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

河南省洛陽市香山

香山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

香山白園


白亭
白亭
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白居易逝世后葬地龍門之東山,后其山因景色絕佳稱香山,白居易墓地稱白園。其地建有香山寺
白園。坐落在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園地,白園佔地40畝。這裡東西兩山對峙。白園包括龍門橋東頭整個琵琶峰,佔地44畝,分為青谷、墓體、詩廊三區,系根據詩人性格、唐代風采和得體於自然的原則設計建造的紀念性園林建築。蒼松翠柏簇擁的白冢,就卧在“琵琶”端首。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號“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詩人生前的心愿,又暗合了其傳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蘊,可謂獨具匠心,令人讚歎。迎門為青谷區,叢竹夾道,懸瀑飛灑,荷池送爽,樂天堂、聽伊亭、松風亭等仿唐建築引人入勝。樂天堂內有白居易塑像。園中間為墓體區,有墓冢、24噸重的自然石卧碑、烏頭門、登道、碑樓。整個墓區翠柏蔥鬱,奇花飄香。詩廊區在墓北山腰,陳列有當代書畫家書寫描繪的白詩碑刻和詩意瓷磚壁畫。1961年,國務院公布白居易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洛陽市政府撥款110萬元重修白園,1985年建成開放。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
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
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