫幾折。 | discount | 張敬修等《太師張文忠公行實》:“請令今歲賜民改折十分之三,上以實帑藏,下以寬恤民力。”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過道台道:‘二十萬?’拉達把頭一搖道:‘止有一折。’” | 七折八扣;不折不扣 | |
漢字中有曲折的筆畫,形狀有“㇖、乙、乚、㇙”等 | |||||
用紙摺疊而成的冊子。 | folder;book | 王溥《唐會要·氏族》“干元元年,著作郎賈至撰《百家類例》十卷” | 摺子;奏摺存摺 | ||
〈文言〉縐紋;縐折。 | 陸時雍《詩鏡總論》:“石之有棱,水之有折,此處最為可觀。” | ||||
〈文言〉表示手握的大小。 |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摺:“繡鞋兒剛半折,柳腰兒恰一搦。” | ||||
元明雜劇結構的一個段落。每劇分為四折,一折相當於現代戲曲的一場。 | 《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將廷秀推入戲房中,把紗帽圓領穿起,就頂王十朋《祭江》這一折。” | ||||
古代封土為壇進行祭地的處所。 | 《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 ||||
古代葬具。似床無腳。 | 《禮記·雜記上》:“醴者稻醴也,瓮、甒、筲、衡,實見間,而後折入。” | ||||
zhē | 動詞 | 倒轉;翻轉。 | turnover | 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第二章:“躺在被窩裡,像著烙餅似的,翻過來倒過去,睡不著。” | 折騰 |
倒過來倒過去。 | |||||
shé | 動詞 | 〈口語〉斷(多用於長條形的東西)。 | break | 魯迅《孔乙己》:“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 | |
受挫,失敗。 | |||||
〈文言〉虧損。 | loss;deficit | 魯迅《算賬》:“這買賣,究竟是賺了利,還是折了本呢?” | 折本;折稱;折耗 | ||
tí | 非語素字 | 【折折】(titi)〈文言〉安逸舒適的樣子。 | 《禮記·檀弓上》:“喪事欲其縱縱爾,吉事欲其折折爾。” |
參考資料:
● 【卷一】【艸部】㪿食列切(shé)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說。
𣂹,籀文折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折,篆文㪿,從手。
● 【卷十二】【手部】摺之涉切(zhé)
敗也。從手習聲。
說文解字注
● 【卷一】【艸部】㪿
㪿,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說。
段註:會意也。食列切,十五部。《周禮》:折瘍。劉昌宗本作㪿,此漢人之舊也。
𣂹,籀文㪿,從艸在仌中,仌寒故折。
段註:《廣雅·釋器》𦠔(䏳)字從此。
折,篆文㪿,從手。
段註:按此唐後人所妄增。斤斷艸,小篆文也。艸在仌中,籒文也。從手從斤,隸字也。《九經字㨾》云:說文作㪿,隸省作折。《類篇》《集韻》皆雲隸從手,則折非篆文明矣。
● 【卷十二】【手部】摺
敗也。
段註: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
從手,習聲。
段註:之涉切,八部。
廣韻
杜奚切,平齊定‖折聲歌2部(tí)
折,《禮記》云:“吉事欲其折折爾。”謂安舒貌。
旨熱切,入薛章‖折聲月2部(zhé)
折,拗折。又虜複姓。南涼禿髮傉檀立其妻折屈氏為皇后。又常列切。
【校釋】禿髮傉檀,原作“禿髮傉擅”,據鉅宋本改。禿髮傉檀見《晉書·載記》及《魏書》卷九十九。
常列切,入薛常‖折聲月2部(shé)
折,斷而猶連也。《說文》:“斷也。”又作𣂟。常列切。一。
3張
折
【卯集中】【手部】折·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音浙。拗折也。《詩·鄭風》無折我樹。《周語》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又斷之也。《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又折中也。《前漢·貢禹傳》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
又曲也。《禮·玉藻》折還中矩。《注》曲行宜方。還亦作旋。《史記·灌夫傳》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
又屈也。《前漢·伍被傳》折節下士。
又挫也。《史記·項羽紀》諸侯吏卒剩勝輕折辱秦吏卒。《前漢·蒯通傳》漢王一日數戰,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又止也。《詩·大雅》予曰有禦侮。《傳》武臣折衝曰禦侮。《疏》能折止敵人之衝突者。
又直指人過失也。《史記·呂后紀》面折廷諍。
又毀也。《易·說卦》兌為毀折。《前漢·高帝紀》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兩家常折券棄責。《注》折毀之,棄其所負。
又封土為祭處曰折。《禮·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晢也,必為昭明之名,尊神也。
又《前漢·郊祀志注》言方澤之形四曲折也。
又短折,不祿也。《書·洪範》六極。一曰凶短折。《疏》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漢·五行志》傷人曰凶,禽獸曰短,草木曰折。《又》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
又葬具也。《儀禮·即夕》折橫覆之。《注》折猶庪也。方鑿連木為之,如牀而無簀,加之壙上,以承抗席。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會宋公,侯,蔡叔,盟於折。
又姓。《後漢·方術傳》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音舌。《說文》斷也。《廣韻》斷而猶連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禮·月令》孟秋命理,瞻傷察創視折。《注》折損筋骨也。《前漢·賈誼傳》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不缺則折。
又《唐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題。《禮·檀弓》吉事欲其折折爾。《注》安舒貌。
又《集韻》《韻會》《正韻》征例切,音制。亦斷之也。《班固·西都賦》許少施巧,秦成力折。椅僄佼,㧖猛噬。《注》許少,古捷人。秦成,壯士也。
又《集韻》時制切,音逝。亦曲也。《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身宜僂折如磬之背也。《陸德明·音義》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惟此黨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注》沉重曰折。《說文》作,從斤斷竹。籀文作,從竹在仌中,冰寒故折。隸從手從斤。
【卯集中】【手部】摺·康熙筆畫:15·部外筆畫:11
《唐韻》之涉切。《集韻》《韻會》《正韻》質涉切,音讋。《說文》:敗也。從手習聲。
又《廣韻》:摺疊也。
又《唐韻》盧合切。《集韻》《韻會》《正韻》落合切,與拉同。《史記·范睢傳》:魏齊使舍人笞擊睢,折脇摺齒。註:摺,力荅反。謂打折其脇,而又拉折其齒也。又《春申君傳》:折頸摺頤。
又《字彙補》:悉協切,音燮。《前漢·古今人表》:夷王摺懿王子。註:師古讀。
漢字五行:火是否為常用字:是
姓名學:姓
◎贛語:dhet5摺紙;saa5折腰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zad5zed5[台灣四縣腔]zat7zat8[客英字典]zhet7[海陸腔]zhat7zhat8[梅縣腔]zhat7cak7[東莞腔]zet7zap7[沙頭角腔]ziet7[寶安腔]zet7[陸豐腔]cak7
◎粵語:zit3
◎潮州話:zih8(chîh)zih4(chih)
[首尾分解查字]:扌斤(shoujin)[漢字部件構造]:扌斤
[筆順編號]:1213312
[筆順讀寫]:橫豎鉤提撇撇橫豎
中上古音
時代 | 字頭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折 | 高本漢系統 | ȶ | i̯at | |
王力系統 | 月 | ȶ | ǐat | ||
董同龢系統 | 祭 | ȶ | jæt | ||
周法高系統 | 月 | t | jiat | ||
李方桂系統 | 祭 | t | jat | ||
西漢 | 月 | ||||
東漢 | 月 | ||||
魏 | 月 | jiat | |||
晉 | 月 | jiat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黠屑薛 | jiɑt | ||
北魏後期北齊 | 黠屑薛 | jiɑt | |||
齊梁陳北周隋 | 黠屑薛 | jiɑt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tɕ | i̯ɛt | ||
擬音/王力系統 | tɕ | ǐɛt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tɕ | jæt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tɕ | iæt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tś | jät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tɕ | ǐɛt | |||
參考資料: |
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折 | 嗁 | 蟹 | 平聲 | 上平十二齊 | 齊 | 定 | 開口呼 | 四 | 全濁 | 杜奚切 | dʰiɛi | |
晢 | 山 | 入聲 | 十七薛 | 仙A | 章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旨熱切 | tɕjæt | |||
折 | 山 | 入聲 | 十七薛 | 仙A | 禪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常列切 | ʑjæt | |||
集韻 | 蟹 | 平聲 | 上平十二齊 | 齊 | 定 | 開口呼 | 四 | 全濁 | 田黎切 | dɛi | |||
蟹 | 去聲 | 十三祭 | 祭 | 章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征例切 | ʨiæi | ||||
蟹 | 去聲 | 十三祭 | 祭 | 船/常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時制切 | ʥiæi | ||||
山 | 入聲 | 十七薛 | 仙 | 章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之列切 | ʨiæt | ||||
山 | 入聲 | 十七薛 | 仙 | 船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食列切 | ʑiæt | ||||
韻略 | 平聲 | 齊 | 徒兮切 | ||||||||||
入聲 | 薛 | 之列切 | |||||||||||
入聲 | 薛 | 食列切 | |||||||||||
增韻 | 平聲 | 齊 | 杜兮切 | ||||||||||
去聲 | 祭 | 征例切 | |||||||||||
入聲 | 薛 | 之列切 | |||||||||||
入聲 | 薛 | 食列切 | |||||||||||
中原音韻 | 折 | 入聲作平聲 | 車遮 | 審 | 齊齒呼 | 全清 | ʂiɛ | ||||||
哲 | 入聲作上聲 | 車遮 | 照 | 齊齒呼 | 全清 | tʂiɛ | |||||||
中州音韻 | 入聲作上聲 | 皆來 | 葉釵上聲 | ||||||||||
入聲作平聲 | 車遮 | 繩遮切 | |||||||||||
入聲作上聲 | 車遮 | 葉者 | |||||||||||
洪武正韻 | 題 | 平聲 | 三齊 | 齊 | 定 | 徒 | 全濁 | 杜兮切 | d‘i | ||||
制 | 去聲 | 二寘 | 支 | 照 | 陟 | 全清 | 征例切 | tʃie | |||||
浙 | 入聲 | 五屑 | 先 | 照 | 陟 | 全清 | 之列切 | tʃiet | |||||
舌 | 入聲 | 五屑 | 先 | 牀 | 直 | 全濁 | 食列切 | dʒ‘iet |
參考資料:
米芾體
通志氏族略:折氏望出河西,宋為大姓,世守麟州,猶古諸侯;
姓氏考略云: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
明陳士元<;萬姓總譜>-<;氏族大全>;齊國大夫折文子後裔;
南北朝何承天<;姓苑>-東漢折侯折像後裔;
郡望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地區)。
鮮卑匈奴折氏郡望洛陽。五代折氏不是鮮卑匈奴後裔。
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黨項族;祖籍雲中,遠祖折華。黨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另外一篇折氏家族資料參看姓氏“折掘”;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一,后改為單字折姓。
楊業妻折太君
折氏宗族對聯“威震西夏易闡京房”上聯說北宋雲中人折克行,字遵道,初在軍府任職,因抵禦西夏兵有功,升知府州事。在邊境三十年,對內善撫慰士卒,對外戰功最多,羌人呼他為"折家父"。官至秦州觀察使。下聯說東漢廣漢人折像,字伯式,通京氏《易》,喜黃、老學說。預料到有變亂,於是把父親的資財都散發給親戚族人。
史載“折德扆世居雲中,為大族。父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仕周至靜難軍節度使。其鎮府州時,署德扆為馬步軍都校。廣順間,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時從阮鎮邠寧,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
“折氏據有府谷,與李彝興之居夏州初無以異。太祖嘉其響化,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宋史》傳253第十二;
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屬黨項族,世代尚武,佔有府州(今陝西府谷縣)一角之地,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視清除割據勢力,為什麼容許這樣一個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經濟、家風、婚姻、喪葬等有些什麼特點?它怎樣影響著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了它?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於折氏家族,戴應新寫過《折氏家族史略》一書,公布了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墓誌,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宋代文獻作進一步研究。上篇從縱的角度分階段研究,下篇從橫的方面作專題性探討。
專折、廉折、折意、奧折、凌折、折對、折壽、非折、半折、折愧。
不折不扣、百折不回、百折不撓、摧眉折腰、一波三折。
折
大抵西周以後,由於折字改從斷草,人們對它的來歷就己不大明白,所以許慎採取譚長的說法,把它解為“從斤斷草”了。其實除草不需“斫木斧”,只有折樹斷木才非用斧斤不可,譚長說的錯誤是很明顯的。而且,這樣一來,和真正“從艸,斤聲”的芹字就混淆起來了。後來又將圖B誤連為圖D,與“手”形相同,於是便成了隸書以來提手旁的“折"了。儘管砍斷的木頭變成了挑手旁,但鋒利筋斤卻始終存在,沒有什麼大變化。折的本義現代仍在使用。
“奏摺、存摺”這兩個詞中用的“折”字本是“摺”字。在“摺疊”“用紙折成的冊子等”這些意義上,“折”是“摺”的簡化字。
“摺”字是形聲字,“手”為形旁,表示與手有關,“習”作聲旁,表示音讀。許慎《說文解字》訓此字為“敗也”,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簡化字總表》規定以“折”代“摺”,根據的就是長期以來的習慣用法。
《說文》說“摺”字的本義是“敗也”,就是“毀壞”的意思。《史記·魯周公世家》:“(齊襄公)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公死於車。”大意是齊襄公與曾桓公的妻子有私情,派大力十公子彭生暗害桓公,彭生抱桓公時用力,將肋骨勒壞,造成桓公內傷死亡。“折”是“折斷”,“摺”是“毀壞”,二字本義有相通之處。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魏齊大怒,使舍人擊雎,折協摺齒。”范雎肋骨斷了,牙齒也掉了,受傷很重。“摺”字用作其本義時讀lā,《廣韻》盧合切,來母合韻,上古音來母緝韻。在這個意義上,“折”不是“摺”的簡化字,仍要用“摺”字。
折(zhé)、折(shé)
折(zhé)指弄斷、使折斷,要有被弄斷的對象。“骨折”指骨頭被弄斷,“攀折花木”指抓住花木並且把它弄斷。折(shé)指斷,不指明怎麼斷的。“棍子折了”指明棍子處於折斷的狀態。
折
“扌”窄“斤”寬,頂部“扌”高,底部“斤”低。“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斤”,第一筆平撇與第二筆長撇相接於豎中線,長撇撇尖伸向“扌”下側;橫筆寫在橫中線。
折
6張
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