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11戰鬥機
前蘇聯研發的超音速噴氣戰機
蘇-11戰鬥機(編號:蘇-11,北約代號:Fishpot-C,譯文:捕魚籠-C,通稱:蘇霍伊蘇-11),是蘇聯一型單發超音速噴氣截擊機。
蘇-11戰鬥機由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因蘇霍伊設計局在1949年經歷了解散重組,因此蘇-11編號被使用過兩次。分別為1947年的蘇-11雙發亞音速噴氣戰鬥機和1961年的蘇-11單發超音速噴氣截擊機,下文分別簡稱為蘇-11(1947)和蘇-11(1961)。由於蘇-11(1947)並未進入服役,所以一般情況下蘇-11指蘇-11(1961)超音速截擊機。
蘇-11戰鬥機(1947)在蘇-9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發動機艙上移到機翼內,發動機中軸基本和機翼齊平。但是蘇-11的最終試飛鑒定是不適宜於投入大批生產,因此而停產。
蘇-11(1961)和蘇-9在外形上不容易分別,蘇-11的進氣錐更大一些,以容納較大的Orel雷達,並掛載射程更大的雷達半主動制導空對空導彈。該型於1966年停產。
蘇-11戰鬥機
1947年5月28日,希亞諾夫操控蘇-11作了首飛,8月3日,蘇-11參加了土西諾航空節。但TR1最後只達到1300公斤的推力,沒有達到1500公斤的設計指標。改進型TR1A還需要時日。蘇-11的進一步試飛暫停。試飛中也發現蘇-11有高速時方向安定性問題。蘇-11一共進行了54次試飛,累計21小時8分鐘,起飛重量達到6350公斤,海平面速度940公里/小時,3000米中空速度910公里/小時,升限13000米。蘇-11的最終試飛鑒定是不適宜於投入大批生產。
隨後蘇霍伊在蘇-11的基礎上設計了改進型的蘇-13戰鬥機,但蘇-13連原型都沒有製造就又下馬了。
蘇-11戰鬥機
蘇霍伊飛機設計局在五十年代重組后,主要承擔攔截機的研製。當時蘇聯領空時常遭到美國U-2偵察機的入侵,同時攜帶核武器的美軍戰略轟炸機,就駐紮在蘇聯的家門口,迫使蘇軍高層大力開發高空高速攔截機,以作為反制手段,維護領空安全和國家聲譽。在這樣的形勢下,蘇霍伊和米格、雅克、甚至圖波列夫設計局都投入力量開發攔截機,這其中,以蘇霍伊和米格的競爭最為激烈。
蘇霍伊設計局在五十年先後研製了蘇-7、蘇-9兩型攔截機,二者採用相同的發動機(AL-7),機身尺寸相當,均為單座單發,主要區別在機翼翼型的選擇,蘇-7採用大角度后掠翼,蘇-9採用三角翼。
蘇-7雖然具備了不錯的高空高速飛行性能,但和同時期米格-21的內部競爭中敗北,(據說主要原因是米格設計局總設計師米高揚的高層關係,當時米高揚的哥哥為蘇共中央書記,左右了蘇軍對戰鬥機的選型,但無可否認,米格-21相比蘇-7,有很多優勢,三角翼本身就比后掠翼更具有技術的進步性。),只裝備百餘架,即被迫改成前線攻擊機蘇-7B,,成為六十年代蘇軍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戰鬥轟炸機,也不愧為一代名機。
蘇-9和蘇-7幾乎是平行的另一個型號,原型機編號為T-3,,T代表三角翼。蘇-9發展較為順利,雖然也存在和米格-21的競爭,但其具備了較大的機體,載油量、航程相比米格-21有優勢,且高空高速性能極佳,攜帶4枚AA-1空空導彈,無機炮的設計,在當時而言,符合導彈制勝論潮流,很有時代感,所以被蘇聯防空軍選中,於1959年進入部隊服役,生產量達到了約600架,成為六十年代中期以前,蘇聯紅色天空上當之無愧的守衛者。
隨著技術的進步,蘇霍伊設計局在設計蘇-9的同時,在T-3基礎上,於1958年又推出了一款T-47試驗機,這款飛機採用了更為先進RP-“獵鷹”火控雷達,與之配套K-8M(AA-3)空空導彈,無論射程、威力都比蘇-9攜帶的AA-1要先進,因此被蘇軍選中,投入研製試飛,並於1962年服役,這個本屬於蘇-9改進型的衍生產品,在服役后被命名為蘇-11-8M攔截系統,即蘇-11攔截機。
蘇-11和蘇-9相比外形變化極小,主要是更換了雷達--武器系統,機首激波錐內裝一部РП-11(RP-11)火控雷達,該雷達搜索距離遠,體積較大,導致蘇-11的機首進氣道加大,被空勤人員戲稱為“會飛的管子”。蘇-11沒有固定航炮,主要武器機翼掛架攜帶的兩枚K-8M型雷達+紅外製導的中距空空導彈,最大射程19公里,發射重量225公斤,通常採用一枚雷達半主動制導,另一枚紅外被動制導的掛載模式,以增加攻擊成功的機率。該彈不具備迎頭攔射能力,也不適合空中格鬥,但在當時,這種武器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空對空武器。蘇-11機身脊背處有可拆卸的電纜導管,是其區別於蘇-9主要識別標誌。
1961年7月在莫斯科土西諾航空節上,蘇-11攜帶AA-3首次露面,對歐美很有震撼力,直到七十年代,美製第三代戰鬥機研製時,蘇-11仍為主要超越對手(顯然高估了該機的戰力)。但該機型由於在服役初期發生過重大事故,加上蘇聯高層在該機和雅克-28截擊機的選擇上,搖擺不定,沒有給予支持,導致蘇-11產量較小,只有108架,服役后一段時間得不到部隊的認可,在1966年即停產。
蘇-11在蘇聯諾沃斯比爾斯克的153飛機廠生產,該機也是蘇-9的主要生產廠,服役期間,沒有出國部署和擊落載人航空器的記錄。隨著蘇-15、米格-25,以及圖-28等攔截機在六十年代後期的試飛和投產,蘇-9/蘇-11很快即顯得過時,其頭部進氣方式限制了大型雷達的安裝,也失去了改進的餘地。該型飛機在八十年代開始退役,蘇聯解體前全部除役。由於該機服役數量少,保密工作到位,在蘇聯解體前,外國對其知之甚少,保持了神秘感,目前在獨聯體國內多家航空博物館有實物藏品。
翼展 8.536米
機長 17.546米
機高 4.7米
機翼面積 34平米
機翼後掠角57°
展弦比2.32
重量及載荷
空重 8562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2674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3986千克
燃油量3100千克
裝一台P-7Ф-2發動機,最大推力68.6千牛(7000公斤)
加力推力 10100公斤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高度11000米)M12.0
(高度300米)116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 18000米
最大爬升率10800米/分
航程(帶副油箱) 1710公里
航程(內部油箱) 1250公里
起飛滑跑距離 1100米
著陸距離(無減速傘)1000-1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