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

山東省青州市香山

香山,坐落于山東省青州市東部譚坊鎮境內,主峰海拔189米,面積2.5平方公里。

歷史記載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香山為山其山。山其山之前,還被稱為箕山。后又因山上香火興盛,更名為香山。在香山的西北麓,有紀季墓,亦稱紀侯冢,在《元和志》中有記載,《青州市志》中也有記載。明朝嘉靖年間的《青州府志》卷六中寫道:“(青州)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齊乘》所謂山其山是也。郡境諸山,多在西南,東郊平原百餘里有香山者,童然孤峙,康浪發其南,堯水經其東,古之山其山也。”
就是說,作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境內的山巒多在西南山區,只有香山這唯一的山峰,矗立在東部百里的平原之間,童然孤峙,巍為壯觀。童然,就是光禿之意。康浪、堯水均為河名,現今猶在,仍然河水浩蕩,綠意盎然。

地質特點


香山共有三個山峰,主峰高二峰低,既無峭壁懸崖,又無怪石險峰,宛如海島屹立。香山和彌河以東昌樂一帶諸山為一體,是典型的火山活動后成山,岩石為火成岩,土質肥沃,為林木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香山,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加上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來此觀光賞游。香山原有豐茂的植被和景緻,然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大部分景點已蕩然無存。

自然風光


香山觀‘海’ 香山周圍,是青州市最大的瓜菜產地。“香山觀‘海’”是香山的著名景緻。香山四面,1400 公頃土地,已經全部成為大棚瓜菜。整個大地被“水波蕩漾”的塑料農膜全部覆蓋著。現代化溫室,高科技大棚,連網,成片,漫無際涯,橫無邊際,形成震撼人心的浩瀚“大海”。或乘車、或漫步,在棚間穿行,猶如在大海上泛舟,使人心曠神怡。“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前段時間,曾經有一帖子,在網上瘋傳,說是從飛機上向下看,發現山東內陸驚現海洋云云,其實說的就是香山觀海這一特殊景緻了。
觀賞大棚瀚海的最佳景點,是香山東峰的觀海亭。
觀海亭 為了便於人們登高攬勝,在香山東峰建有“觀海亭”,翼然俏立。站於亭內,山風拂面,花香怡人,舉目遠望,遠處入眼來的莫不是浩瀚的“海洋”。看那“大海”,白茫茫不見邊際,在陽光下波光粼粼,清輝蕩漾;其間點綴的一個個村落,如同突兀在大海中的島嶼,襯托著大棚瀚海更加色彩斑離。在309 國道、膠濟鐵路上賓士的汽車、列車,猶如大海中的舟船,乘風破浪,高掛雲帆。
香山,每年都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參觀者,人們在領略“香山觀海”景色壯美的同時,也無不為勤勞聰慧的農民創造的這一人間美景而折服。香山所觀之海,海內藏著無盡的寶藏。那就是四季不斷的無公害瓜菜,那就是瓜菜帶給老百姓的日益增長的富足。
觀海之餘,你盡可以到農家遊樂,到熱情好客、淳樸憨厚的農民家中做客,不僅能品嘗到最為環保的新鮮蔬菜、時鮮瓜果,而且還可吃上最為地道的農家飯:烙得外焦里嫩的槐花餅,肥嫩的苦菜蘸甜醬,細挑的野韭、山蒜卷煎餅,足可讓人吃出濃郁的鄉情和醉人的鄉韻。
香山所屬的譚坊鎮通過招商引資,對香山進行了綜合開發,圍山遍植了銀杏、桃李,山坡栽植了火炬、楓樹、櫟樹、槐樹,山頂栽植了松柏,已經形成了四季有景的生態旅遊休閑勝地。春天,桃花開、杏花落,草長鶯飛,花香鳥語;夏天,桃熟杏紅,綠樹成蔭,山風習習,香山成為一處天然“氧吧”和綠色“空調”;秋天,紅葉遍山,燦若霞雲,巍為壯觀;冬日,則白雪皚皚,山舞銀蛇,銀裝素裹。
“山中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管你何時登臨,美麗的香山都會給你展現出美麗的神采,都會讓你醉而忘返。

歷史文化


香山秀麗的自然風光讓人流連忘返,香山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叫人嘆為觀止。
山上原有天齊、爐姑、麥姑等廟宇,規模宏偉。民國初年,土匪盤踞,此後,廟宇被附近農民焚毀。銅鑄天齊神像遷於鄭母,現收藏於青州市博物館董思恭所書“海岱中峙”廟匾流落香山山南的大十畝田村。
讓我們沿著時間的軸線,向前慢溯。
伯益在香山寫作《山海經》:
相傳,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曾經在香山寫作《山海經》。大禹治水,將天下分為九州,即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冀州兗州雍州梁州。青州是九州之首,東夷文化於此濫觴。大禹治水的最大功臣是益,又稱伯益,益是青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州長。公元前2070年益就在青州建都,稱為益都
禹原定傳位於益,無奈,大禹的兒子啟篡了位,國天下成了家天下。益沒辦法,回到青州箕山(即香山)作《山海經》。《史記?夏本紀》載:“禹以天下授益,三年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陽”。箕山,即香山。
許由拒位洗耳:
香山西側有條河,叫洗耳河司馬遷《史記·許由傳》記載:
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而逃去,於是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以河水洗耳。
是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便逃到香山的腳下耕種隱居。許由不為利祿所動,怕髒了自己的耳朵,用河水洗耳朵。
“士不見於世”,巢父、許由以及伯夷、叔齊等人,以獨有的風骨和個性魅力,被歷代雅士賢達高山仰止,以至於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其流風餘韻歷代不絕,這種獨特的隱逸現象成為文化史上的一道獨到景觀,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氣韻。
一條重要的古驛道:
香山北側,隋唐時期,有一條古老的驛道,東西走向,向東貫穿濰州(濰坊)、登州至大海,向西貫穿淄博、濟南至長安。這條驛道“通□浦,導九河,遠接□津”。浦,指入海口。九河,泛指黃河。津,指長安附近的要津渡口。
2009年,香山北側建成“花都大道”。東接濰坊,延伸可至登州,以至於大海。西接青州,延伸可至泰山,以至於西安古長安,暗合了古驛道,亦是古絲綢之路。聰明的今人和睿智的古人,於此暗合。
這條古驛道,向西穿越青州,經過淄川,一直向西延伸。想當年,在淄川這條古老的驛道旁邊,清泉旁邊,綠柳之下,蒲公松齡輕搖蒲扇,香茶待遠客,坐聽奇異事,讓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從現存的唐朝中外主要交通圖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條唐朝的官道,西起長安,經過洛陽,從登州直抵大海。在山東境內,它沿雲門山、香山、孤山、浮煙山等以北的平坦地帶,從青州經過濰州、密州萊州等地,一直通往登州,是當時山東省境內橫貫東西的唯一一條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經過香山的這條古驛道,“都道題臻,眾途輻湊,車馬如水,冠蓋若雲”,是說這條官道接都城長安和其它省會城市,通達眾多的道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繁華喧鬧。
傳說清代劉墉一次回諸城老家,便是走的這條驛道,並曾在此住宿。
這條官道在今天,它有的路段還在使用著。

民間傳說


1、二郎神擔山追太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香山秀美的容顏之後,在香山撲朔迷離的歷史煙塵之後,還有著眾多的神秘的傳說。
首先,關於香山的由來,就有個美好的傳說。
這就是“二郎神擔山追太陽”的傳說。
話說當年夸父逐日,沒有成功。夸父追趕太陽,喝光了大川大河,帶的手杖化成了鄧林,最終還是渴死了。到底,還是沒有攆上太陽。
楊二郎楊戩自恃為神仙,又覺得自己神力無比,發力無邊。與諸神打賭,說能肩挑二座大山也能追上太陽。諸神不信,楊二郎便拎起根扁擔,趕早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挑起兩座山,追著太陽飛跑。從東海一氣跑到青州譚坊鎮鄭母村北,看看也快趕上了,天也快到中午了。抬頭一看,太陽就在頭頂,心中不禁十分高興,便放下扁擔稍作休息。
楊二郎覺得有點口渴,還有點硌腳,原來是鞋裡有土,墊的腳怪不得勁兒,就停下來,放下擔子,磕了磕鞋裡的土。這土便堆成了山,這就是現在譚坊的香山。據說,原先因為有腳臭味兒,叫臭山呢。但是神仙留下的,不能稱之為臭山,乾脆叫香山得了。
香山的得名還有一個版本是:因為香山香火旺盛而稱香山。
山其山上每年的舊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是山會廟火,總稱香火會。香火,香火,叫順了,山名也成了香山。
山會廟火時刻,方圓百里的人們就匯聚到這裡。老人們燒香拜佛,孩子們拿著糖葫蘆吃著,拿著五顏六色的歡喜台玩著,順便去挖些山蒜,摘些野菜,聽看山爺爺講那些形形色色的傳說。信男善女們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采些山菜野果,莫不自在。
2、香山金銀洞
據說,香山山後的山洞中有個神仙洞。裡面有個石柜子,柜子里盛滿了金銀財寶。洞口封著,從沒有人找到該洞口。要找到洞口,有個條件,只有十個兒子的人家才有可能找到。據說洞口有兩扇石門,永遠關著,說裡面儘是金銀財寶,金碾金磨,金蠶銀蠶,金馬駒銀騾駒,拉著金碾壓金豆子。誰若有福生十個兒子,可以得寶,故而有兩句話說:“待要石門開,單等十兒來”。周圍的人家無不垂涎三尺,人人都想發財,但誰也沒有十個兒子。
在香山附近的一個村裡,有這樣一戶人家,家裡有九個兒子一個女兒。這年,女兒出了嫁。俗話說:一個女婿頂半個兒。這戶人家的主人就想叫他女婿頂個兒子,想到香山去碰碰運氣。老人越想越高興,打定主意,招集兒子女婿商量,兒子個個滿心歡喜。
父子們貪財心切,雞叫等不到天明,第二天天不亮,老漢便叫起兒子女婿吃了早飯,帶著口袋褡褳等物,由老人率領急匆匆來到香山。一大家人在香山轉了好長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竟然找到了洞口。老人先焚香禱告后念“待要石門開,單等十兒來”。果然有靈,石門吱呀一聲洞開。老頭這時這個高興呀,就率隊進入洞里,果見珠寶滿洞,金光閃閃,耀人眼目,十個“兒子”見財眼紅,不管黃白,裝了又裝,誰也不甘落後,老人更是貪心不足,裝滿了口袋。還不足,看到石柜子里仍然還有滿滿的黃金珠寶。他們十個人使勁一塊往外抬,但是只能抬得離開地就抬不動了。老頭喊了聲:“他姐夫使勁呀----”這下好,露餡了!石櫃“啪嗒”一聲落在了地上,再也抬不動了,柜子蓋子也打不開了。
一時節,再也沒人再也沒條件找到山洞了。
無盡的金銀就藏在香山裡啦,再也尋它不著,只等有緣人來了。

考古發現


香山漢俑遺址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
香山北面7公里處有古代的紀國(現壽光市紀台鎮),前後歷時382年。公元前691年,紀侯紀季以酅邑(今臨淄淄河東)入齊。公元前690年,紀侯不能屈己以服屬齊,紀侯於夏“大去其國”,其國人分徙四處。今沂水縣境內有紀王崮,也就是今天的著名旅遊景點“天上王城”,傳為紀王去國之後的處所。
紀季死後葬在了香山之陰,此墓在《》中有記載,又稱“紀侯冢”或“紀季墓”。起初墳墓築得很大,象小山一樣,數百年來,巋然不動。後來,地面墳塋坍塌,難以查詢具體位置。紀候冢的存在,讓歷代盜墓賊垂涎,然高超的設計,玄秘的機關,撲朔的方位,讓它完好得保存下來了。
騎俑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騎俑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2006年6月3日,當地村民在“紀季墓”附近基建取土時,無意中掘出一個器物陪葬坑,發現了坑內埋藏有大量彩繪陶俑、陶器。
這難道就是人們倍感神秘的紀侯冢嗎?人們興奮異常,拭目以待。
然而隨著開掘的深入,人們發現這是另外的一座豪華的漢墓,並不是記載中的紀季墓。
陪葬如此奢華,那大量的彩繪陶俑,甚至可以和秦皇兵馬俑媲美,可是它的主人又是誰呢?
2006年6月至8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和縣市文物部門隊經過60多天的努力,順利地完成了香山漢墓陪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
馬俑製作精緻,馬鞍等飾件齊全
馬俑製作精緻,馬鞍等飾件齊全
經過考古鑽探,確定香山漢墓為“甲”字型大型土坑豎穴墓。陪葬坑位於墓葬的西北角,坑內陶質遺物分別裝在3個木箱內,分3層摞疊放置。為了防潮,坑底事先鋪有一層木炭,厚5-10 厘米,木箱至於其上。陪葬坑中出土大量陶俑,另有數百件陶禮器及生活用器。還有大量的鐵器,銅器,另有少量的弩機箭鏃
人俑近800件,分為騎俑、立俑。人俑的衣冠服飾總的來看保存較好,服飾著色有紫、粉紅、黃、粉青、黑色等,豐富多彩,其中騎俑的服飾最為鮮艷華麗。人俑形態逼真,面容清晰,五官、鬍鬚、冠服細節等表現手法極具真實感和藝術性。如俑的冠帽帶,有的是在俑下頜下處用紫褐色彩繪勾勒而成,有的則是用泥條粘貼在俑下巴上。女俑比較小巧,髮髻宛然,身肢婀娜。
陶馬約350件,高大健碩,色彩多樣,大多數彩繪保存較好,馬具馬飾一應俱全。鼻、眼、耳、尾等非常逼真。
陶豬、牛、羊、狗、雞約250件,牛羊肥碩,雞有雌雄,或卧或立,形態各異。
陶器種類豐富,數量多達600餘件。包括鼎、盒、壺、盤、盆、尊、耳杯、簸箕、刀等,器表一般施彩繪,有朱、紫等色,組合成以雲氣為主的圖案,大部分已剝落。鼎、壺、鈁為仿銅器。盆下腹部施有繩紋。總體看陶器製作精巧細緻。
陶車發現2輛,車前四馬,中間兩馬駕轅。車廂內外皆施彩繪紋飾。
金屬器均為明器。鐵器主要有戈、矛、劍、環首刀等,鏽蝕嚴重,數量大,形體較小,上面封泥,但已殘碎,字跡不清。
青州香山漢墓陪葬坑的發掘是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為研究漢代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比如,陶馬、陶俑多為分模製作,燒制好后按照刻畫的文字元號,分類用粘接材料進行對接后,再畫彩繪,或張口長嘯,或昂首側目,或低頭嘶鳴,各具神態。
國內已發現的危山、獅子山、楊陵等漢代陶俑坑均為俑陣,像香山漢墓陪葬坑這種分層放置的方式並不多見。
從墓葬地域形制及出土器物來看,該墓年代應屬於漢前期。
香山
香山
墓主人是誰呢?
據考證,墓主人為第一代菑川國王劉賢。劉賢,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十六年就藩菑川,在位共11年。墓主人為菑川國王劉賢。證據是:第一、從香山漢墓的歷史、地理背景分析,此墓屬西漢菑川國境內墓葬。第二、從文獻記載看,墓主人系諸侯國王侯級別身份。第三、菑川國第一位王劉賢不僅死在自己封國內,且無子而葬,這與香山孤墓情形正好相合。
發展展望
香山所在的譚坊鎮位於山東半島中部,轄114個行政村,人口9.7萬人,總面積162平方公里,膠濟鐵路、309國道、07028省道縱貫全境,毗鄰濟青、東紅高速公路,是山東省中心鎮、素有瓜菜之鄉、林果名鎮、狀元故里的美譽。
1998年,海南客商在香山模擬蘇州園林風格始建香山庄園。
2009年又有客商斥資兩億在山南麓建設香山狀元文化生態園。譚坊鎮曾因出了王曾、趙秉忠兩名狀元而素有“狀元故里”之稱。工程開發總面積8平方公里。工程全方位綠化香山,栽種高檔喬木若干,營造景區外圍綠色空間,改善景區宏觀生態環境,突出生態特色。修建香山文化區、狀元文化區以及文殊寺等配套設施。修建停車區、演藝區、香山文化區、狀元文化區、餐飲區、購物區、文殊寺、魁星樓、觀海亭。開發建設溫泉山莊、高效農業生產與科普、農副產品的加工銷售、農村生產與生活的體驗、褔如東海碑林。
香山文化優勢明顯,而且與江北第一大花卉景點黃樓萬紅花卉相鄰,形成了以青州萬紅花卉、香山狀元文化生態旅遊、高檔景觀苗木觀光區為主的旅遊路線。
香山南太平寺已經重修如初,狀元生態園建設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