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千一的結果 展開

張千一

建築風水環境學家

東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教授張千一,風水文化研究員,中國古建築環境研究員。華東交通大學建築環境設計教師,中國建築風水學會籌備會長,劍橋大學中國建築文化邀訪學者。提出以陰陽五行橋接中醫、命理、個人體質和地理環境 結合的四位一體的建築風水學。從中醫陰陽五行環境觀角度,提出中醫、不同個體體質、傳統命理和地理風水環境與建築橋接學術體系,填補了我國現代建築與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個人體質之間結合研究和實踐的學術空白。

2006年進入東南大學,兩個重點學科建築學院和藝術學院聯合培養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導師是中國美學創始人朱光潛最後一位研究生凌繼堯先生。同時受教於建築泰斗林徽因的學生,傳統建築環境和建築美學方面研究深得師傳。

在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環境時,受教於東南大學著名周易太極圖 專家李仕澂 教授,對中國古代建築風水環境觀有著高屋建瓴的視角。

人物簡介


東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教授張千一,風水文化研究員,中國古建築環境研究員,中國建築風水學會籌備會長,教育部工業化背景下新農村環境研究課題成員。原解放軍軍需院校土建學院建築裝飾系主任。劍橋大學中國建築文化邀訪學者。提出以陰陽五行橋接中醫、命理、個體體質和地理環境 結合的四位一體建築風水學。
從中醫陰陽五行環境觀角度,提出中醫、不同個體體質、傳統命理和地理風水環境與建築橋接學術體系,填補了我國現代建築與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個人體質之間結合研究和實踐的學術空白。
從軍隊回到地方,2006年進入東南大學,張千一師從東南大學藝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凌繼堯 先生。兩個重點學科建築學院和藝術學院聯合培養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導師是中國美學創始人朱光潛最後一位研究生凌繼堯先生,同時受教於建築泰斗林徽因的學生,也深受東南大學提倡風水研究中國建築史學家潘谷西、設計學家劉道廣 名家教誨,在傳統建築環境、建築美學方面研究涉獵廣泛。
在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環境時,受教於東南大學著名周易太極圖專家李仕澂教授,張千一風水學術上對中國古代建築風水環境觀有著高屋建瓴的視角。
在東南大學物理系,國際易學聯合會顧問李仕澂教授張千一風水課堂助教
2011年在巴黎大學圖書館和建築美術學院等大學學生交流東方中國建築環境文化
早年隨道家師尊勤道
早年隨道家師尊勤道
和導師 凌繼堯先生(中國藝術學國家重點帶頭人、著名美學家)在一起 考察南昌滕王閣建築美學

論著與科研


2009年《論風水思想和現代環境設計中形式美學的原初關係》
中醫與風水結合研究(張千一東南大學文化研究員)
2013 在南昌航空大學完成《1001個創意衛浴空間》譯著
2010國家核心期刊《中國商貿》發表論文《論大審美經濟與傳統遊園審美訴求的契合》
2008全國CSCIi核心期刊《藝術百家》發表風水論文《造物藝術設計中對歷史慣性與歷史前進性的雙重尊重》

教學和獲獎


2009年《論風水思想和現代環境設計中形式美學的原初關係》獲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優秀碩士論文
2010參與教育部國家級課題《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新農村鄉村規劃研究》
2003年江西省級教學成果講三等獎

履歷


2008年東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 建築風水研究員 副教授
2008年中國建築風水學會籌備會長
2009年任教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設計系
2011年劍橋大學邀訪問學者。
2011年調任華東交通大學建築環境系任教。
2014年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全集》編撰主持江西社科院燈彩工藝美學編撰工作

學術觀點


我國的20世紀以來的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設計原理基本上都採用接受了西方城市建設和建築環境設計的原理,因為其適應了歷史現階段的社會化工業大生產,符合新的生產方式。這種建築和環境的生產手段和營造方式屬於隸屬西方現代工業文化體系,具有西方實證思維忽視整體與局部關係的局限性。
西方實證思維下建築環境的生產和營造理念僅僅從功能、技術、審美等原則考慮環境和個體之間的關係,其並不考慮天地人之間整體性存在和個體差異性存在的諸多宏觀全息因素,更不考慮人體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形態的關係。只從人體工程學上注重考慮人體外在屬性對環境的需要,不同地域的人群天然稟賦的命理和生理塑造的身體內部的功能差異和個人體質差異,對空間環境的需要一概忽視。
而我國傳統中醫學說、風水學說整體性思維把天、地、人總是看做一個整體,具有整體的環境觀。在平衡特定空間、特定時間中天地人諸多環境因素的變化和不足中,形成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的環境學說。認為不同空間方位在不同時間(季節、年份)中自然能量和環境構成成分都不相同,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同,也認為居住環境的物質形態對人體命理與健康也有重要影響。如易醫學的臬圭之作《黃帝內經·素問》言及:“人生有形,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六合之內,九竅,五臟,皆通乎天氣。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黃帝宅經》中有一句十分特別的話云:“夫宅者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意思是建築是介於天地間陰陽之氣交匯聚集之處,是人類社會家庭生活準則的空間存在模式。
《周禮·醫師》和《黃帝內經·素問》結合中國古代天文學創立了表述時間五行屬性的五運六氣說,不同的年份和不同季節其自然環境的不同,對人的身體影響也不同。英國學者西蒙·J·蓋爾在《方位與建築環境》 論文中提到:“五行方位法則的最主要觀念之一是周期的再生。”中國環境觀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著名建築和城市規劃學家吉·戈蘭教授所說的:“中國的住宅、村莊和城市設計具有與自然和諧並且隨大自然的演變而演變的獨特風格”因此中醫、風水學說的五運六氣的環境觀是具有順應時空變化的典型模式。
意思是人的身體內部環境同周圍環境必須是息息相通的,其關係也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空間方位的變化而變化的,中醫學環境觀傳統風水學具有整體性思維的優越性,對現代以人為本的建築環境設計的歷史繼承和理論創新具有指導性意義。研究不同個體體質、不同地域人群體質差異對不同環境需要。也研究中醫的整體環境理論、命理理論、風水理論對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中個人體質的影響,希望平衡其中不足的成分,營造健康綠色的人居空間。其核心內容就是尊重人的個體屬性,以人為本。我國現代建築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來源的主流,除了一些中國傳統環境設計方法,主要是適應現代生產方式的設計原則,大部分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要丟棄我們的古代環境思想的風水和中醫建築環境觀的文化與傳統,提出現代環境設計的傳統歷史繼承,豐滿我們民族的現代建築環境設計理念和實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