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紫關古建築群

河南南陽淅川縣的明清建築

荊紫關古建築群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城西北44公里荊紫關鎮。該鎮西傍丹江,東依猴山,居豫、鄂、陝三省接壤地帶,位置險要,臨著丹江航道重要碼頭,是商業要地、軍事關口。

古鎮依丹江東岸走勢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間清代建築風格的房舍沿街分佈,古建築林立,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南街設關門,磚石結構,二層級,單拱門,跨街而立,上書“荊紫關”三個大字,1914年建。關門內為平浪宮,建於清初,屢有重修,取名寓風平浪靜之意。該宮坐東向西,佔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築,院內建三級疊檐、四角攢尖式鍾、鼓樓各1座,樓外碧瓦金檐,頂立鋼叉,氣勢雄偉,玲瓏剔透。上殿供奉楊泗將軍塑像及船家歷代先賢牌位。

1987年,荊紫關鎮被命名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2001年6月,荊紫關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荊紫關古建築群
荊紫關古建築群
荊紫關古建築群位於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荊紫關鎮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荊紫關早在戰國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為唐代後期形成的商業古鎮。

古街道


荊紫關古建築群
荊紫關古建築群
荊紫關古街道,南北走向,長約五里,分北街、中街和南街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直街,街與街的連接處有 斜彎。街道不寬,有丈余,兩邊原有窄溜溜的水漕汨汩流淌,很有情趣。街面昔日全用鵝卵石堆徹,乾淨而獨具風格,只是近年水漕和街面遭到破損,難見過去那種明朗幽雅的景色。一街兩行2200多間民房和700百餘間街面房均為清代建築,基本維持著原貌。昔日的整個街道上時有樓閣疊錯,顯示著街道的不同層次。就整個古街道而言,中街的房舍建築規格最好,北街次之,南街較差,豪賈富商昔日多聚居北街和中街,南街多是住的普通百姓,且多是回民。古街道上的房舍,一般臨街的都是門面房,木板嵌成門面,晝抽夜閉,便於做生意。裡面多是院落,兩側還有對稱的廂房,廂房一般都是后牆高,前牆低,一個坡面,屋深很淺,便於利用狹窄的空地搞對稱建築,使其布局嚴謹,結構合理。每一個院落的門面房兩側前坡都有兩米長的封火山高疊,意在阻斷意外的火勢,實際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觀程度。
2013年5月19日中國郵政發行的《中國古鎮(一)》郵票之一
2013年5月19日中國郵政發行的《中國古鎮(一)》郵票之一
過去,這個古街道是豫、鄂、陝三邊地區百里之內最為繁華的集鎮,街道上整日人來車往,據記載,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清末時期的三百多年裡,附近百里之內,如淅川寺灣、西簧、大石橋、老城和西峽、陝西的商南、丹鳳,湖北鄖縣、劉洞等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大都在此購置。荊紫關一年四季天天有集,平均每天上市達七千人,節日和農閑時候,多至上萬人,沿街設有茶館、飯店、酒店達十餘家。商鋪發林立,貨源豐富,物資繁多。古街道上的建築群很多,錯落有致,陪襯生輝,雖有損壞,目前還殘存有府台衙門、清真寺、關門、平浪宮、萬壽宮、馬飲橋、禹王官、山陝會館、新石橋、城隍廟、古碼頭、永安城遺址等使其獨具魅力。

府台衙門


古建築
古建築
府台衙門坐落在荊紫關古街道外圍的南側,目前荊紫關高中的所在地。荊紫關一帶屬於三省嵌錯地帶,各自為政,不便管理。清朝中期官府在此設立一個特殊機構,先由南陽府水利同知遷往駐防,后又設立分防縣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員來管理。當時在這裡修建規模寵大、規格較高的衙門,有東西城樓,花城門、奎星閣、大堂、二堂、審衙、兵營等。佔地面積百餘畝。衙門森嚴。除了兵營之類的房舍建築一般,其它各類建築都是高牆闊背,檐頂豪華。隨處可見雕刻繪畫,顯示著古代建築獨特的藝術風格。該地土壤肥沃,適宜樹木生長,昔日古樹森立,目前僅留一棵高達三丈、三抱之圍的古皂角樹,具有珍貴的價值。府台衙門的外圍是一條渠,而西周時期的古城永安城遺址臨渠而起,城牆長約百丈,寬約丈余,目前仍能看出遺跡。

一腳踏三省碑


一腳踏三省碑位於荊紫關鎮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荊紫關鎮的門戶。屬豫、鄂、陝三省的交界點,西與陝西省商南縣汪字店鄉接壤,南與湖北省鄖縣洋溪相連,該街有居民59戶,254人,因境內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為一塊頂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陝西之省名字,故被譽為“一腳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領地,鼎立街頭,山民們進入購物,可走遍三省店鋪。1987年三省鄉鎮自發集資,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頂部似塔式,三根賀珠狀柱子支撐之角檐及塔頂,頂中心飾園形葫蘆狀作裝飾。碑身用綠、黃色大理石貼面,為錐狀三面體新界碑。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地,背負青山,景色秀麗,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前來觀光。

關門


關門位於荊紫關南街,作為守城之用,相傳很早就有,只是屢建屢廢,多廢於戰亂年間。現在的關門於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門樓是小石雕疊錯成花紋狀,故人們又叫花城門。關門的外貌象個石牌坊,二層級,單拱門,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個石字。從整體來看,該門堅實雄固,威嚴莊重,故幾經炮火洗禮和劫難,原貌依存。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荊紫關古街東側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山西和陝西兩省商人集資創建,面積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現存建築6座,房屋29間,皆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樓、春秋閣(中殿)、後殿、卷棚等。大門樓3間,門前有青石階,門兩側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獅子,門楣與檐間有兩層石雕圖案,莊重威嚴。戲樓3間,系兩層硬山式建築,下層為過道,上層中間為戲樓,北間為樂隊室,南間為化妝室。樓的前後檐均有木雕組畫"唐僧取經"等6組,雕繪精湛。

平浪宮


平浪宮
平浪宮
平浪宮位於荊紫關南街東側面。始建於清代。當荊紫關碼頭進極盛時期,船商們組建幫會,取“風平浪靜”之意,籌建了平浪宮,成為船工娛樂、集會之地,該宮坐東向西,面對丹東,中軸線上現存大門樓、中宮、後宮及配房數間,另有鐘鼓樓各1座。現有房舍22間,均為硬山式建築,面積460平方米。大門樓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式建築,灰色瓦頂,門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額,橫書“平浪宮”3字。門南側面題“風平”,北側面題“浪靜”各2字。大門樓兩側面各開1邊門,邊門外側面是鐘樓和鼓樓,為四角攢尖頂,三重檐,木結構,灰色瓦,磚雕花脊,頂部安有寶珠和塔剎,上書有"風調雨順"4字。額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緻,結構完好,造型優美。沿中軸線往後是中殿後殿。

禹王宮


禹王宮,由湖北,湖南和廣東的商人所建,因此亦叫“湖廣會館”,湖廣人十分敬重治水有功的英雄大禹,所以將會館命名為“禹王宮”。
該宮建於嘉慶十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禹王宮南與馬飲橋接壤,北與陝山會館相鄰。坐東朝西,分前中后三個宮,前宮三間,很有氣勢;中宮和後宮都是三間,古典樣式,歇山建築,檐柱有許多石刻,木雕,或人物,或花草,或鳥獸,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後門側面有門樓,門樓上篆刻“萬福”二字。
最壯闊的是宮門,宮門上下都有石條,磚塊,木塊組砌而成,石條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其中木雕,雕刻精巧的《竹林七賢圖》,更多將人物的形態,舉止表達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
門楣也同樣豎立著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著有“禹王宮”三個石字,宮門最惹人注意的是兩側的門闕上的圖案,每一側均有兩組,南側上組是“梅掛古鐘”,北側下組是“喜鵲白鶴”。上面兩組圖畫構思巧妙,給人一種生動有趣是的感覺,能使人展開豐富的聯想。南北兩側的下組,也就是石門框上雕刻著一副對稱的畫面:臉掛長須,腳穿長靴,身披長衫的禹王,南側的條幅上刻著“萬姓賜福”,北側的條幅上刻著“千古流芳”‘畫面寓意深藏。宮門兩側的圓石墩上亦是石雕圖案,豐富多姿!
由於歷史的原因。禹王宮雖然失去了她昔日的風采,但值得慶幸的是她作為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被保護了下來,現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外遊客的旅遊勝地!

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江西館。面對丹江,坐落在街道東側,清代建築,現存宮室12間,佔地900平方米。該宮為江西商人集資而建,分前宮、後宮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築。

法海禪寺


法海禪寺位於荊紫關鎮東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蓮花寺、大寺。為取佛法無邊之意,取名法海禪寺。據寺碑記載,該寺是由西峰禪師創建於唐儀鳳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虛禪師重修,明末清初兩次遭動,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進行修葺。大雄寶殿及東西禪堂,也於乾隆和嘉慶年間進行修復。白衣閣東樓在咸豐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兩次遭破壞,又兩次進行整修。該面積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現存建築頒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和後殿。現存建築24間,其中山門3間,大雄寶殿5間,後殿5間。大雄寶殿東側白衣閣東樓5間,後殿兩側有禪堂各3間,整個建築錯落有致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典雅古樸。大雄寶殿前門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殘存有“牧牛圖”、“登山圖”、“下棋圖”、“捕魚圖”和“飲酒圖”等。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街西側,座西面東,始建於明代,系硬山式建築,房頂蓋灰板瓦,拱券門,后曾屢次修復,現狀基本保持原貌,該寺為伊斯蘭教禮拜場所,為我們研究穆斯林建築以及該教在當地的傳播發展歷史,提供了實物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