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螢葉甲

雙斑螢葉甲

昆蟲名,為鞘翅目葉甲科。廣布東北、華北、江蘇、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台灣等省區。主要危害豆類、馬鈴薯、苜蓿、玉米、茼蒿、胡蘿蔔、十字花科蔬菜、向日葵、杏樹、蘋果等作物。

形態特徵


成蟲

雙斑螢葉甲和黃斑長跗螢葉甲
雙斑螢葉甲和黃斑長跗螢葉甲
體長3.6~4.8毫米,寬2~2.5毫米,長卵形,棕黃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複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於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1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後面黑色帶紋向後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肖失。兩翅後端合為圓形,後足脛節端部具1長刺;腹管外露。

橢圓形,長0.6毫米,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

幼蟲

體長5~6毫米,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

長2.8~3.5毫米,寬2毫米,白色,表面具剛毛。

生物學特性


河北、山西1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開始孵化。幼蟲共3齡,幼蟲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中活動或取食作物根部及雜草。7月初始見成蟲,一直延續到10月,成蟲期3個多月,初羽化的成蟲喜在地邊、溝旁、路邊的蒼耳刺菜、紅蓼上活動,約經15天轉移到豆類、玉米、高梁、穀子、杏樹、蘋果樹上為害,7~8月進入為害盛期,大田收穫后,轉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為害。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或花穗中。成蟲飛翔力弱,一般只能飛2~5米,早晚氣溫低於8℃或風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氣溫高於15℃成蟲活躍,成蟲羽化后經20天開始交尾,把卵產在田間或菜園附近草叢中的表土下或杏、蘋果等葉片上:卵散產或數粒粘在一起,卵耐乾旱,幼蟲生活在雜草叢下表土中,老熟幼蟲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乾旱年份發生重。

防治方法


(1)及時剷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均可減輕受害。
(2)發生嚴重的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每667㎡噴對好的藥液50升。大豆對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藥量。
(3)乾旱地區可選用27。巴丹粉劑,每667㎡用藥2kg,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種群分佈


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江蘇、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台灣等省區。

簡介


雙斑螢葉甲是農作物的重要害蟲,我國南北各省都有分佈以西北、華北和東北發生較多。該蟲多食性,寄主很多,其中包括豆類、玉米、小雜糧、馬鈴薯、棉花、麻類、蔬菜等重要作物綠葉菜田中有發生。

生活習性


(1)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或花穗中。成蟲飛翔力弱,氣溫高於15℃成蟲活躍。
(2)幼蟲。幼蟲共3齡,幼蟲期30d左右,在3~8cm土中活動或取食作物根部及雜草。

危害特點


雙斑螢葉甲成蟲取食葉肉,殘留網狀葉脈或將葉片吃成孔洞,成蟲還咬食穀子、高粱的花藥,玉米的花絲以及剛灌漿的嫩粒。幼蟲危害輕,僅啃食根部。