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1959年崔嵬導演、謝芳主演的影片

《青春之歌》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崔嵬、陳懷皚執導,謝芳主演,於1959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楊沫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知識女性林道靜幾經周折與磨難最終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劇情簡介


宣傳海報
宣傳海報
烏雲在天空翻滾,海浪衝擊著礁石,林道靜絕望地站在礁石上,她思如潮湧,終於跳進了大海,後面礁石上的青年余永澤也跳下大海,把她救了上來。原來她母親是佃戶的女兒,被地主霸佔作了姨太太,生下她以後母親就被趕出門,回到老家跳河自盡了,後母把她當成搖錢樹,硬要把她嫁給黨部委員胡夢安,她逃到這兒,校長余敬唐對她居心不良,所以她才被逼跳海。從此林道靜和余永澤經常一起在海邊漫步,余永澤為她朗誦的詩篇,他們相戀了。不久余永澤回北平上學,她就留在當地教書。一天,一些東北軍湧進學校和群眾發生爭執,年輕的大學生盧嘉川站起來揭露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林道靜的興趣,他們認識了。受盧嘉川的影響,她在課堂向學生們宣傳抗日,惹惱了校長,她憤然離去,來到了北平。在北平站林道靜正趕上學生南下示威,學生英勇的鬥爭使她激動不已。在皇城河沿,余永澤急不可耐地向她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林道靜說她先要找個工作。但一次次的碰壁使她很痛苦,她終於答應了余永澤的求婚,他們結婚了。
舊曆年夜,余永澤正忙著迎接胡適的秘書,左等右等不來,突然老佃戶魏老三因走投無路跑來借錢,余永澤給了他一元錢把他支走,林道靜追上去給了他十元錢,他們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吵。林道靜來到白莉萍公寓,一群青年學生痛感民族危亡,悲憤地唱起了《松花江上》,這時盧嘉川推門進來,他告訴同學們紅軍已經粉碎圍剿,北上抗日,一席話使大家深受鼓舞。盧嘉川熱情鼓勵林道靜,借給她許多革命書籍,她像從夢中醒來一樣,和余永澤的市儈哲學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衝突,她不顧余的堅決反對,參加了3·18紀念大會。大會受到軍警的鎮壓,盧嘉川甩掉尾巴來到小林家,把一個小包存放在她這兒,林道靜又出去給他送信。余永澤歸來見到盧嘉川在家,嘎聲嘎氣地把他逼走,林道靜回來同他大吵一架。盧嘉川被捕了,他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林道靜把小包打開發現是一些宣傳品,她在夜裡把這些標語貼遍了北京城,回家時余永澤暴跳如雷,他們只好分手了。
由於叛徒的出賣,林道靜被捕了,陷入了胡夢安的魔掌,在鄭瑾的幫助下,她逃到了定縣,繼續教書。江華的來訪使她又恢復了和黨的聯繫,農民的苦難使她迅速覺醒,她參加了江華領導的秋收鬥爭,由於暴露,她又回到了北平,不幸又一次被捕。在獄中鄭瑾對她的幫助和其壯烈的犧牲,使她的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經受住了酷刑的考驗。後來她被王教授保釋,識破了戴瑜的叛徒面目。林道靜政治上成熟了,終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一二·九”運動中,她和江華一道站在鬥爭的第一線,領著學生隊伍,衝破軍警的封鎖,在紅旗下勝利前進。

演職人員


演員表

演員名角色名配音備註
謝芳林道靜
康泰盧嘉川
於洋江華
秦怡林紅
于是之余永澤
秦文王曉燕
葛存壯李芝庭
趙聯戴愉
張逸生胡夢安
趙玉嶸俞淑秀
韓焱余敬塘
烏晨曦白麗萍
羅錦麟許寧
孫鳳琴崔秀玉
張亮侯瑞
曹增銀警官
邵華魏老三
林東升劉大姐
史寬王教授
王人美王夫人
李雨農趙毓青
黃菲伍雨田
趙子岳伍仁貴
李建國李洛貴
杜德夫王老增

職員表

製作人胡其明
原著楊沫
導演陳懷皚 崔嵬
副導演(助理)田煒 劉春霖
編劇楊沫
攝影聶晶
配樂瞿希賢
剪輯傅正義
美術設計秦威
造型設計孫月梅
服裝設計孫竦
燈光趙新鳴
錄音蔡軍 王澤民
演奏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合唱隊
指揮李德倫、秋里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林道靜

    林道靜

    演員謝芳

    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的青年女性,由於本身的不幸身世,她對家庭充滿了仇恨,自發地反抗舊禮教,追求個性解放,要求獨立自由,但只是孤軍奮戰。在民族危難之際,她遇到以盧嘉川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後,開始跳出個人的小天地,接受革命思想,通過革命鬥爭實踐,最終從一個幼稚莽撞的知識青年成長為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

  • 盧嘉川

    盧嘉川

    演員康泰

    共產黨員,林道靜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為人風趣樂觀,對祖國和人民懷著真摯的熱愛,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親切誠懇地引導、啟發找不到正確道路的年輕人,像火炬一樣把他們引向光明。在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前,他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

  • 林紅

    林紅

    演員秦怡

    共產黨員,化名鄭瑾。堅定沉著,有著崇高的理想,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即使身陷牢獄遍體鱗傷,也仍時刻想到對年輕的林道靜進行教育和鼓勵,以自己的經歷和對革命堅定不移地思想去影響、激勵林道靜。

  • 余永澤

    余永澤

    演員于是之

    大學生,地主階級的大少爺。在林道靜投海時救了她,因為所作所為像個多情的騎士,贏得了林的愛情。但其實他為人自私自利,目光如豆,疑神疑鬼,對農民很冷酷,敵視革命青年,滿腦子塞滿了個人至上的思想,希望用教授夫人的地位來籠絡林道靜遠離革命道路,永遠做自己籠中的金絲雀。

幕後製作


拍攝之爭
最早提出把小說《青春之歌》搬到銀幕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楊沫的妹夫蔣君超。在小說單行本出版前,他就表達了改編的願望並得到了楊沫的同意。蔣於1958年3月完成了劇本初稿,上影廠也將其列入拍攝計劃,由沈浮執導,演員也做了安排。但是,由於小說單行本出版后產生巨大影響,改編工作也受到各方面關注。當時文化界的領導周揚希望楊沫親自來改編劇本,由楊沫所在單位北京電影製片廠來拍攝。楊沫本來不願意,但經過北京廠及文化部的領導反覆勸說,她只好服從組織安排。得知這個消息后,上影廠派蔣君超進京活動,要求維持楊與蔣的原協議。最後,由電影局領導出面裁決,拒絕了上影廠的要求,《青春之歌》正式確定由北影廠拍攝,陳懷皚、崔嵬執導。
其實,當小說還在報紙上連載時,導演崔嵬就產生過將其搬上銀幕的想法。接到任務時,崔正在進行《老兵新傳》的後期工作,他一口氣讀完了全部小說,再次被那些情節和人物所激動,特別是他也參加過北京學生運動,書中情節的歷史情況都是他所熟悉的,人物的情感他也完全能夠理解。
劇本改編
楊沫在把小說改編成劇本時,明確了創作方向是以林道靜的成長為主線,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歷中事件,再加上影片長度所限,所以她大力刪節了與主線關係不大的情節和人物,而且還捨去了“九一八”以後北平學生到南京請願的情節,以及江華機智地逃脫特務魔掌的場面等等。
劇本第一稿出來后,崔嵬等人參與了修改工作,從充分運用電影表現力的角度提出了許多意見。例如,劇本的開頭原本與小說一樣,寫林道靜在火車上,而經過討論,大家共同設想了另一個開頭:林道靜投海。導演認為,這樣的開頭有利於製造懸念,也方便了後續情節的展開。
就在劇組討論劇本時,《中國青年》刊發了郭開撰寫的否定《青春之歌》的文章,令劇組中個別人對小說和主人公產生了懷疑,為此劇組多次研究並批判了郭開的思想,統一了創作人員的認識。不過,針對評論中提出的原作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劇組也在修改劇本時給予了明確的解決。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處。一是林道靜與盧嘉川的關係。主創人員認為盧對林的愛慕有損於一個共產黨員的形象,所以把相關描寫刪除了。另一個是戴愉叛變后對革命的破壞問題。主創人員認為小說中所寫的戴愉的破壞作用貶低了共產黨的能力,且叛徒輕易混入革命隊伍也不符合歷史真實。於是,楊沫接受導演意見,刪除了相關內容,同時還補寫了林道靜在定縣農村教書、江華領導定縣農民麥收鬥爭的場面,讓林道靜的思想發展更可信。
劇照
劇照
主演人選
徠鑒於小說的影響力,崔嵬奉命召開觀眾座談會,請觀眾對林道靜的扮演者提出議。連遠在印尼的華僑也寄來了演員名單。同時,以白楊、張瑞芳為首的一些演員也主動表達了扮演林道靜的想法,其中,白楊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而且她是楊沫的妹妹。但是,崔嵬認為白楊年紀偏大,不適合扮演僅二十多歲的林道靜。直到1959年3月影片開拍時,主演的人選仍未定下來。這時,崔嵬想到他在湖北任職時認識的歌劇演員謝芳,覺得她的外貌、風度與林道靜相似,馬上把謝調到北京試鏡。經過幾番討論,在崔嵬努力爭取下,謝芳正式得到了林道靜這個角色。
音樂創作
瞿希賢為《青春之歌》配樂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創作林道靜的主題音樂時,他怎麼寫都不滿意,幾經思考,他意識到自己寫的曲調有點像《天鵝》,不能因為林愛穿白衣服就把她描繪成溫柔純潔的天鵝。而且,音樂主題缺乏民族特徵。他下定決心重寫,要創造一個外表清秀而內心剛強的青年知識分子。最終,他從《放下你的鞭子》中香姑娘唱的《高梁葉子青又青》中汲取了靈感。
送審風波
作為國慶十周年的獻禮片,該片得到北京市委支持,只花了五個多月就拍攝完成。但是,在影片送審時,中宣部副部長陳伯達提出了否定意見,指責該片有小資產階級情調。這讓主創人員很緊張。不過,周恩來、陳毅、彭真等領導對該片給予了積極評價,使該片得以順利上映。
劇照
劇照
幕後花絮
• 謝芳原名謝懷復,參加工作后改名叫謝方,因為《青春之歌》製作電影字幕時誤把她的名字寫成“謝芳”,她就將錯就錯把名字再度改為“謝芳” 。
• 該片上映后,很多人通宵達旦排長隊買票,有的影院乾脆24小時輪轉放映該片。
• 片中運用了一些抗戰前的革命歌曲,如《松花江上》、《救救國軍歌》、《五月的鮮花》烘托氣氛,但這些歌曲寫於1935年至1937年之間,晚於電影中表現的年代。對此,主創人員認為這些歌曲反映的是抗戰爆發前的整個歷史階段,所以不算違背歷史的真實。

播出信息


上映時間
時間 地點 
 1959年 ——
2021年8月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北京)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發行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2021年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百年征程·紅色光影”單元《青春之歌》
1995年中國電影“世紀獎”中國電影90周年十大優秀影片《青春之歌》 

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
該片的編導很注意人物出場的火候,講究氣勢,嚴格遵循人物性格的社會性、階級性、具體性,以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藝術手法,儘可能使得人物出場得到鮮明生動的體現。觀眾可以從導演給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中體會到導演寓褒貶、分是非的態度。導演在鏡頭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鏡頭的分切、運用總是突出刻畫主人公的思想。(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理事、原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張客評)
該片雖不能把原作一些動人心處包括無遺,但它的完整性、思想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它表現在不同場面中的宏偉雄壯、慷慨激昂、婉轉委曲、清麗抒情,都遠非一些平庸的改編可比。用“錦上添花”來評價《青春之歌》的改編是不算過分的。(電影導演、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吳蔭循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